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1年12月14日,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南京博物院、东南文化杂志社等牵头召开的“长江文化研究规划与协商会议” 在武汉市举行,与会代表就长江文化的基本概念,内涵、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及拟采取的具体步骤等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本刊现择要发表代表们的讲话.  相似文献   

2.
长江,从青海发源,中经藏、滇、川、鄂、湘、赣、皖、苏、沪诸省、市,以浩荡之气,一泻6300多公里而入东海,流域面积达180余万平方公里,号称中国第一大河.这里,不但是我国物产丰饶经济发达的地带,而且孕育过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的文化,是伟大的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起源和发展中心之一.不过,我们所讨论的“长江文化”,并不是以河流流域做为文化空间界限,而是分别从自然生态、栽培作物、民族源流、人物交通、文化传承、心理气质等各方面入手,认定怒江、澜沧江、珠江、钱塘江、淮河流域大部包括东南沿海一带都应属于长江文化体系.长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她曾经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不断提供自己独到的创造,但由于受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史籍中特别是早期文献里,缺乏对长江文化成就的具体记载,以致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对长江文化内涵、特质和作用的研究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要弄清中国文化的源流与形成过程、中国文明特质的形成、中国文化久盛不衰的原因、中国文化向海外的传播与影响、中国文化在近古直到当代的演变与发达、更好地开发与建设“长江文化”区域以及如何建立现代化的中国文化,深入研究“长江文化”,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晋商文化博大精深,不仅仅是商业与金融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个历史问题,而是涉及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建筑学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学科。因此,开展这些学科的交叉研究,才能进一步推动晋商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相似文献   

4.
长江,全长6300多公里,世界第四大河,中国第一大河,源于海拔5600米的青海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山,兼有雪源、雨源两性;在青海部分至四川巴塘称通天河,入云南境内称金沙江,从四川宜宾以下称长江;长江的宜宾至宜昌段为上游,宜昌至汉口为中游,汉口至江口为下游。长江自西向东,流经九个省市入海,年平均流量3.24万米~3/秒,本、支流面积180.71万平方公里,1990年居住人口约4亿3千7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38.5%;可供航行的里程在3万公里以上,是我国中部交通运输大动脉,南京港年吞吐量4000万顿以上,为全国最大内河港口;这一“黄金水道”,外人称为“长海”,其腹地之广、物产资源之富、居民之稠密,世无其匹。晋人郭璞写过一篇《江赋》述川渎之美:“呼吸万里,吐纳灵潮,自然往复,或夕或朝。激逸势以前驱,乃鼓怒而作涛.”《释名》说:“江者,公也。出物不私,故曰公也”;《风俗通》说:“江者,贡也。为其出物可贡”。  相似文献   

5.
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绝不亚于黄河文化.但长江文化研究却落后于黄河文化研究,尤其是综合研究不够.我们这次会议就是要组织力量加强长江文化研究,使之与黄河文化的研究并驾齐驱,其目的是为了共同发掘、研究和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6.
我参加过很多会,这次会我觉得是开的最紧凑、内容最多,最丰富、最激动人心的一次.感谢大家参加和支持.大家的发言对我启发很大,我想讲点感想.从这次会议上可以感觉到我们这次到会的先生是带着强烈的现实感来的,大家是用心来说话,就是对人民对  相似文献   

7.
长江文化研究协调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长江两岸、大江上下长江文化研究者散兵游勇式的各自为战的状态已经结束.“共饮一江水”的学者、专家聚会一堂,专门商讨研究长江文化事宜,不但是解放后第一次,也是历史上破天荒之举.这件事本身就不寻常,值得  相似文献   

8.
各位先生对开展“长江文化”的研究都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我也谈点个人的想法,一是关于“长江文化”的空间界定.文化区是指在地球表面盛行一定文化特征的地区.一个文化区拥有各种各样的行为系统,如明显的居住形式、特殊的语言、一定的经济体系、一  相似文献   

9.
“长江文化”是一个大题目.这里我只想就“考古学与长江文化研究的关系”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近半个世纪以来,长江流域的考古工作十分活跃,发展迅速.从中显现出长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千姿百态.换句话说,考古学已经为长江文化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扇探索的“窗  相似文献   

10.
“长江文化研究”这个题目很大,是一项宏伟的工程,大家向往已久,却不是哪一家所能独立承担得了的,需要许多个省市地区、许多学科的学者们的共同努力才能进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事起头难”这次的规划、协商座谈会开得好,十分必要,相信能得到海内外同仁们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长江、黄河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都是我们中华儿女主要诞生、生息、繁衍之区,以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为主体再融合周围地区的文化,从而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彩缤纷、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所以我们说,长江流域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的  相似文献   

