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晓英 《文史天地》2009,(3):4-10
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顶级文化巨匠,也是“官”做得最大的文人之一。然而郭沫若却也是颇有争议的一位文人。他富于激情,政治敏锐,却又具有摇摆性。他的夫人安娜曾指出,郭沫若的“性格不定,最足担心”。在政治方面,郭沫若的性格不定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蒋介石、鲁迅和毛泽东这20世纪三大人物的态度,彰显了郭沫若性格不定的政治品格。  相似文献   

2.
鲁迅博物馆筹建史话叶淑穗1956年10月鲁迅博物馆在北京建成。今年正好是她40岁生日。早在1936年10月在鲁迅逝世时,在中共中央发出的《告全国同胞书》中就向国民党提出要建立各种纪念鲁迅的设施。1945年郭沫若从苏联参观回来后,于10月19日在重庆《...  相似文献   

3.
《百年潮》1999,(1)
《百年潮》1998年第四期的《刘大年忆郭沫若》一文,讲述了一个值得深思的故事: 1953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提出建立三个历史研究所,一所请郭沫若兼所长,二所请陈寅恪任所长,三所请范文澜当所长。当时,陈寅恪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同年12月,由  相似文献   

4.
一1928年8月1日,在日本流亡已有半年之久的郭沫若遭到日本警视厅拘捕,郭沫若心里马上明白了:东京的警视厅发现了他的真实身份。“你是中国人吴诚?”已在郭家门口的警察问道。“是的。”“你的真实姓名是郭沫若?”“是的,我就是郭沫若。”郭沫若镇定地回答,此时已没有必要隐瞒了。“请郭先生跟我们到东京的警署去谈一谈。”警察出示了拘留证,又当着郭沫若和安娜的面搜查了房间,查抄了郭沫若与他人往来的书信、他的日记、一些书刊等等。下午,郭沫若被带到位于东京日本桥的拘留警察署,关进拘留所。被东京警视厅发现自己的真实身份,郭沫若并不感…  相似文献   

5.
拉萨尔在1857年至1858年间写成的剧本《弗兰茨·冯·济金根》(以下简称《济金根》),是他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和文艺观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拉萨尔机会主义的产物。关于前者,不少文章已作了很好的评述,关于后者,我们认为《济金根》明显地表达了拉萨尔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机会主义立场,剧中所塑造的人物的确是充当了拉萨尔机会主义路线的“单纯的传声筒”(马克思语)。本文就后一方面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文化素有“盖棺论定”的传统。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一年后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大会上作《论鲁迅》演讲:“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1))鲁迅由此获得了现代文坛的最为崇高的评价。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逝世,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悼词:“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2))  相似文献   

7.
鲁迅逝世前一段时间,曾计划去日本疗养,但后来终于没有去成。这个问题近年来引起了一些鲁迅研究者的兴趣和关注。如蒋锡金同志的《鲁迅为什么不去日本疗养》一文(刊《新文学史料》第一辑,1978年12月),专门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和考索。随后,王尔龄同志的《鲁迅逝世前的两次斗争》(刊《新文学史料》第四辑,1979年8月)也涉及这一问题。现在,我把自己的不同看法提出来,以就教于蒋锡金同志、王尔龄同志以及从事鲁迅研究的同志。鲁迅要去日本,确如许广平同志所说,是他“早年的夙愿”(见锡金同志文章所引)。一  相似文献   

8.
评《多尔衮评传》朱绍侯,王宏斌郭沫若先生说,满清贵族统治中国长达267年之久是个谜。要破解这个谜,首先应当研究明清政权的交替是怎样完成的。明清的改朝换代是在多尔衮摄政时期完成的。研究清人入关夺取北京的历史,谁也无法绕过多尔衮这个关键人物。最近,陈作荣...  相似文献   

9.
邢成思 《文史精华》2012,(7):4-15,1
马寅初先生生于1882年6月24日。卒于1982年5月10日,享年101岁。今年是他诞辰130周年纪念,同时也是逝世30周年纪念。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前后闻立树,王连夫今年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著名史论《甲申三百年祭》发表50周年。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重读斯文,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鲜明立场、深邃哲理、炽热情感和犀利文风,仍然深有感触,颇堪回味。郭沫若说...  相似文献   

