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马兵 《南方人物周刊》2011,(10):112-112
1975年8月,驻马店地区连天暴雨如矢,白天如同黑夜。从屋内端出脸盆,顷刻间水便满溢出来。县里的板桥水库溃坝,下游六十多座水库相继决堤,灾民死伤者数万计。  相似文献   

2.
1970年代,一位流亡的苏联知识分子告诉一位美国牧师,苏联知识界正在经历一场东正教的灵性复兴。几乎每位显要的艺术家、作家和音乐家都在挖掘属灵的主题。这怎么可能呢,在莫斯科,连一本福音书都难以看到了。多年后,牧师在书中写道,那位异见作家,面带骄傲,他的回答令人印象深刻:“只要人们还在读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基督教的精神就无法从这个民族的心灵中被消失。”  相似文献   

3.
他希望自己是个“瓦全工程”的缔造者。“玉已经碎了,我能不能让大趋势下不可避免消失的城市古建筑在雕塑里死里逃生?‘雕梁’不再,那么我们可以‘画栋’吧”  相似文献   

4.
秦维宪 《炎黄春秋》2000,(12):45-48
2000年是中国慰安妇幸存者和主持正义的学者,向日本法西斯的兽行发起猛烈攻击的一年。  相似文献   

5.
年岁已经不饶人。他觉得自己等不到产权清晰的那天了从很多维度衡量,在中国的百年商业史、30年改革史上,冯根生都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人物。他的故事像《大宅门》或《大染坊》般曲折而富有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6.
<正>狼牙山五壮士幸存者之一的葛振林官至正师级干部,而另一位幸存者宋学义却回乡务农。宋学义为何回乡务农,成为许多人心头的疑案,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隐情,前不久,河南省沁阳市离休干部李成杰揭开了这个谜底——1958年,风华正茂的李成杰调到沁阳报社做记者。9月份的一天,报社领导给李成杰安排了采访任务,采访北孔村在宋学义壮士带领下大战"三秋"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南京大屠杀指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纵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无数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罪行之一.战后,中国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其中,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经调查判定,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有19万;零散屠杀有858案,死亡人数有15万,总计死亡人数达30多万.  相似文献   

8.
我入苏区虽只三日,但沿途所经,已见到闽西解决社民党所造成的恶果是非常严重的。——摘自周恩来1931年12月18日致中央政治局信错误的“肃社党”运动给闽西苏区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大批干部战士蒙冤受难,根据地和红军元气大伤。闽西苏维埃政府35名执委被肃过半...  相似文献   

9.
为了编辑南京大屠杀幸存的日记与回忆专册,笔广泛查阅了全国各级政协史资料和有关书籍报刊,搜集了数十篇公开发表的幸存日记和回忆,另外,我们还有幸征集到数篇幸存的日记与回忆录手稿。根据幸存回忆内容的体裁,笔将上述资料分为日记、幸存官兵的回忆、幸存难民的回忆等专题。  相似文献   

10.
正一我家从祖父那一代开始,清末的时候就从武汉到南京来了,那时候做小生意。我是在南京长大的,就住在现在中华门外的大报恩寺后面。我4岁就在那里住,一直住到1967年,单位里给了我一套房子,我就搬家了。现在那个老房子还在,因为我一个人不能住了,那里只好空着,就在朝天宫西街,黄鹂新村。我的亲生父亲叫余必福。因为舅舅家没有男孩子,我4岁时过继  相似文献   

11.
2022年3月3日,山东省沂源县,一位老人端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当电视里出现长津湖激战的画面时,老人激动地喃喃自语:“这是‘二五〇’啊,这是长津湖的战场啊……”峥嵘岁月又浮现在眼前,惨烈的长津湖战役,这位老人曾是其中一员。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战友们有的阵亡,有的冻亡,他是最后一个倒下的。幸运的是,九十三天后,他活过来了,只是,没有手脚,左眼失明,身上还留着七块弹片。  相似文献   

12.
王庆安 《文史精华》2012,(Z1):14-20
冯玉祥将军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可敬的民主斗士、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朋友。冯玉祥1882年9月26日出生在青县兴济镇(今属沧县)。因为笔者多年研究冯玉祥将军的生平,与将军的次女冯弗伐、四女冯理达有过密切的交往。如今二位大姐均与其父瑶池相会,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思念。记得一次,在北京西城区府右街博学胡同15号冯弗伐家里聊天时,大姐谈起其父生平时有一句话说"辛亥滦州起义的幸存者"。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笔者  相似文献   

