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三个方面总结了黄侃在声符示源功能研究方而的成果:第一,关于同源词的产生途径与汉字形音义三者之间的关系的阐述;第二.对传统词学中的有关声符示源功能研究的不少论著、观点的精当的评说;第三.在复杂的语言文字现象中.提出的一系列深刻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2.
谈《说文解字》对声符示源功能的研究曾昭聪《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是我国第一部文字学专著,共收篆文字头九千三百五十三字,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字。全书九千多字头是根据五百四十个部首分部排列的,即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  相似文献   

3.
正鸭血,老南京称之为"鸭衁"。蛊读作"huāng",汉许慎编写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解文说字》里就有这个字。衁义为血液。形声字,血为形符,亡为声符。自古以来,鸭血为宰杀鸭子的副产品,属于下脚料,登不上大雅之堂的。鸭子店、馆子将鸭血放在店门口,三文不值二文地卖掉。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鸭血、鸭内脏等成了南京人餐桌上的佳肴,红烧鸭血,鸭血炖豆腐,拌鸭  相似文献   

4.
右文说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右文说,是由来人王圣美提出的治字学的理论。从来到清到近现代,前贤时修对其都有详细的分析和深入的讨论。然而,右文说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它的理沦实质又是什么?它是否就是与产训相近的音近又通说?或汉字‘”六书”的“形声报全意说”?或是其他?笔者不揣冒昧,试图对右文说的起源与性质作尝试性的探讨,以求教于大方之家。(一)一般认为:所谓有文.即是形声字的声符(因其多在形声字之有,故称布文)。所谓右文说,即是这样一种理沦:在形声字中,声符本身兼有表示特定的意义;因而同声符之字意义相通。沈括在Z梦溪笔谈))1四…  相似文献   

5.
1983年,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西60米处发现一批青铜器。其中有一件铜匜,铭文十分重要。李芳芝先生在《中原文物》1992年第2期曾撰文加以介绍和考释。笔者对铜匜铭文有与李先生不同的一点看法,试草成小文,以就正于李先生和同好。先将铭文隶释如下: (?)伯□夷自乍(作)旅也(匜),其万年无缰子=孙=永宝用享。铭文第一字从嚣从高省。按金文高字作“(?)”“(?)”,作“(?)”形只是省去了右边的一竖笔,同时口旁可能借下边嚣字所从之口为之。这样的借偏旁现象在古文字中并不乏见。我们认为此字应是在嚣字上迭加高声而成的一个累加声符的形声字,即嚣字加声符的一种异体。古音嚣在晓纽宵部,  相似文献   

6.
合符制度是中国皇帝制度的组成部分,是皇权行使的方式之一,因而合符具有鲜明的特点——既是徵信之物,又是权力的象征。清代“符玺”并重,同为皇权象征,皇帝示下之物。其管理厘定有严格制度,并在使用中不断完善,使规制加详。清代合符制度沿袭明制,又略有增益,自成一体。本文就合符的种类、管理、形制及出现的背景诸问题略作述要。  相似文献   

7.
《说文解字》形声字中正篆与重文声符呈异部变换,是造字者按照不同的读音分别造字所成。根据古音系统归字的需要,在字音规范的过程中,取其中一个字的读音为正音,确定归部,另外一字必然改变原来的读音并随正音归部,那个变读字就会出现古音归部与谐声不合的情况。这种不合造字实际的"失谐"现象不是"音近"谐声。  相似文献   

8.
《说文解字》形声字中正篆与重文声符呈异部变换,是造字者按照不同的读音分别造字所成。根据古音系统归字的需要,在字音规范的过程中,取其中一个字的读音为正音,确定归部,另外一字必然改变原来的读音并随正音归部,那个变读字就会出现古音归部与谐声不合的情况。这种不合造字实际的"失谐"现象不是"音近"谐声。  相似文献   

9.
韩国燕行文献记录了一些满语词,多是与清朝官制有关的名词。其中,一些词形未见于或极少见于中国文献,也未见辞书收录,这给阅读该批文献产生了一定的障碍。我们爬梳了六个满语词,以期有助于解读这批域外汉籍。  相似文献   

10.
古有金砖,以金块造型像砖而得名。早在宋代,金砖一词已见于著录。但关于宋代金砖的形制和特征,文献一概阙如,以至后人难以索骥。近年,见有实物及相关著录介绍,宋砖形金块六、七叶,全都早年被截,所幸残存部分形体、铭文大多清晰可辨,兹据实记录在后。  相似文献   

11.
敦煌文献和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大量俗语词,从这些俗语词中可以发现许多传世文献不载的新词新义,这是从事敦煌吐鲁番文献语词研究的主要目标.此外,敦煌吐鲁番文献俗语词还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词义发展脉络、丰富古书通假材料,并可以佐证前代语言学家成说,这在汉语史研究中同样具有极大的价值.本文即考释了四组敦煌吐鲁番俗语词,并从中揭示出其丰富的汉语史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说“■”     
古籍中“写”字词义,纷坛众多,词义关系,错踪复杂,令人眼花缭乱,把握维艰。本文依据古籍,试图摸清诸义的来龙去脉,解决“写”字一词的本义、引申义、通假义等问题。 《说文》:“写,置物也。从宀,舄声”。其字结体为形声字,以宀揭示词义所属,以舄标记词的声音。宀字,甲骨文写作房屋之形,无疑是以形象表示屋宇之意。其用途为住人置物,所以《说文》说:“置物也”。此义当为词的本义。《礼记·曲礼》:  相似文献   

