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戴勤锋 《文史天地》2012,(11):59-61
四明公所是由旅沪宁波籍人士在1797年建成的、带有慈善性质的同乡会馆。其规模之大,势力之强,不仅是当时上海各同乡会馆中的翘楚,而且还是近代宁波帮团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扩张,并取得最后胜利的纪念地。如今,重温这段悲壮的历史,依然令人心潮澎湃。  相似文献   

2.
明清会馆分为业缘性的工商行会与地缘性的同乡组织两类。明清会馆的起源,需要从传说与史实两个层面加以考察。就传说而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甚至先秦时代。就史实而论,其远的源头是后汉时期的“郡邸”,近的源头则是元末以来的“文会”与“文会馆”,以及讲学会馆、善会馆、试馆等。作为地缘与业缘组织的会馆,真正出现的时间是明代永乐年间,至嘉靖、隆庆以后趋于大盛。明清会馆功能的演变,则呈现出三大趋势,即从文会馆、讲学会馆向同乡会馆的转化,从同乡会馆向同业会馆的转化,以及会馆名称趋于多样化。  相似文献   

3.
郭静洲 《江淮文史》2002,(3):162-166
会馆起源很早,汉代称为“邸会”、明朝称为“会馆”,是旅居外地客商、游人聚集的地方,所以又称之为“同乡会馆”。旧时由于科举制度与求学经商的需要,全国各州县在北京建立会馆很多。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上海掀起抗日救亡运动,许多旅沪同乡团体积极投入运动。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抗日救亡运动进入高潮,各同乡团体大力支援前线的抗战。潮州旅沪同乡会在九一八、一二八抗日救亡运动中,成为爱国表现最突出的同乡团体之一。  相似文献   

5.
唐力行 《安徽史学》2013,(1):111-121
"同乡"是联系城乡的纽带,也是城乡认同的符号。寄寓他乡的同乡,关心本土的同乡,家乡的天灾人祸都与他们痛痒相关。徽州旅沪同乡会在其存续的30年间,尤其是抗战以及国内战争期间,都是处于艰难困苦的非常时期。同乡会的救乡除了长时段日常的慈善事业外,更多的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他们的所作所为即使不能出同乡于水火之间,毕竟缓解了同乡的苦难。20世纪上半叶,当乡村自治走向衰落之际,城市自治组织的兴起以及城乡之间的互动,使乡村自治得以维持,乡村社会在动荡中保持着相对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同乡组织是移居异地的同乡籍人士,以乡土地缘为纽带而自发设立的一种民间互助自治性团体,有会馆和同乡会两种形式。昆明同乡组织兴起自清中晚期,到民国时期发展已达上百个之多。本文就近代昆明同乡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在城市生活中的职能与地位作略要概述,简析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甜 《安徽史学》2021,(3):136-142
同乡团体是传统商帮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以来,以徽商为主体的皖南商人麇集于武汉三镇,太平天国战后并未衰微,皖南同乡团体一直维持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本文基于对调查报告的回溯式分析,考察新安六邑同乡会等同乡团体的经营、管理,及其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细节,从侧面梳理近代皖南商帮的变迁与解体过程.  相似文献   

8.
劳求 《古今谈》2005,(1):58-59
会馆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已经有一段历史,以其性质,有同乡会馆与行业会馆之别。绍兴的会馆前期以同乡会馆为主,职能主要为应试者服务,后期以行业会馆为主,其职能为商贸金融交易服务。绍兴地处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由于金融商贸活动的需要,遂产生行业会馆。行业会馆,可谓金融商贸的同业机构,是同业聚会交流信息和议事的场所。大凡较大的行业,  相似文献   

9.
杨建峰 《文史月刊》2005,(10):63-64
早听说台湾的山西人中五台人居多,而台北山西同乡会的执事人员又多为五台人,刚换届的同乡会总干事赵清福先生便是五台县东冶镇怀荫村人。赵清福先生致欢迎词时,操着一口浓厚的乡音,让人联想到同乡阎锡山。山西旅游协会访问团在台期间,受到了旅居台湾多年的山西乡友盛情接待,并派阎志昭先生陪我们去参观其堂伯父阎锡山在台湾的金山茅屋,觅取阎氏生前、身后的著作。  相似文献   

10.
正北京的会馆,兴起于明,盛于清。大致分为试馆、行馆和仪馆三类。行馆,是为了同乡协调同行业商务活动的需要而设立的。仪馆,主要是为同乡旅京死亡者,暂时停放灵柩用。而试馆,顾名思义是每三年一次的京城会试,为各省举子旅居备考之用。据史载,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科举考试终止,先后在北京举行科考201科,各地进京应试的举子达120多万人次。每逢考期,试馆就人满。所以,三馆之中,试馆最多,占了会馆的绝大部分。  相似文献   