13.
张绍力 《铁军》2023,(1):46-47
<正>每每路过盐城老城中心铜马广场,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在栩栩如生的铜马雕像前驻足——身着灰布军装的新四军战士,身背斗笠大刀跃马东进,义无反顾奔赴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我之所以对铜马雕像情有独钟,是因家父的缘故。家父张凤池,初名鑑桂,号季斌,化名陈萍、张季,1916年6月出生,1999年4月仙逝,享年84岁。家父早年是一名文学青年,勤于笔耕,热衷于公开发表文章,点评时事,忧国忧民。曾被《上海世界晨报》聘为通讯员,为副刊《何丽英》信箱撰写专稿。  相似文献   

14.
引子 向前进 向前进 战士的责任重 妇女的冤仇深        …… 每次听到这首《红色娘子军连歌》时,心情都激动万分,久久不能平静。回想起来,初次听这首歌,初次看到银幕上的红色娘子军,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从时间隧道的这一端往那一端窥视,依稀记得我那时大约刚告别开裆裤。先是冒着被大人打的份,拼着小命往邻村看谢晋导演的故事片《红色娘子军》,后来就是用父母给的几毛钱去买多种版本的《红色娘子军》小人书看。所以,从那时起,多多少少便记住了《红色娘子军》里的一些人物,如洪常青、吴琼花、南霸天等正反面人物。这些人…  相似文献   

15.
回忆二战中的往事时,老人坐在单人病房的椅子上,头微微仰起,长寿眉下的眼睛出神地望着前方,似乎那里有一个屏幕,正放映着60年前的历史,让他清晰地看到了过去的一幕一幕--  相似文献   

16.
我叫田际钿,1917年腊月二十日出生在湖北赤壁市(原蒲圻县)中伙镇烟墩村,家境贫寒,幼年失学,最为不幸的是10岁左右父母双双病故,甩下我这么一个儿子撒手而去。于是,13岁起便给人家放过牛,帮客栈当杂役,在勤坊铺当过学徒,在酒馆、茶社跑过堂,也帮人家烧过火,给富户人家做长工,小小年纪便品味到了生活的艰辛及世间的冷暖。  相似文献   

17.
正一我出生于1932年10月,祖籍是湖北,从族谱上看是陈友谅的后代。爷爷叫陈金波,老家在湖北黄冈,自幼学做裁缝。他来南京的时候先是做帮工,后靠手艺创业,他有一个干妈家里很有钱,给我爷爷钱去做生意,所以后来在中华门那一块开了一个估衣店(专门出售旧衣服或原料较次、加工较粗的新衣服的店铺)。那时候我爷爷三四十岁了,要成家,朋友把烟台一个有钱人家家里岁数大了的丫鬟介绍给了他,爷爷就把她一家带到了南京。讲到这个也很有意思,我爷爷没文化不会写字,但结婚有一项程序要签字。朋友就给他刻了个  相似文献   

18.
正一我出生于1925年2月,老家在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当时的高州就是个小镇大点的集市,过去叫做集镇,用现在的标准讲就是一个小小的县城。我就住在十字街上。我父亲叫李少良,是祖传医术,擅长治疗麻风、癣等皮肤病和咳喘。行医完全靠人介绍,(人家)相信就来看病,不相信就不来。我家大门上写着"李少良祖传医生"的字。我们家房子大,兼做棋牌室,法院一些法官有时到我们家来打打牌,赚  相似文献   

19.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的新华书店总店旁,一座绿树掩映的庭院中耸立着一幢杏黄色的二层楼房。这就是当年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旧址。深秋时节,我特意西出阳关,慕名来到此地,拜谒中共“一大”代表、心中久仰的湖北乡贤陈潭秋同志。  相似文献   

20.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在腥风血雨的日子里,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众多国际友人也冒着风险,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对他们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对侵略者的累累罪行和抵赖行径,中国人民同样不会忘记!值此同胞罹难80周年之际,本刊特约南京大学口述历史协会的志愿者们,遍访幸存者,请他们讲述当年的苦难,"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