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云梦秦简《日书》甲、乙种据推断是秦昭王时期秦国民间日者用来选时择日的迷信书籍,它反映了当时秦国中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内容异常丰富生动。在人们日常的住与行方面,《日书》记载颇多:“入客:戊辰,乙巳,辛酉、辛卯,己未,庚午,虚四(?),不可入客、寓人及臣妾,必代居室”<《云梦睡虎地秦简》简788—789);“子,卯,午,酉,  相似文献   

2.
当“闯关东”作为几代人的情结将要被记忆尘封的时候.“振兴东北”让东北又一次光鲜地站在了世人面前。山东人是“闯关东”的主力军。那这些移民到东北的山东人现在怎么样了呢?为此,我特意走访了三个东北的山东屯。  相似文献   

3.
《湖南文史》2012,(2):40-40
国学大师钱穆曾在《中国历史精神》一书中说:“若把代表中国正统文化的,譬之于西方的希腊.则在中国首先要推山东人。自古迄今,山东人比较上最有做中国标准人的资格。”山东为孔孟之乡,两千余年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独具文化特质的山东人:好客.耿直.  相似文献   

4.
秦穆公“霸西戎”,加速了民族融合,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为战国末年整个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秦穆公任人唯贤,开秦国“好用异国异姓人”之先河,他的用人政策和对人才问题的见解,在中国人才思想上留下闪光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山东人"闯关东"与乡土观念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史学月刊》2005,2(9):103-107
山东人从清初就开始“闯关东”,近现代时期更是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闯关东”浪潮。这些浪潮虽然都与山东同年份严重的旱灾和战乱有直接的关系,但却反映了山东人乡土观念的变化。鸦片战争之前,乡土观念中的土地情结和宗族观念非常严重。近代以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山东,使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市场规律的整合作用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超越了地缘与血缘关系的范围,农民的乡土观念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秦国的“临洮”地名的“临”,并非“临近”,而是“统管、治理”之意。洮河地处四大山系昆仑山、西秦岭、岷山、祁连山穿插交汇的要设枢纽锁阴位置,是整个西方世界通往秦国的亚欧大通道上的天然屏障,是最后一道关卡。统管治理好洮河一带,就统管治理好了西秦岭的安全,自然也就确保了秦国的安全。“临洮”是秦国的西部门户,秦国的确立离不开“临洮”的护卫。“临洮”在史籍中首次出现是秦王“八年,……迁其民于临洮”,显然是既成事实的记载,并非是首次使用这一地名的记载。据笔者研究,“临洮”县的设置应该与秦国的建立是同期同步完成的。秦国初期的国都在岷县以东200公里的礼县,中间是秦人立国之基的军马场(西犬丘),当时的礼县一带均属于“临洮”县的治理范围,“临洮”县的政权确立是秦国政权确立的前提保障和基本配置。秦国的立国之年是秦襄公元年(公元前778年),也即“临洮”县的确立之年,距今有2800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7.
战国人对秦为“四塞之国”的解释崔向东,秦芳对秦地山川形胜的论述始于战国初年的商鞅,但称秦为“四塞之国”则是苏秦首倡。苏秦师从鬼谷先生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求说周显王未遇重用,乃西入秦国。他对秦惠王这样描述秦地山川形胜:“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  相似文献   

8.
“人不可貌相”是中国人挂在嘴边的一句古语,比喻不能只根据相貌、外表判断一个人.那么,“不可貌相”的人最早说的谁呢? 这个人复姓澹台,名灭明,是春秋末期的鲁国武城(今山东平邑县)人.澹台灭明天生异相,面貌丑陋,比孔子小三四岁的样子.他去拜孔子为师,孔子见他相貌丑陋,勉强收为弟子,却爱答不理.  相似文献   

9.
东周列国都城形态的演化经历了东西两条道路:东方国家都城在战国时期普遍发展成为“两城制”,体现了“朝、市并重”的格局;秦国都城则保持了“非城郭制”的特点,其大部分面积分布着宫殿区,朝寝有压倒庙、市的趋势。两汉都城形态是秦国“非城郭制”道路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战国策》所载策士之辞,在述及秦国时,常常称秦为“虎狼之国”或“虎狼之秦”,如《楚策一》载苏秦说楚威王曰:“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  相似文献   

11.
秦国起于西北边陲。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巡时,秦襄公因护驾有功,被列为诸侯。当时秦国政治较其他诸侯国落后,经济发展缓慢。交易以布匹为计算单位,铸币出现较晚。直至战国中期,受魏国影响,开始铸造圜钱。钱品有“一铢重一两十二”、“一铢重一两十四”、“两甾”、“半圜”、“半两”等。其中“半圜”是“半两”的前身,“半两”则是秦国最后定型的货币。  相似文献   

