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9年11月23日上午,陈毅元帅与夫人张茜在贵州贵阳花溪住了一个礼拜,还吟下《花溪杂咏》七首和《过贵阳》四首,共十一首诗。其中《花溪杂咏》第七首日:“东舍西舍小停留,长春溪水绿如油。农村如此园林化,神州富裕永不愁。”点明了他在花溪下榻于公园的“东舍西舍”。东舍西舍合称“花溪西舍”,乃贵州名屋,位于花溪公园龟山之西北麓,花溪河南岸、坝上桥左侧。占地面积5052平方米,由东向西有三幢建筑,依次称东舍、西舍、厨房,为中西合壁式建筑风格,总建筑面积为650平方米。  相似文献   

2.
1958年11月2日,天高气爽,时任(以下陪同者的职务均为时任职务)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到贵州视察。上午,飞机降落清镇机场,中共贵州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吴实和贵州省军区司令员田维扬专程到清镇,把小平同志迎接到花溪,下榻碧云窝宾馆(当时称省属花溪招待所)。陪同小平同志到花溪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员、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和中央候补书记杨尚昆。午饭后,稍事休息,小平同志访问了花溪人民公社。下午3时许,花溪公社党委书记张大才正在吉林大队麟山旁的田坝里与社员一道深翻土地,突然电杆上的高音喇叭响了:“上级领导来检查生产,请花溪公社张书记立马到碧云窝招待所汇报工作。”张大才急忙在田边找了双布鞋穿上(自己原穿的是草鞋),向碧云窝奔去。1958年秋,正值全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高潮,花溪区正在开展以深耕为中心的生产突击运动,区委还组织了20多个深耕野战营到需深耕的地方安营扎寨。花溪公社的吉林大队和大寨大队田坝定为丰产坝,必须深耕,因而这一片田坝有十几个野战营,到处红旗招展、热火朝天。张大才赶到平桥头至碧云窝宾馆的半坡上,突然见到一行人走下来,小平同志走在前,随行的有省委书记兼省长周林、市委书记伍嘉模、区委书记齐林...  相似文献   

3.
我从1950年调到中南海工作,1962年离开,在这期间多半是在毛主席身边工作。1949年冬毛主席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一行到苏联访问,途径沈阳,住在文化宾馆。我当时只有16岁,是宾馆的招待员。代表团回国的时候,还是住在文化宾馆。对我们前后两次接待毛主席的  相似文献   

4.
1953年夏天,我志愿军总政治部决定从前线各兵团抽调一批干部到开城,待停战协定签订、朝鲜战争结束后,迅速释放并遣返双方战俘。我志愿军三十一师抽调了3名干部,炮兵团副政委荆乐天,九十二团三营教导员田宗琴和我(我当时在九十二团任政治处干事,五次战役中调卫生队任指导员),志愿军共调去100余名干部组成解释战俘代表团,同停战谈判代表团、新闻记者代表团合并组成一支工作队,由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担任队长,外交部政策委员会副会长乔冠华担任指导员。我被分配到解释战俘代表团,担任志愿军解释战俘代表。 我志愿军被俘情况是:在二次战役前后,  相似文献   

5.
1988年5月1日至22日,我率政府代表团对墨西哥、美国、加拿大三国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代表团主要成员有外经贸部副部长吕学俭、国务院副秘书长袁木、国务院特区办主任何椿霖、外交部部长助理刘华秋等同志。在这里,我主要回顾一下访美的情况。我对美国的访问是在访问墨  相似文献   

6.
花溪河两岸作为“公园”来建设,是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冬天开始的。但作为“风景名胜”,它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中期。 花溪的狮子山(今麟山),自从明代《弘治贵州图经新志》把它定为贵阳名山之后,就常有人到花溪游玩。这一时期,花溪河两岸是明山配秀水,绿树荫苍苔,“风景出自然,非由人力造”  相似文献   

7.
<正>1985年8月20日下午,艳阳高照,暑气逼人。我去花溪碧云窝省委招待所看望周林、韩念龙两位老领导。周林是贵州仁怀人,1932年参加革命,上世纪50年代是贵州省委第一书记,省长。韩念龙也是贵州仁怀人,1936年参加革命,建国后一直在外交部门工作,曾任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国内外知名的外交家。两位老人  相似文献   

8.
(一) 1950年1月.我跟张闻天从东北调到外交部“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为什么要成立这个代表团呢?原来是苏联为了支持咱们取代国民党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就向当时正在访问苏联的毛主席提出,建议中国赶快成立一个代表团,说苏联也要采取抵制行动,不开除国民党,苏联就不再出席安理会会议。毛主席当场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当即和周总理商定,马上对外宣布派张闻天为中国驻联合国安理会首席代表。  相似文献   

9.
清镇籍苗族老红军杨顺清,生于1909年。系王庄布依族苗族乡小坡村茅草坝人。1936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骑兵班长、排长。历经爬雪山、过草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全国解放后,回贵州任省委办公厅管理员指导员。1981年离休。1992年在花溪宾馆逝世,享年83岁。  相似文献   

