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河北省滦平县在文物普查中发现金代官印三颗,保存皆完整,对于研究当时的职官制度和军事情况具有重要价值。现分别介绍如下: 1.神字号行军万户所印 于金沟屯镇曹窝铺村石头沟门北拐坡出土。铜质方形,每边长6.5,厚1.9厘米;矩形钮,高3,宽3,厚1.7厘米。印正面阳文汉字篆书,二行九字,印文“神字号行军万户所印。”  相似文献   

2.
1984年广西隆安县城厢农民耕地时发现铜官印一方。印通高4.2、边长5.5、边厚1.5厘米。鼻纽,纽高2.7厘米。印文为朱文小篆,文曰"武夷县之印",印背阴刻楷书,同印文。出土时,印置一铜盒内,盒通高9.5、盒身高4、边长6.6厘米,子口合盖,盖与身  相似文献   

3.
1991年3月,登封县君召乡群众在挖林沟时出土一枚铜印,方形,边长2.3×2.3厘米,体厚0.9厘米,通高2厘米,带孔半圆钮,印文阴刻隶书“别部司马”四字(见图)该印现收藏县文物局。“别部司马”为汉代武官名,位在大将军之下,属副将。《后汉书·百官志一》载:“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  相似文献   

4.
唐代官印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官印,改变了长达七百余年的汉魏旧制,在印文的书体上,废除了白文,通用了朱文小篆;在制法上,采用了焊接法。这一改革,使印章发生了重大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标志。本文试就唐代官印作一初步探索。一、现存唐官印概况唐官印比之汉魏官印,传  相似文献   

5.
灵宝县川口公社池头大队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一方金代铜质官印,印为正方形,边长6.8、厚1.4、印钮通高2.5厘米。钮呈梯形。印文为阳刻九叠篆书“总领之印”四字。《金史·百官志》载:金宣宗元光年间,“招义军,置  相似文献   

6.
1981年9月,杭州市艮山门头营巷七号原清代沈姓探花府第遗址乱砖中,发现一方"太平天国天朝九门御林芳天义右拾肆护军"木印。发现时,木印外裹着一块褪色的黄绸。木印现由金华太平天国侍王府纪念馆  相似文献   

7.
谢凌 《四川文物》2003,(2):74-75
在中国印制发展史上,宋代是承上启下的一环,至此印制已发展得较为完备,后世多沿袭之。四川省博物馆所藏三枚宋代四川官印,既是宋代官印发展史的实物印证,亦是研究宋代官制和兵制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博物馆收藏有清代武职官印三方,今予以粗略考释:  相似文献   

9.
中左偏将军 “中左偏将军”印(图一),铜质,瓦钮,湖北宜城楚皇城遗址出土,《考古》一九八○年二期《湖北宜城楚皇城勘察简报》一文著录。原《简报》称此印的钮式为拱桥钮,但从所附该印的形制图来看,印钮外侧弧线不与印背两边相接,应称作瓦钮为是。此印的年代及官名,原《简报》未作考证,今试为考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87年7月8日,苍溪县伏公乡龙凤村出土两方唐代官印。其一为“蓬州之印”,7.6厘米见方,厚1.7厘米,柄椭圆,高8厘米,重2.3市斤,阳篆“篷州之印”四字,柄右刻楷书“蓬州之印”四字,柄左刻楷书“大顺元年八月日”、“礼部造”十字,印左侧面刻楷书“大字五十二号”六字;其二为“蓬州儒学记”,长8厘米,宽5厘米,厚1.3厘米,柄椭园,高7厘米,重1.3市斤。阳篆“蓬州儒学记”五字,柄右刻楷书“蓬州儒学记”五字,柄左刻楷书“大顺元年十一月日”、“礼部造”十一字,印左侧面刻楷书“大字三百八十七号”八字。 两印均为青铜铸造,工艺细致,完好无损。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伊盟出土三方汉代官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3年,内蒙古文物队在伊克昭盟征集到汉代官印三方,对研究汉代我国内蒙地区政治经济情况及民族关系有一定价值。一 "西河农令"印出土于杭锦旗霍洛柴登公社一座汉城遗址内。阴文篆字(图一),桥纽,边长2.35、身高0.8、通高1.75厘米。西河郡设置于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汉书·食货志》:"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是西河农官的设置,与张掖、酒泉郡的设置时间相当。据《汉书·武帝纪》,元狩二年(前121年)  相似文献   

