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西山城址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作为聚落的高级形态,与人类社会及文化的进步密切相关,通常被视为文明起源的要素或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史前城址的考古发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山东历城(今章丘)县城子崖遗址和河南安阳后冈遗址的发掘。但明确得到肯定并引起学术界关注的却是70年代后期河南登封王城岗和淮阳平粮台这两座城址的发现。随后,考古工作者又相继在黄河、长江流域发现了约40座龙山时代城址。这些发现及诸多研究成果都使人们对我国史前城址的发展概况和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近些年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本文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对北方地区龙山时代的聚落形态及其反映的社会变化进行了集中的分析,讨论的重点包括包头大青山南麓阿善文化聚落群、凉城县岱海周围老虎山文化聚落群和陕北神木石峁城址及周边的聚落。指出北方地区在龙山时代经历了与中原不同的发展轨迹、代表着不同的社会演变模式。  相似文献   

3.
西山古城与中原地区早期城市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起源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随着近年来史前城址考古发掘资料的不断增多,中国早期城市的面貌正逐渐清晰起来。迄今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已揭示了中原地区早期城市较完整的发展脉络。在中原地区既发现有从龙山时代到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4.
中国史前方形城址的出现,最早发生在龙山时代的中原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版筑技术的成熟,审美观、世界观中独特的价值取向以及聚落发展中重视事先规划与总体布局的文化传统,为方形城址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先决条件。龙山时代中原地区社会发展中礼制建设的需要,是方形城址出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安徽是中国境内史前时期城市遗址发现数量较多的地区之一,此地的史前城址分属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考古学文化。这些城的兴建,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是中国龙山时代筑城运动的产物,在安徽地区史前时期社会复杂化和早期文明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正>7月1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孙周勇透露,当地考古人员目前已完成对中国史前规模最大城址石峁遗址外城东门的考古发掘。在石峁遗址内发现的20余件玉器,其年代被确定为龙山晚期至夏代之间。距今约有4000年的石峁遗址,是目前中国史前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位于陕西省北部神木县高家堡镇石  相似文献   

7.
虽然随着郑州西山古城的发掘以及长江中游地带城址聚落研究的日益深入,中国史前城址的年代有不断提前的趋向,但是,城址于龙山时代在中国南北蔚成大观,仍然是不可更移的事实,据不完全统计,除长城地带以外,目前仅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史前阶段的城址已逾30余座...  相似文献   

8.
城市是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城市的建置、成熟与发展,代表着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整体水平.本文所述的城址,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称之为"城",是一种以高墙围绕起来的具有防御功能的新型聚落形态.通过对古代城址的考古学研究,可以窥见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 古代城址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古代史的研究关系极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城址考古取得了很多成果,对古史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城址的出现是从氏族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根据考古学的发现,从公元前2000~2500年的河南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和湖北的石家河文化等,都发现了早期城址.截至到目前,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城址,学界公认的以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为最早.中国古代城市自产生以后,发展到近代,其规划布局多有不同并进而演变,徐苹芳先生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①.  相似文献   

9.
龙山时代的城与史前中国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山时代的城与史前中国文化曹兵武在中国的史前遗迹中,城址是规模最大且最引人注目的①。1930年山东历城(今属章丘)城子崖首先发现了典型的龙山文化城址,稍后,安阳后冈也发现了时代相近的城址。近年来河南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郾城郝家台、辉县孟庄、郑州西...  相似文献   

10.
李丽娜 《南方文物》2022,(2):190-200+168
中原地区龙山时代城址分期表明,学术界认为的”城堡林立”,并非存在于整个龙山时代,确切来说应在其晚期第四、五、六段,即大致公元前2100—前1900年。在龙山时代早期和晚期前两段,其城址分别为一城和两城并立;至第四段,出现5城共存;既至第五段,则达9城并存。此时中原地区龙山时代城址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均发展至其最高峰。但该批城址随即在该时段末和第六段遭到阶段性大规模毁弃,代之而起的仅有新砦期城址。究其原因,该地区龙山时代晚期的早中期城址的毁弃可能与人地关系紧张引起的冲突或战争有关;但其晚期城址阶段性大规模毁弃,则更可能与发生于公元前2000—前1800年的大洪水有关。而参考相关文献记载,这一系列事件发生的地域和年代大致与“大禹治水”相符。考古资料表明,郝家台、王城岗城址城墙毁弃后即仅用环壕,新砦龙山及新砦期城址亦采用三重城壕及护坡加固的方式,这一弃用易于导致内涝的高大城墙而使用便于疏洪排涝的环壕治水方法的变革,可能亦与文献记载的禹治水改鲧“堵”而用“疏”的做法成功控制水患有关。  相似文献   