11.
李艳 《黑龙江史志》2013,(9):122-122
郭沫若是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与领袖。他的诗集《女神》"开一代诗风"。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成功地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而且在艺术上有伟大的创造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本文着重从整体上概述郭沫若《女神》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诗歌形式,从三个角度论证《女神》诗歌所具有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著名的老作家姚雪垠同志,在与《光明日报》高级记者陈英茨同志的这次谈话里,对郭沫若同志《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的某些重要史实与论断,提出疑议。并说,他的这些疑议,曾致信郭沫若请教,得到郭的赞同。这些情况,过去未公开发表过。现在发表出来,估计会对“甲申”的研究起到积极作用;也会引起有心人的兴趣。姚雪垠与记者还就李自成的悲剧,谈到了今日我党我国反腐倡廉这个大问题,并对历史学学术领域进一步破除迷信、实事求是的问题,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编者以为这些看法和议论,也是很值得重视和深思的。这把文章是陈英茨同志在重病卧床期间特意为本刊写的,谨在此一并致谢。  相似文献   

13.
1992年11月下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举行了学术年会,提交论文23篇。这次讨论会是非专题性的年会,涉及的问题多而分散,这里只能围绕几个主题择要予以介绍。一、框架、视角、观点 不囿于成说,实事求是、推陈出新,这是历史研究生命力之所在。近年流行一种说法;旧中国有1182个(或一千余个)不平等条约,甚至在我国政府公开发布的文件中也采取了这个数字。张振鹍在《论不平等条约》中对此问题做了澄清。他指出,这个数字是《中  相似文献   

14.
读5月18日《北京晚报》所载郑恩波《为戈宝老送行》,得悉戈宝权先生于5月15日在南京病故。这个不幸的消息,使人对这位著名的作家、翻译家的逝世,感到十分悲痛。由于戈宝权先生的逝世,使我想起了去年5月我在香港艺术中心讲课时,见到友人翰墨轩主人许礼平先生收藏的两本题名册,册中题名人物二三百余人,是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2月18日上午上海各界以吴铁城市长为上持人举办的《欢送梅兰芳  相似文献   

15.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断定,资产阶级社会已临近灭亡的边缘。但后来的历史发展表明,这个估计失误了。1885年3月,恩格斯在逝世前不久写道,1848年的预言不对了,历史用经济  相似文献   

16.
王京萍 《文史天地》2004,(11):24-26
2004年是郭沫若先生发表《甲申三百年祭》60周年。郭沫若写于1944年的《甲申三百年祭》,是一篇反响强烈并对中国革命进程起过积极作用的史论。发生在三百年前风起云涌、江山易帜的甲申之变中的故事,对于抗日战争后期的中国人民和革命政党来说,有什么值得借鉴的东西呢?这正是郭沫若在1944年早春的同一个“甲申年”里,面对历史  相似文献   

17.
正《"台儿庄大捷"有多大,数字告诉你》"想来怕也只好说是运气吧?"台儿庄战役落幕10年后,曾以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之职服务于抗战宣传事业的郭沫若,在香港《华商报》副刊撰文,对那次血战的捷报犹有不胜庆幸之感。依他之见,抗战初期国军接连失利的总态势,使得宣传部门往往难于为无米之炊,幸而在1938年4月初,孤军南下做战略试探的日军一部在台儿庄一带遭遇我军重创,悻悻退去,而  相似文献   

18.
<正>一、已有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学术讨论所存在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奴隶社会学术研究的奠基之作是郭沫若的《奴隶制时代》(1),而其有关中国古代奴隶制的学术思考,早在193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便已基本形成(2),在当代中国曾影响极大,以致社会和学术界的主流观点都认为中国历史上存在奴隶制社会。略有分歧的是郭沫若认为夏商  相似文献   

19.
胡适求和,却身染痢疾和痔疮 倒也有趣,胡适被郭沫若痛斥一回之后,不是“应战”,而是“求和”。胡适给郭沫若写了一封较长的信。这封信在今天还能看到,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胡适书信集》中就收有这封信。郭沫若在《学生时代》中正好提到了胡适的求和情况和信件的片断:“一鼓的作气的确是很勇猛,使敌对者对于我们也隐隐生了一种畏惧。《周报》发刊不久,《季刊》的四期又出版了,那里面有我的《卓文君》,达夫的《采石矶》,不期然地同时刻薄了考据家,把胡博士骂我们‘浅薄无聊’的话来发挥过一下。就在那时候胡大博士到了上海,他…  相似文献   

20.
1980年2月当我们的报告文学《刘少奇长子之死》在《山西青年》杂志发表并引起全国震动之时,我还不知道共和国主席含冤逝世的地方竟如此狭小阴暗。当我亲眼目睹留有刘少奇英魂的这个地方时,心潮难平,热泪盈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