12.
1989年11月,甘肃省民乐县新天乡许树村一农民在锄田时发现一方西夏官印,后送交张掖市博物馆,现为该馆收藏。该印为铜质,方形,长方形纽(图一)。长宽5.5、通高2.8厘米。印面高1、印纽高1.8、长2、宽1.7厘米。印文为西夏文九叠篆字,笔画工整,字迹清晰(图二)。印背上刻有两行西夏文字,行四字。纽顶刻一西夏文字(图三)。据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一书辑录西夏官印及其对甘肃省天祝县发现的西夏官印的考证,该印印文汉译应为“首领”。背款文字一行为铸印、颁印纪年,一行为持印者  相似文献   

13.
神勇神卫虎翼三方官印陈敏图一神勇第一指挥第二都记河南省华源文物公司1993年在开封市征集到“神勇第一指挥第二都记”宋代禁军官印一方,现藏河南博物院。开封市博物馆亦收藏有两方宋代禁军官印,现一并简介如下:1神勇第一指挥第二都记该印为铜质,正方形,边长...  相似文献   

14.
1972年,密县平陌公社供销社杨台门市部,在收购废旧物资中获得金代铜质官印一颗。公社干部冯丙寅同志发现后,即送交密县文化馆珍藏。这颗金代铜质官印,重679克,略呈长方形,横宽7.3、竖宽7、厚1.3厘米,上置长方形梯钮,钮高2.7、中宽29、厚1.4厘米。印面阳文为九叠篆字“义军都统之印”(图一)。印的左侧阴刻正书“义军都统之印”,印背左边三字“行部造”,右边四字“天兴元年”,印钮顶端刻一“上”字(图二)。“义军都统之印”与《上海博物馆藏印选》一书127页所刊印的“义军副统之印”  相似文献   

15.
金代长城,始建于辽,落成于金,工期长达百有余年。东起嫩水,西达阴山,行经数千里。自金至今,历经八百多个寒暑,现已成为一处蕴含丰富的文物宝库。长期以来,出土了难以计数的文物。建国前的,多已散失。建国后的,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受到了相应的保护。 金代长城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有古代用于作战的武器,生产用的工具,生活用的器皿,流通用的货币等等。其中最珍贵  相似文献   

16.
舞阳县文化馆现藏金代官印一方,厚1.5厘米,印面5.7厘米见方。通高3.2厘米,印、钮均呈梯形,铜质。印文为阳刻、“九叠篆”体“行军万户资字号之印”九字。共重五百五十克。印背扭右方阴刻“贞佑五年四月造”。上方侧面阴刻“行军万户资字号”七字。对于行军万户的官职同志们已多次考证不必赘述。八○年四期《河南文博通讯》40页永城县出土之金印为“九叠篆”体“行军万户人字号之印刀系大安三年(即公元1211年)所制。按金史: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以元帅府为枢密院,罢万户之官印到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芦山县文物管理所最近收集到汉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官印两方,均为铜质、兽纽、阴刻篆文。一方为驼纽,印文为白文篆书“汉叟仟长”四字(图一、二);与云南昭通所征集到的“汉叟邑长”印,印文字迹笔法,除“邑”“仟”二字各异外,其余三字全同。另一方为“辟邪”纽,纽与印台结合部镂空间隙较大,异于常见之汉印纽,形制更为古朴;但此印在出土后,被拾得者将印文正面及印台四周磨损,致使印文辩认困难;可能为“汉夷土部之章”六字,(图三、四)为阴刻篆文。这两方铜印在省内尚属首次发现。两印都是1983年在芦山县城附近清源河岸边被公社社员罗文才等人淘沙金时发现,并由他们交献给国家文物管理部门收藏的。  相似文献   

18.
1981年3月,广东省肇庆市郊黄茅岗村村民在村中公地的积土中发现一方南明铜官印,当即送交肇庆市博物馆。此印印面方形,边长6.5、印体厚1厘米,圆柱形柄长7厘米。印面有边框,印文为阳文篆书"肇庆卫指挥使司经历司之印"12字。印背柄两侧有阴文楷书款:左款为"永历贰年月日",右款为"肇庆卫经  相似文献   

19.
李三 《文物》1990,(10)
1986年3月至1988年5月,内蒙古准格尔旗文物馆进行文物普查时,在本旗境内征得3方西夏官印。印均为黄铜质,印文均铸就。现分述如下。"首领"印2方。一方1986年6月在西营子乡尔架麻沟征集,是当地村民1971年修水库时发现的。印面呈长方形,长方纽,上有穿。印边长5.8、宽5.6、带纽通高3厘米。印文为西夏文篆书"首领"2字,阴文。印背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