13.
张平一 《文物春秋》2001,(2):24-27,52
符牌是古代皇帝或朝廷传达命令、调动军马的凭证。符牌制度完善于唐,盛行于宋、辽、金、元各代,相袭沿用,成为国家重要典章制度之一。唐代以前以虎形为兵符,故称虎符。朝代更迭,虎符不变,仅是文字和纹饰各有不同,秦代虎符文字错金,汉代虎符多错银,西晋虎符通体有虎斑条纹,刻纹于背、胸前或符阴,东晋则凿款。唐代罢隋代竹使符,启用银菟符,后又改用可以佩带的鱼符。  相似文献   

14.
伍三篇上校议八六页下:“舌,在口所以言别味者也,从干口,干亦声。”校议:舌非为以干为声的形声字,是象形字。舌于甲骨文之形酷似舌头,其形由舌尖、舌面与舌根三部分组成,上面有滴滴湩液?噬嗟谋疽迨巧嗤?亦是许氏言“在口所以言别味  相似文献   

15.
地方志的功能可以区分为基本功能和政策功能两个层面。其中存史功能是基本功能,资治和教化则属于政策功能。从历史上来看,财政志具有较强的历史传承性和稳定性。目前,财政志多由财政、税务部门主持编修,其中存在某些需要协调与整合的问题。从篇目结构上来看,财政志的编修与传统财政学框架结构基本雷同。针对这些问题。在地方志经济部类的编修中,对于首轮志书编修统合古今与详今略古、树碑立传与留存史料、人物入志等问题需加以辩证认识。在政策建议上,需要关注地方志经济部类存史真实性问题、注重与其他具有史料性质财经文献的区别、突出记录各地财政管理中的制度创新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虽然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刻符的数量不多,但是其中出现在龟甲上的三个刻符尤其引人注目,它们是()、()、().它们的特征是:1.时间最早,属于裴李岗文化,其年代范围为公元前6600至公元前6200年;2.与文字相关,()像甲骨文的日字和户字,()像甲骨文的目字,()像举手人形,东巴文字中就有类似的字例.通过研究这三个刻符,笔者发现:这三个刻画符号蕴涵了一条符合远古先民生活及社会习性的重要信息;三个刻画符号刚好与人们迄今都还能够从一种特殊的宗教仪式中抽象出的三个元素相吻合.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带有刻符的龟甲本身很有可能就是一种宗教法器,龟甲刻符与甲骨文之间或许具有一脉相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接上期)四、口语和书面语的扎实历练现在的语文课堂,很少见到教师对正音辨词的检查,对学生口头答题、师生对话中的不规范语言的矫正了,更难见到实实在在的课堂笔记整理和依文练笔等活动了。假如还要探讨、总结一些问题的话,其结论也大多由教师利用投影之类间接灌输了。可以说,实实在在的口语和书面训练契机大都被忽略了。这也是当今语文课堂语言教学效益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课堂内不抓住一切契机实打  相似文献   

18.
从敦煌文书谈晚唐五代的“地子”刘进宝“地子”一词,传世文献中所见不多,幸而敦煌吐鲁番文书中保存了一些有关“地子”的文书,为我们探讨唐五代的“地子”提供了一些宝贵材料。姜伯勤先生曾发表了《一件反映唐初农民抗交“地子”的文书——关于〈牛定相辞〉》①,探讨...  相似文献   

19.
沈睿文 《文博》2000,(1):32-36
文献中有关唐代丧葬制度的记载不多,有关唐代陵墓结构名称的记录则更是零散。傅熹年先生曾经通过墓葬型制与文献相比照初步总结了唐代墓葬结构若干部位的名称①,但是,其阐释仅仅限于墓葬地下若干部位,因此,我们想根据文献、碑铭的有关记载,进一步整理出唐人对墓葬各部位的称谓。 此前,我们已经论证了唐陵制度的渊源,认为唐陵制度源于汉代及北魏所建立的陵墓制度②。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作为一种制度的延续唐代对墓葬结构的称呼也应该是源自后者,事实证明也是如此。下文我们按照由南而北、从地表向地下的次序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0.
三代时期出土柄形玉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次一柄形玉器的发现二柄形玉器的类型及其特征三关于柄形玉器的几个问题四结论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玉器发展的成长阶段,随着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玉器风格也趋于一致并不断创新。制玉工艺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玉器制品的数量与质量,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玉器礼制也完备于这一时期。柄形玉器是三代玉制品中出土数量最多的器形之一,大多呈扁平长条形,下端多有短而薄的榫,有的榫上有孔,由于用途不清楚,过去有人称之为琴拨、玉拨子。后来以其形似器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