10.
范国祥 《百年潮》2010,(7):42-46
从1949年到中央外事学校学习,后分配到外交部国际司任科员开始,我一生与新中国的外交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外交生涯里,在日内瓦任裁军事务大使、常驻日内瓦大使级代表兼中国出席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代表团团长、联合国促进人权小组国际人权专家的经历,至今仍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1.
贵阳市母亲河——南明河自西南进入贵阳市,蜿蜒经花溪、小河两郊区而进入城区,它造化了美丽的高原明珠花溪,孕育着一代代贵阳人,见证着贵阳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镇人居需要,对南明河的水环境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市于2001年4月作出了综合治理南明河三年实现水变清、岸变绿、景变美的战略部署。本文就贵阳市水利局负责实施的花溪水库扩建加高工程和市西河上游防洪水库工程的建设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2.
东峰  邹人 《铁军》2023,(2):33-34
<正>1971年4月的一天。广东省体委接到国家体委的电报:请做好接待美国乒乓球代表团的准备。这份电报,让时任省体委主任的张旭初,瞬间内心惊诧起来,难道中国大门要向美国开放嘞?这一天晚上,外交部的乔冠华在广东省迎宾馆与省体委、省外办的同志见了面。张旭初这才明白,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来中国访问,是经毛主席批准的。  相似文献   

13.
有一次,陈毅出国访问归来,与代表团其他成员在宾馆联欢,吹拉弹唱,跳交谊舞。夫人张茜因担心陈毅的身体,就劝他早些回来睡觉,以养足精神。  相似文献   

14.
有一次,陈毅出国访问归来,与代表团其他成员在宾馆联欢,吹拉弹唱,跳交谊舞。夫人张茜因担心陈毅的身体,就劝他早些回来睡觉,以养足精神。陈毅也满  相似文献   

15.
1994年8目7日,我国艺术大师刘海粟于上海因病离世,享年98岁。为缅杯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我将大师夫妇1985年秋畅游黔中的历程,敬笔写下几则,以表深切悼念之意。花溪回首彩云间1985年8月,刘海粟大师应贵州省政协的盛情邀请,暂时放奔了他的“十登黄山”之行,风尘仆仆,从黄埔江畔,偕夫人夏伊乔等一行来到了贵州,实现他久已渴望的黔中漫游。刘老小憩于花溪碧云窝宾馆。这里,山色青翠,林木葱茏,十里河滩碧水如镜;时值秋高气爽,四野稻花飘香。刘老和夫人一住下就喜欢上了这幽雅安静的自然环境。8月6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  相似文献   

16.
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最崇敬的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已经27年了,但他在花溪时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花溪人民心中。 1960年4月,周总理访问缅甸、印度、尼泊尔等14国回国后,到贵阳花溪作短暂休息,这是花溪人民极大的光荣和幸福。4月30日中午11点过钟,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提前赶到昆明)乘坐的飞机从昆明抵达贵阳磊庄机场。花溪的天气好象也懂得是欢迎周总理,特别晴  相似文献   

17.
1978年6月,我到新华社布鲁塞尔分社工作,分社负责欧共体(欧盟前身)和北约两个总部以及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三个国家的报道工作。当年11月,以交通部长叶飞率领的中国代表团访问荷兰,当时我国驻荷大使是丁雪松,她是新华社的前辈(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新华社平壤分社社长),对分社工作非常支持;使馆把我的名字报给荷兰外交部作为随团记者,参加整个访问过程。荷外交部不但同意,而且邀请我在代表团结束访问后再留下一周,在荷兰各地采访。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一二年二月,蔡元培受命率代表团北上迎接袁世凯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其结果是以彻底失败而告终。论者或以此归咎迎袁专使蔡元培。有失公允,爰就现有材料作一考察。袁世凯以二月十五日当选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及参议院派蔡元培为专使,外交部次长魏宸组、海军部顾问刘  相似文献   

19.
(一)贵阳之胜在于花溪。而花溪之美,在于山环水绕,竹木丛郁,饶有江南风味。我风尘仆仆从沦陷区逃出后,几经周转,最后落脚在贵阳,这应当说是个“小憩”。因而巍然于花溪之畔的一家小小的旅舍“花溪小憩”,不仅建筑玲政雅致,名字也实在取得好。抗战中流亡到西南的游子们到这里,也许会跟我有共同的感受吧?我到贵阳之初,是任教于贵阳师院,兼课于贵州大学。贵大离城约四十华里,即在花溪之畔;兼课的老师每周都以“花溪小憩”作为临时住宿之地。我真正饱赏花溪风光,领略花溪幽趣,即在这时。后来我正式任教于资大,宿舍反而有些简…  相似文献   

20.
以真山真水、布局天然而蜚声海内外的著名风景区花溪,辟于20世纪四十年代初,是贵州建设最早的公园。历经60年的发展,花溪早已“旧貌变新颜”。那么,建园之初的花溪,究竟树有多粗,水有多急?游人何种神态,牛马何样皮毛?就是世居贵阳的老人,如今恐怕也难有记忆。近观贵州省博物馆文物藏品,我有幸从国画长卷《花溪全景》中,见到了60年前的花溪面貌。那时的花溪,山蓝水碧,民风古朴,没有俗艳的脂粉和莫状的娇情。“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四处浸溢着和平与宁静。其实,此画恰恰创作于抗日烽火正熊的194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