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谈称谓     
美学家蒋孔阳先生提出,称谓要规范化,指出称谓有其社会约定俗成的一面,但也不能任其自流。读来颇有同感。从历史上看,称谓总要具有时代感,社会变革时代,称谓变化也大。归制度下的法国,“小姐”只能用来称呼贵族的女儿,可是旧制度末,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往往  相似文献   

2.
古代汉语最早出现的被动句是“于”字式。而被动句“于”字式究竟起于何时,怎样起源,一直是语法史上的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王力先生认为:“在远古汉语里,在结构形式上没有被动和主动的区别,直到甲骨金文里也还是这种情况。”①持这种观点的还有陈梦家先生②。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如于省吾、郭沫若等认为金文中即有被动句‘’于”字式③。1980年杨五铭先生则据于。郭等学者的看法,较为系统的阐发了这一观点④。后来唐任明,周锡校两位先生进一步认为“西周时期被动式不仅见诸金文,而且典籍也不乏其例。”⑤看来,这里最为关键的问题是…  相似文献   

3.
杨森 《丝绸之路》2011,(18):98-100
通过对瓜州县榆林窟题记中的“婆姨”一词的追根寻源,可以看出“婆姨”一词是对已婚妇女称谓的代名词。从最初的尊称到后期的蔑称,再发展到近现代中性的称谓,从时间上可看出它的发展变化过程。从甘肃到陕西地区,直至全国不少地区都有使用这一称谓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孙剑艺 《民俗研究》2014,(1):106-113
山东阳谷一带陌生男子间尊称“二哥”讳称“大哥”的社交称谓,实滥觞于明代以来广泛流传的“武松文化”。它使得相貌魁伟、刚强侠义的武松二哥形象以及恰成反衬的武大郎形象深入人心,导致“大哥”成为避讳,“二哥”成为社交尊称。这其实是一种“英雄崇拜”的结果。但家庭内兄弟排行“大哥”、“二哥”俱全,说明此前亲属称谓已经定型。河北清河县也有此语言现象,属武松文化的正常延伸。但天津尊称“二爷”、“二哥”却与武松文化无关,其历史渊源是“拴娃娃”民俗。而今此种语言习俗已呈衰微之势。  相似文献   

5.
正大家都知道,"陛下"一词是臣子对君主的称呼,自秦以后只用来称呼皇帝一人。其实,"陛下"中的"陛"即指由台榭下段通向台顶的台阶。"陛"有时是土筑,有时是木构,有时还有花哨的形式,如"飞陛"。又因为古代只有王或者诸侯有资格建造台榭作为自己的居所,久而久之,"陛"就特指君主宫殿的台阶。那么,为什么"陛下"一词由一个建筑构件,变成了一种尊称呢?因为在古代,这条通  相似文献   

6.
李强 《纵横》2010,(4):57-60
称呼也是一门学问 先从有关称呼的事情说起。 启先生在世时,大家在启先生的当面,大多是称呼启先生。启先生教了70多年书,这“先生”,是学生——先生的意思,不是女士——先生的意思。也有称启老的,透着更加尊敬和一些生分。启先生有时会回以“岂(启)敢”,这是启先生的说话风格,客气,还风趣。  相似文献   

7.
在汉语普通话称谓系统中,对父母的称谓极为单一,但在石城客家方言中其称谓却呈现出多样化,它不单有对父母的普通称谓,还存在借用一些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来称呼父母的偏称现象,表现出客家方言中父母称谓形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称谓即称呼,它是以人际关系为基础,两个以上人之间的语言行为。称谓既是语言问题,也是社会文化问题,它的使用选择与一个民族的社会心理密切联系,并表现出不同的特色。本文拟从语言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日语称谓词、日本人称谓选择的特点与民族心理的体系,进而揭示日本  相似文献   

9.
说“粘对”     
《古代汉语》诸多读本的“诗律”部分,唯“粘对”一词的定义纷法各异。这得从王力先生的“粘对”说说起。解放前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研究诗律学成绩最大的当推王力先生。但王力先生对“粘对”说的理解前后有别,概言之,表现在下列几种_L。见诸《汉语诗体学》(卫%5年上海教育出版社)第一章第六节。第十节;出句州系从头,对匈必须是平头;出句如东平头,对句必须是厌头。这叫做“对”。上一联的对句如系平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是平头;上一联的对句如系厌头,下一联的th句必须也是厌头。这114做“粘”(“粘”有。广义,有狭义。广义的…  相似文献   

