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法的外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的制定与实施常常给他人带来非自愿的成本或收益,本文称之为法的外部性。法的外部性,导源于现代社会法律的经济性、公益性等特征不断增强。内在化法的外部性,须明确界定中央与地方之间、国务院各部门之间的立法权,完善立法程序,建立立法损害补偿制度;须在完善公务员奖励制度、国家赔偿制度的同时,降低提起公益诉讼的私人成本,提高公益诉讼的私人收益。  相似文献   

2.
《陕西史志》2004,(6):45-45
晚清时期,随着封建王朝的日益没落,延续了2000多年的传统帝王纪年法也受到了挑战和批判。据钱玄同总结,那时的学共提出四种代替帝王法的新的纪年法。即康有为主张的孔子纪年法;章太炎主张的西周共和纪年法;刘师培与宋教仁等主张的黄帝纪年法;高梦旦主张的世界通用耶稣纪年法。  相似文献   

3.
张莹颖 《神州》2012,(12):107
要数码相机中测光原理是容易理解的,关键是数码相机的测光系统(或测光表)是以何为测量基准的比较难把握。通俗地讲,就是数码相机在测量一个场景的光线时,它怎样"想"自己看到的东西。本文介绍了数码摄影中的测光方法,探索出一些测光的要诀,旨在提高摄影爱好者的摄影水平。  相似文献   

4.
《新疆地方志》2008,(4):48-48
校对基本方法有4种: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这四种方法是古籍校雠的基本方法,完全适用于现代图书校对工作,因而也是现代校对的基本方法。对校法。对校法的特点是:“照本改字,不讹不漏。”对校的客体有两个——原稿和校样,采用比照原稿核对校样的方法,通过查找异同而发现差错。现代校对的折校、点校、读校、核红等技术,都属于对校法。  相似文献   

5.
一所学校办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师积极性的高低。因此,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现如今多数高校中,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占相当一部分比例。因此,正确把握青年教师积极性的运行规律,健全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是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工作中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当前社会工作立法的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宗旨,为需要被帮助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等提供支持,发挥着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是从事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专业制度,而当前我国的社会工作的现状却远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构建以社会工作师法、社会工作组织法、与公民生存发展等基本人权相关的法律为其基本内容的综合统一的社会工作法,在当前有着立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韩业斌 《沧桑》2009,(1):79-80
法的渊源是法理学的基本问题,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把法的渊源与法的形式混同起来。自奥斯丁以来,各国学者就开始重视研究法的渊源问题。法的渊源指的是法的资源和动因,是形成法律的源头。各种资源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对法律起着不同的作用。资源性因素表示法律是基于什么材料形成的,动因性因素表示法律是基于何种原因形成的。资源性因素与动因性因素相互结合促成法的产生。法的渊源是未然的、可能的法,不具有当然的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8.
蛇网盖冠龙虎方壶等铜器上的透空精饰,并非“失蜡法”或“失铅法”所制,而为“失镴法”精心杰作。  相似文献   

9.
程涛 《历史地理研究》2021,41(3):125-137
宋代刺配刑泛滥,导致触法流配者大为增加。为避免因配隶人群大量聚集而导致的社会治安乱局,宋廷一方面施行诸路间相互移配、散配的政策,另一方面格于军政形势及祖制,将配隶地域逐步由京畿地区向南方远路转移。步入南宋,由于疆域的蹙缩及政治地理格局的剧变,流配地域在进一步南移中逐渐集中于五岭地域的远恶州军,而大量的逃亡配军刑徒与盐寇、峒寇相纠合,加剧了该区域及近邻州军的动乱,成为终宋之世都未能解决的地方军政难题。  相似文献   

