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晋侯墓出土楚公逆钟铭文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证楚公逆钟铭文的祭祀对象“四方首”指四方社、稷之神。钟铭记载了对楚国社稷、祖先的一次大祭祀,其中使用了战争掠夺的人牲作为祭祀品。文末对铭文中读为“谐”与“肆”的两个字做了解释。  相似文献   

2.
靳健  谢尧亭 《江汉考古》2022,(2):77-84+105
山西绛县横水M2055新发现一件“楚公逆”人面纹短剑,与宋代嘉鱼县、北赵晋侯墓地M64出土“楚公逆”钟的作器者相同。在重新梳理相关材料后,本文认为横水M2055的年代及“楚公逆”钟、“楚公”钟形制、纹饰、铭文特点反映的年代均在西周夷王、厉王时期。结合古文字、文献及铭文内容,本文推测“楚公逆”及“楚公”分别为楚君熊渠和楚君熊挚。这与学界对“楚公逆”为宣王时期楚君熊咢的认识不同。  相似文献   

3.
关于西周厉王时期的战争,传世文献仅有只言片语涉及。而有不少厉王时的青铜器铭文记载了当时的战争情况。本文通过人物系联,汇集了厉王时期的12篇战争铭文,包括:翏生盨、噩侯驭方鼎、多友鼎、禹鼎、敔簋、宗周钟、伯父簋、虢仲盨盖、应侯视工簋、应侯视工鼎、晋侯铜人、晋侯苏钟铭文,进行了铭文之间的对比,总结了格式和内容上的相似之处;又对比了铭文与传世文献,认为在用词和礼制上两者可相互参证。最后综合探讨了厉王时期的战争和社会形势,认为从铭文时代上看,当时既有前代遗留的东南淮夷之患,又在西北开始了与猃狁的战争;从铭文所载地名上看,宗周、成周等京畿重地皆受到威胁;至于战争之祸所造成的社会形势,于《诗·大雅·桑柔》之"靡国不泯""民靡有黎""哀恫中国"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4.
5.
■簋是西周中期的器物,其铭文内容是周王对■的册命。■是穆王晚期至懿王初期周王身边卿一级的执政大臣。由■簋等册命铭文可了解当时册命礼仪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考古出土实物研究表明,商周青铜器铭文制作,通常是先雕刻正阴字铭文模,然后翻制反阳字铭文活块泥芯,镶嵌于主体泥芯合适位置组成复合泥芯,最后在浇铸青铜器时一并铸成于器物内壁上。复制具有151字铭文的西周晚期青铜颂鼎,整体采用失蜡铸造工艺,铭文制作借鉴商周青铜器陶范铸造的相关工艺,多次翻制制作一块铭文蜡片,嵌入模具型腔后翻制整体硅橡胶泥芯,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彔见)簋是西周中期的器物,其铭文内容是周王对(彔见)的册命.(彔见)是穆王晚期至懿王初期周王身边卿一级的执政大臣.由(彔见)簋等册命铭文可了解当时册命礼仪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李秀珍  高俊 《文博》2010,(2):43-46
秦俑坑青铜兵器上的刻铭为我们研究秦代青铜兵器的生产、加工以及劳动力组织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信息。弩机上的刻铭似乎与其它兵器上的铭文有所不同,不仅大部分是数字和符号,并且在同一个弩机的各部件上刻有同一数字和符号。从以上的初步分析看,这些刻铭反映着多重信息,不仅仅是秦时期"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体现,而各部件为了更好地组装在一些,浇铸后要进行打磨。工匠将打磨好并能装配在一起的部件做一标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三个部件或两个部件上刻有同一数字铭文或符号。  相似文献   