12.
我非常赞同湖北社科院、南博和《东南文化》杂志社关于“长江文化研究”的倡导并召开的这个会议,同时也十分感谢给我这样一个学习和请教的机会.这两天,诸位前辈和先生在长江文化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目的、现状等方面都发表了卓有见地的意见,我  相似文献   

13.
上古的中国文化是一元的?还是二元的?或者多元的?上古的中国,地域辽阔,族类纷繁,考古学文化灿若繁星,无法用传播、扩散、辐射来涵盖一切,说一元无疑是荒谬的.从整体即中国文化来看,应该说是多元复合的.但从主体即华夏文化来看,却应该说是二元耦合的.所谓二元,就是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或者叫做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天有偏覆,地有偏载,上古文明的摇篮不出北半球的中热带到暖温带,大致在北纬15度至45度之间.中国从岭南的珠江三角洲到关东的松辽平原,有幸都在这个纬度带之内.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得天地之独厚,自然条件异常优越.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与黄河中下游,钟灵毓秀,在地形图上是浑然一块巨大的绿斑.它们都是平均海拔不高的冲积平原,来自太平洋的温润季风可以长驱直入.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几乎布满了这块世上罕见的绿斑.据已知的考古资料,长江流域有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即彭头山文化,距今8000年上下,与黄河流域磁山——裴李岗文化出现的年代不相上下.新石器时代南北文化二元耦合的格局,大致可以说是:南稻北粟,南釜北鬲,南丝北皮,南“巢”北“穴’,南舟北车,…….玉器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文化的一绝,其中心在南方的良渚文化.  相似文献   

14.
关于长江文化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文化研究,对于探索文明的起源,文化的演进,对于从整体上认识长江在中国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把握长江的历史与现实、政治与经济、民族与文化,以至研究它与东南亚、南亚以及中亚、西亚甚至环太平洋地区的古今文化交流,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我认为,长江文化的研究确实应该提到日程上来了.要恢复中国历史的真面目,弄清中国文化的源流关系,不研究长江文化不行.过去说中国文化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或者说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摇蓝,这话符不符合历史事实?对文明起源的研究,也有个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南京博物院、《东南文化》杂志社牵头,并邀请四川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云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安徽大学、《文汇报》社、上海大学、《长江开发报》社、镇江博物馆等单位有关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发起的“长江文化研究”规划与协商会议,  相似文献   

17.
各位来宾、各位理事、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隆重纪念江苏省郑和研究会成立20周年,同时举行四届三次全体理事会议。请允许我首先代表研究会,向关心支持我会工作的江苏省委省政府及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省社科联、省民政厅、交通厅、南京市社科联和南京市白下区委、区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我会辛勤工作的专家、学者,向广大会员及热心郑和事业的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18.
长江文化,如同长江一样,成自远古而浩荡壮丽.在中华文化的多元构成中,它和黄河流域文化,并列于最前的位置.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归根结蒂,是农耕的文化.黄河流域的粟文化,是它的北大支;  相似文献   

19.
<正>长江和大运河在扬州、镇江交汇,船舶在此出入江河,在扬州、泰州形成江北长江运口,在镇江、常州形成了江南长江运口。千年变迁,大运河江北长江运口,历经湾头、欧阳埭、扬子津、真州、十二圩、六圩等。大运河江南长江运口,历经丹徒、甘露港、大京口、小京口、谏壁。大运河长江运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而做好大运河江北长江运口的文化展示工作,响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在梳理好江北长江运口的文化家底。江北长江运口的文化包括运河水道,埭、  相似文献   

20.
川东长江沿岸史前文化初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川东地区历年所作的考古工作不多,经正式发掘的史前遗址在90年代以前几乎没有,大溪文化的分布西界不超过巫山。50年代以来,有关考古单位在长江沿岸作过许多调查,发现大量的古遗址,其中的史前遗址也不在少数,如:1957年四川省博物馆就调查发现了忠县客并为遗址群、巫山大昌坝等①;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队也对大宁河流域和长江沿岸的部分遗址进行调查②。这些调查为后来进一步开展发掘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对典型遗址所作的发掘太少,仅靠一些调查材料,加之这些资料早晚混杂,长期以来对川东三峡地区的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