10.
坐式法。正襟危坐,十指交叉,大拇指相对,置于中丹田(肚脐下约一寸)。双目平视微闭。  相似文献   

11.
对许公宁墓蟠虺纹透空饰件作科学检测的基础上,采用传统失蜡法对这一典型的先秦失蜡铸件进行了复制研究。经多次反复试验获得成功,并探明了一些工艺痕迹产生的原因。这一研究再次验证了先秦失蜡法的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12.
13.
《后汉纪》是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文献,现在流行的两种整理本在校勘方面仍有可商榷之处,本文试图从文献对勘和语言研究的角度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不同时期的疆域分布状况和观念变化等方面对古代中国疆域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梳理。认为"中国"一词并非单纯的地域或文化观念,也有丰富的政治含义,其中围绕"中国"形成的"中国"为"天下"中心且据之可以成为正统王朝的观念对古代中国疆域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众多民族尤其是汉和北疆民族建立的王朝或政权不断争夺"中国",在导致现实中疆域分布格局不断出现分裂和统一反复交替的同时,直至清代理想中的以"中国"为核心大一统的"天下"和现实中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终于实现了重合,古代中国的疆域也由此完成了凝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诸病源候论》为隋代巢元方等编纂.是一部我国最早的论述以内科病为主、各科病病因和症候的医。此书不仅在医学上有重要作用和价值,而且从语言研究的角度看,本书还富含方俗口语词,值得我们重视。本试从语言角度对此书作语词考释,这些语词或是《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源》等大型语工具书所失收的词条,或是立项、释义和书证等方面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过程论思想能够深化我们对于文化遗产之为过程的认识,过程控制有益于我们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持文化遗产的健康生命,推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惠及广大民众、增进社会和谐的最终目标.与此同时,随着文化遗产学学科的逐步确立,学科性质、学科特色、研究对象等问题已达成基本共识,但其思想基础与研究方法仍悬而未决,过程论思想同样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环氧树脂类粘结材料目前已成为文物保护工作中常用的粘结材料。但是,在一些应用案例中经常发现环氧树脂类粘结材料有变色、脆化、剥落等老化现象。为了了解环氧类粘结材料的老化规律,摸清材料成分、配方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以通用双酚A型环氧树脂为主剂与各种典型固化剂、稀释剂、偶联剂等配制成黏结材料,模拟自然界极端环境条件,通过反复的破坏循环实验,探讨典型环氧类粘结材料的老化过程和机理。  相似文献   

18.
陈春 《江汉考古》2006,(4):55-57,45
随县曾侯乙墓以及为数不少的战国楚墓都同墓随葬有1件以上的鼓乐器。根据传世文献有关大鼓配鼙鼓的记载和楚墓出土遣策中鼙鼓的记录,曾侯乙墓中室的建鼓与扁鼓、有柄鼓,东室的悬鼓与鹿鼓,可能都属大鼓配鼙鼓的关系;楚乐制一般使用大鼓、鼙鼓各1件,且不同等级的贵族,大鼓与鼙鼓组合的配器有差异,鼙鼓主要用来引导、应和大鼓。  相似文献   

19.
《全宋诗》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工程,其成就有目共睹。然因卷帙浩繁,又出众手,难免有误收、误重、阙漏之处。本文仅就其中的重复现象进行说明,以俾再版时改正。  相似文献   

20.
Over recent decades, various governments have turned to the spatiality of the maritime realm in the pre-emptive policing of migration, deploying concentrated efforts of mobility regulation to territorial and extra-territorial seas. With and through this process of increased policing, the maritime has concurrently been expunged of frameworks of rights for migrant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hollowing out of rights at sea and how it has allowed governments to use maritime environments and more broadly the condition of wetness as a means to hold migrants beyond the juridical order and administrative bodies of the state. This practice emerged in a discernible wa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early 1990s, when the Refugee Convention was ruled not to apply on the high seas. De-territorialising the maritime from the state's geography of protection allowed the US Government to re-territorialise the sea as a space of heightened policing. Similar strategies of de- and re-territorialising the sea subsequently developed in Australian policies of migration control. Through this, the maritime is used to contain migrants not only in a condition of partial rights and exaggerated policing, it is also used to relocate migrants, exposing a “disciplined mobility” that works through the sea. Interrogating these various legal renditions of the maritime exposes the carceral wet that has developed in migration regulation at s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