9.
李春利 《南方文物》2012,(2):146-150,118
在第五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张光裕教授提交了一篇题为《新见乐从堂尊铭文试释》的论文①,首次公布了新见“闻尊”,引起大家关注.张先生对铭文内容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其后,董珊先生就铭文中重要文字进行考释②,为进一步研究,作了有益的尝试.陈絜先生③、蒋书红先生④也分别撰写文章参与讨论.本文拟在诸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铭文内容,对两周时期的采邑制度就进行尝试性的探讨,文中不足之处,尚祈方家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0.
<正>西周时期,在礼乐制度的规范下,大量金石乐器被作为主要的随葬品人葬于诸侯、世卿等高等级贵族墓中。《周礼·春官·笙师》载:"大丧,廞其乐器,及葬奉而藏之。"~([1])可见,金石乐器的人葬,并非随意而为,而是礼制下的规约行为,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本文拟选取西周贵族墓中随葬的虢仲编钟、晋侯苏编钟、楚公逆编钟、虢季编钟和井叔采编钟等几种典型的有铭编钟,通过分析其铭文内容来探讨西周时期随葬乐器的功用。  相似文献   

11.
晋侯苏编钟铭文反映了西周巡狩行为。铭文中"省"即是周王的巡狩,与征伐蛮夷戎狄的军事行为相关。铭文反映的巡狩折射出西周晚期政治的种种特点,如蛮夷戎狄叛乱频繁,王权衰落,周王不得不进行挣扎,王师的战斗力下降等等。晋侯苏这样的大诸侯是周王巡狩的武力支持,他们有权力控制蛮夷戎狄,但仍臣属于周王,他们与文献中的"方伯"有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金文族徽由河南地区向陕西大量传播始于商末周初,这是当时政治中心由东向西转移的一种反映.西周早期,金文族徽分布主要以成周、宗周、岐周为中心.见于西土之地多分布在今陕西宝鸡、凤翔、陇县.东土之地多分布在今山东滕州、济阳、黄县.北土之地多分布在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顺义牛栏山,辽宁喀左.南土之地多分布在今湖北随州、蕲春、江陵等地...  相似文献   

13.
论西周采邑制度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的采邑制,是当时国家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西周王朝建立后所出现的封国(封建诸侯),就是这一制度的推广和发展,东周列国的封君制则是其延续,西汉及其以后的封国实际也有对这一制度的承袭.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详尽地考证了《中作父乙方鼎》铭文所载之西周昭王伐虎方时,赐中之埰邑“ 土”之“ ”字。铭文宋时出土,“ ”字未识。今考证其字亦即“[鬲求衣]”字,亦是甲骨文之“[鬲求衣]”地,古书所载之“潛( 、灊)地”,地望在今湖北省孝感市附近,地近古清水。“ ([鬲求衣]、灊)”(水)在今湖北省潜江县境,非今嘉陵江上游之古酒水、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境之古潜邑。  相似文献   

15.
新见西周爯簋铭文释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刊布的这篇西周青铜簋铭,器主名“爯”,计49字,时代约在西周中期。铭文的主要内容虽为器主的祈愿之辞,然关系到西周思想文化、家族形态、语言文字等一系列有价值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西周至春秋时期见于史载的楚国的封地和采邑的梳理,认为在西周至春秋中前期,楚国的采邑制发展一直较为缓慢,而在春秋中后期,由于不同楚王所施行政策的差异,造成了楚国地方政治体制的剧烈变动,采邑数量因此显著增多,并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相似文献   

17.
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开凿时间考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为大型横穴式崖洞墓,规模宏大,结构独特,出土随葬品极其丰富。通过考析认为狮子山汉墓的开凿大约需5年左右的时间,其墓主人为第二代楚王刘郢。  相似文献   

18.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是为西周桓公.但是,关于东周时期的西周四代君王的陵墓在哪里,不但没有历史记载,更少有人对其提及.本文通过对考古材料的梳理认为:东周时期的四代西周君王桓公、威公、惠公、武公葬于洛阳东周王城内,其陵墓自成一区,即本文所分的西周君陵墓区.  相似文献   

19.
西汉秦中祠祠主是秦二世胡亥,但何以名作"秦中",历来没有疏解。汉人以"秦中"称二世皇帝,另有因缘。笔者以为"秦中"又称"秦仲",乃是因为"仲"是表示次位的序数。所谓"秦中祠",也就是秦二世祠。  相似文献   

20.
周代用鼎制度的东西差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代用鼎制度的东西差别,主要指秦和东方六国或者说东方列国在用鼎制度方面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