11.
《沧桑》1996,(5)
同乡会是旧时含有浓厚人文因素在内的宗乡社会组织,是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的延续。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及牢固的公众基础。它以同乡关系、血缘关系为纽带,表现出强烈的自发性、自主性.因而得到了旅居太原的外地人的普遍认同和支持,从前清乾隆年间起到太原解放,历经二百余年,一直久盛不衰。  相似文献   

12.
在祖国宝岛台湾生活着约十万湖北籍的同乡,他们几代人在那里劳作、奋斗,为台湾的建设和繁荣作出了贡献,已融入到了那个社会。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于是在台北,就有了湖北旅台同乡会、湖北文献社和台北私立金瓯女子高级中学,以维系那剪不断的浓浓乡情。随着台海关系的解冻,他们通过这三个单位,积极组织湖北同乡的寻根活动,从事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他们经常在台湾介绍湖北的社会、建设等各方面的情况,为家乡的发展积极招商引资,与此同时,他们也十分渴望家乡的人民了解他们的情况。最近笔者到台湾访问,受到这三个单位的热情接待,现将这三个单位的情况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3.
马长骥先生,系贵州旅台同乡会常务理事,台湾《黔人》杂志并“黔人国剧社”创办人;李永久先生系《黔人》杂志主编。《黔人》以介绍家乡文物,报导同乡活动,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祖国统一为宗旨。创刊六周年来,颇受海峡两岸黔人欢迎,此项功德与马、李两先生之风夜匪懈,惨淡经营分不开。这里,特选刊他俩唱和的七绝怀乡诗四首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关于会馆,《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的解释大致相同:会馆,是同籍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之用。  相似文献   

15.
赵潜先生是贵州省旅港同乡会德高望重的老会长。他是同乡会创办的发起人和筹委会主席,并历任第一届至第四届同乡会会长。赵会长在任职期间,任劳任怨,出钱出力,全心全意致力于同乡会的会务建设。历经了七年的岁月,同乡会终于从弱小走向壮大,从幼稚走向成熟,发展到今天,基本上形成香港的“贵州之家”,为联谊乡亲、造福乡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令人极为遗憾的是,就在同乡会成立七周年前夕,我们敬重的老会长赵潜先生不幸因病于1994年9月7日与世长辞。赵会长的去世,是同乡会的重大损失。哲人其美,遗范犹存,赵会长对同乡会鞠躬尽瘁,…  相似文献   

16.
1902年上海商业会议公所建立,同年首个旅沪同乡会诞生。同乡会是旧式会馆的延续,是在新式与旧式商人、士绅与新知识阶层、男性与女性、资方与劳工等更广泛参与下建立起来的地缘性自治组织,与商会功能互补。徽州旅沪同乡会从20世纪20年代初建立到1953年消亡,经历了延续到断裂、再延续、最终断裂的过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徽州旅沪同乡会纷纷停止会务。抗战胜利后,同乡会的社团自治功能及上海的市民公共空间得以延续。第二次国内战争后期,经济凋疲,社会动荡,同乡会又陷入困境,乃至1953年最终消亡。解读同乡会延续与断裂的历史,为观察这个时代的变迁提供了特有视角。  相似文献   

17.
昆明石屏会馆是昆明市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会馆,是茶马古道上17所石屏同乡会馆之一。本文基于文化再生产理论及实地调研法、访谈法,从文化资本、动因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创新路径方面,探索其文化变迁的一般规律,最后提出会馆文化再生产的提升与创新策略,以期有助于会馆文化的传承保护以及会馆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民国年间,粤省最著名侨乡——台山县接收了大量的捐赠性侨汇,捐赠性侨汇从募集到中转再到应用经历了多个流通运转环节的操作。商人群体——香港台山商会凭借其地缘、信用度的优势成为捐赠性侨汇流通运作的转承轴心。然而,当捐赠性款项离港被置换成产业和物品后,香港台山商会与广州台山公会对捐献款产掀起争夺。与此同时,政治势力开始深度介入台山同乡会事务,商界和政界人士的力量博弈制约着以同乡为纽带人群的融合和分裂。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安徽泾县黄田村人朱棋峰在临近南京江南贡院的钞库街筹资兴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棋峰试馆,以供给家族子弟来南京参加江南贡院乡试时住宿休憩,因此称之为试馆。除了江南贡院以外,棋峰试馆是目前留下的不多的与乡试有关的建筑之一,因此具有  相似文献   

20.
正"会馆"是同乡人在异乡、同业者在异乡或本地自发、自愿组织起来的一种有专门馆所依托的民间组织。地缘和业缘是该组织存在的社会基础。会馆可方便同乡人在异乡之间进行交往、交流,在面对困难和利益时,大家可以同心协力,合舟共济,共享利益,共谋发展。北京作为古都,历史上与地方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多方面的联系,因此也是会馆密集之地。一部72万字的《北京会馆基础信息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详尽的北京会馆历史资料。按照大数据的标准,本书提供的基本"字段"包括:会馆名称、会馆名称变更、会馆性质、建立年代、1960年代登记地址、现地址、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