11.
史前城址与聚落一样,愈来愈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时所不可逾越的课题。本文在分析中国史前城址形成与演变的基础上,对史前城址产生的背景因素及时代内涵略作了分析,并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文明形成的总体场景进行某种描述。另外,文中还假设性地提出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存在部落联盟与酋邦两种前国家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史前防御设施纵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史前防御设施纵谈马雨林随着史前遗址的不断发现,近几年来,史前聚落考古的研究获得了很大进展,这就为探讨史前聚落的一种特殊形式———防御聚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笔者在此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一史前聚落防御设施的产生,既是人们在长期生产活动中受周围环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大量的考古发掘及调查资料为依据,结合历史地理学与环境考古学资料,对中国史前城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和分类。将50余座城址分别划归六个地区,并从地理位置、面积、平面形状、筑城技术、年代及考古发现等方面对各城址进行讨论,总结了各地区史前城址的特点。根据城址位置,将其分为四种类型:缓岗类、台地类、山城类、水城类。以城址的分类为基础,总结出中国史前城址在选址方面普遍遵循的原则,地势稍高,邻近水源与河、湖岸边,周围自然生态环境比较优越。  相似文献   

14.
2006~2008年,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对河南省博爱县西金城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发现龙山文化城址一座。发掘期间以恢复和复原该遗址龙山时期的人地关系演变为主要目标,积极进行了多学科研究尝试,从事古地貌、古气候、植物、动物、石器,以及经济区划、遗址资源域、聚落考古等几方面的研究实践与探索,对研究中原地区文明起源阶段的人地关系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灶作为史前时期房屋中常见的附属设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是研究史前文化的重要资料。本文按形制的不同,将关中地区龙山时代灶址分为地面式、坑穴式、壁龛式三类,并对其发展演变过程和区域性特征进行探讨。进而对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并得出结论:灶址的演变与炊器和房屋的演变联系紧密,是人们不断改进技术,使之适用于实际生活需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唐启翠 《华夏考古》2012,(1):47-53,62
为了探索正在急剧消失的成都平原"林盘"聚落形态与史前聚落的关系,本文借由聚落考古与环境考古,比较集中地综览了平原上史前各聚落城址之间的历时性共性,对史前城址聚落群与成都平原的地貌、水系、文化习尚、宗教信仰等关系的研究,以及各聚落城址的内部特征予以研究述评,以求探究成都平原上这种"林盘"聚落形态与史前聚落城址及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新密市发现龙山时代重要城址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新密古城寨龙山时代城址是中原地区目前发现规模最大、墙体保存最好的龙山时代晚期城址。城中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和大型廊庑式建筑,在中原地区龙山时代城址中都十分罕见。该城的发现,为探索夏文化、研究我国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以及研究我国城垣建筑的起源与发展增添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8.
史前聚落围沟是一种与聚落环壕、城址城壕有很大区别的聚落设施,中国史前聚落围沟许多特点在时间上、空间上存在一种由南向北逐步推进演变的历史现象,其形成发展既受制于自然环境;又受到人为与社会原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史前城址的发现和研究已经成为近年史前考古的热点,1999年继续有新的报道和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2017年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杨桥畔镇庙梁遗址,发掘清理仰韶文化晚期和龙山时代两大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其中,龙山时代遗存非常丰富,遗迹有房址、灰坑(储藏坑)、墓葬等,出土遗物包括陶、石、骨等各类器物,分为龙山时代前期和龙山时代后期两大相继的发展阶段。庙梁遗址龙山遗存是近年来陕北地区龙山时代考古遗存的重要发现,是构建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