12.
北魏卓越的农学家贾思勰以其所撰我国最早、最完整的的综合性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而享誉古今。但是,对于这位古代农学巨擘人物的籍贯问题,学术界至今却存在着不应有的明显误断。翻检有关书籍,几乎都纯一色地称贾思勰为山东益都(1986年由县易名青州市)人,如: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辞海》(第4214页)云:“贾思勰,我国古代农学家。山东益都人。”1989年版缩印本《辞海》(第2071页)亦云:“贾思勰,中国古代农学家。山东益都(今青州市)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王仲荦先生《魏晋南北朝史》(…  相似文献   

13.
1.从“兵强必灭”说起我站在秦始皇兵马俑宏大军阵面前,有四个大字呈现于脑海而无法驱除:“兵强必灭”。历史事实是,推行法家耕战主张兵强马壮的秦国,灭掉了老子的父母之帮楚国。培育出老子和伟大诗人屈原的楚国被灭掉了。不仅如此,先秦儒、墨、名、法、阴阳、道德诸子全部出自关东诸国,秦国一个文化名人也没有,然而东方诸国全被秦国灭掉了。由此看来,《老子》书中“兵强必灭”的断言是靠不住的。可是,秦灭六国建立的一统天下只存在了14年,便被手持棍棒的陈胜、吴广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是何地人,故里在何处,目前流行的史书和词典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一、今山东沂南县人。持此说的有: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见该书“诸葛亮”条目。2.《中国名胜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见该书“湖北省古隆中”条目。3.《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见该书“请葛亮”条目。 二、今山东沂水县人。持此说的有:1.《中  相似文献   

15.
客卿是古代的一个称谓 ,指在本国做官的外国人。战国时期 ,由于大小诸侯国林立 ,各国又“养士”成风 ,所以当时的客卿为数众多。从公元前 35 6年起 ,秦孝公任用客卿商鞅成功地进行两次变法之后 ,秦国便“据崤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 ,君臣固守 ,以窥周室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贾谊 :《过秦论》)到战国末期 ,国力超群的秦国已经具备统一全国的实力。但是如何统一天下 ,也就是采取什么样的方略实现统一 ,则是秦国面临的一大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范睢、吕不韦、李斯、尉缭等一批中原客卿走上了秦国的政治…  相似文献   

16.
袁延胜 《文博》2002,(5):42-44,76
秦国地处西陲,向来以畜牧业著称于世,畜牧业一直很发达。这和秦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秦国地属雍州,《汉书·地理志》载雍州,“畜宜牛、马,谷宜黍、稷”。有关秦国牛的养殖问题,呼林贵先生已经撰文予以研究。①但呼先生的文章主要阐述的是秦国养牛业兴 盛的原因,而对秦国牛的用途方面提及的很少、很简略,使我们对秦国牛的用途难以形成全面印象。庆幸的是在出土的云梦秦简的简文中,有不少关于秦国牛的用途方面的内容。下面,笔者对此进行初步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吴鹏 《湖南文史》2012,(8):39-39
白起,又名公孙起,秦国上将,“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廉颇、王翦、李牧)之首。白起善于用兵,史书记载他“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他一生征战37年,未尝一败,打得六国无人敢挂帅迎敌,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不世之功;但却因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国40万降卒,而被正统史家永远打人“冷宫”,不得立于名将之列。  相似文献   

18.
余音 《文史精华》2012,(4):29-32
在中国现代史上,“山东大汉”傅斯年占据特殊地位。年轻时,他作为游行总指挥,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成年后,在学术上和政坛上获得“双赢”.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出任过台湾大学校长。而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他爱憎分明、仗义执言的士人风格:他曾用8年时间,连续弹劾,把“不倒翁”孔祥熙拉下行政院院长宝座;他曾拍案而起,  相似文献   

19.
晋国之所以在春秋时期迅速崛起,先后成就文公和悼公的霸业,其人才思想与举用制度的先进就是一项重要原因。春秋时期晋国的人才思想与举用制度对战国时代的“三晋”和秦国有很大影响,“祁奚之举”、“楚材晋用”等被传为千古佳话。一晋国人才思想述要人才思想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在此我们仅探讨晋国统治者视什么人为人才以及如何举用人才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举善选贤对于什么样的人是人才的问题,不同时  相似文献   

20.
商鞅推行“农战”政策,是秦国家体制“战国模式”构建的重要组成。“农战”重“法”,与“赏罚”形成整体性关联,着意构建“君—民”联结,塑造“农战之士”。秦惠文王以降调适“君—官”层面,宗室、大臣势力重振,“富强也资人臣”状况逐渐呈现。至吕不韦执政,政策出现较大波动。始皇帝统治可分前后两期。前期“事皆决于法”,并尝试“农战”政策调整。后期转向“外攘四夷”,严酷役使民众,“农战”政策效能不再。二世统治亦分前后两期。前期继续始皇事业,“用法益刻深”,摧折“君—官—民”联结,山东“新地”掀起反秦浪潮。后期“行督责之术”,以“术”辅“法”,破坏故秦之地政治结构,帝国终至覆亡。“农战”政策推行,并非直线向前,而与秦政相互作用,呈现一定幅度的波动。相关探讨或为秦国崛起至帝业兴衰的历史进程提供认识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