10.
自愧庸材无寸功,不图垂老受尊崇。感恩泥首谢群公。浩劫十年存浩气,长征万里趁东风。何妨发白此心红!这是在1980年8月20日首都语言工作者举行的盛大的《庆祝王力先生学术活动50周年座谈会》上,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的我国杰出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作的谢词《调寄浣溪沙》。“浩劫十年存浩气”,这就是说,王力先生的正大刚直之气并没有因为“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而丧失或减少,而是依然存在,事实正是如此。众所周知,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全国最高学府之一的著名的北京大学,始终处在斗争的旋涡里。而王力正是这个最高学府的名教…  相似文献   

11.
杨莉君女士是贵州省旅港同乡会创会元老。早在同乡会成立伊始,她就被推选为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其后连选连任第二届至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第四届理事会会长赵塔先生不幸于1994年9月7日逝世后,理事会逐一致推举杨莉君女士担任新会长。德高望重的杨“姐杨莉君女士是贵州籍人士旅居香港的前辈,德高望重,深得贵州旅港乡亲爱戴,被尊称为“杨大姐”。杨大姐这个称呼不光是贵州老乡的“专利”,也是香港文化界对她的尊称。香港《明报》的一篇专访写道:“香港娱乐界有几个服务几十年的女艺员,大家称她们‘姐”级人马,文化界也有与此相当的…  相似文献   

12.
广西的文学前辈,我最早认识是苗延秀同志——还是称呼他为同志吧,在他生前我一直这样称呼他。虽然他年长我17岁,又曾两度是我工作的直接领导人,我都不以他职务称呼。觉得这样既表达了对他的尊重也亲切些,当年苏联的一首歌有两句歌词:“我们骄傲的称呼是同志,它比一切尊称都光荣。”  相似文献   

13.
我们太习惯于说“慈母严父”了,以至于我们自然地就认为“慈母”就是“慈祥的母亲”。其实,在中国古代,曾有个专门的称谓叫“慈母”,对于这个“慈母”来说,“慈母”之“慈”与“慈祥”无关,“慈母”本来是件伤心往事。  相似文献   

14.
脸谱     
《文史月刊》2010,(7):44-45
孙中山首次在公开场合被尊称"国父" 孙中山辞世,在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公祭时,豫军总司令樊钟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横额(阔丈余,高四、五尺),当中大书“国父”两字。他的唁电挽幛,均称“国父”,这是中山先生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国父”之始。当时台湾同胞感念中山先生不已,纷纷举行追悼会,台湾民报亦尊称中山先生为“国民之父”。  相似文献   

15.
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研究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研究是古代中日关系史、文化交流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称谓演变、历史分期、理论构架等几个方面着手阐述,并对先行研究成果进行概述。指出“大陆移民”称谓最符合史实、东渡日本的移民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发韧期、高潮期和持续期)、移民东迁符合“推——拉”理论,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在质和量上都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6.
正民间俗称妻子的父亲叫"老丈人"或"丈人"。这个称谓由来已久。在秦汉以前,丈人是对上了年纪的老年男子的称呼,而对妻子的父亲则称作"舅"或"妇翁"。对老年男人尊称的"丈人"称呼,何时转化为对妻子父亲的专称呢?翻阅古籍,可见唐代时的文学家柳宗元在《祭杨凭詹事文》一文中曾写道:"年月,子婿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昭祭于丈人之灵。"宋人《猗觉寮杂记》和《鸡肋编》都据此以为丈人之称谓始自唐代。  相似文献   

17.
两岸对“老蒋”的常用称呼,有一个行趣的现象:由于历史原因,大陆长期抑蒋,却一直使用“蒋介石”。这是一个尊称,与抑蒋的原意背道而驰;台湾尊蒋,却动辄称“蒋中正”,直呼其名,甚为无礼。此事两岸异观,但在不得体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8.
武丽影 《神州》2014,(6):143-143
对于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在越深入学习日语的过程中,越感觉到困难,那是因为日本人在交际的过程中,很少使用第二人称代名词来称呼对方,而是利用一些别的表达方式来代替第二人称代名词的使用,在汉语交际的过程之中,经常使用“你”来称呼对方,在一些场合下会使用“您”来称呼对方,表达对对方的尊敬之意。由于日语中经常省略第二人称代名词,作为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就很难理解其说话的对象,因此难免会发生误解和分歧。语言承载着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体现,也就是说,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来反映文化。语言和文化虽然是不同的事物,但是实际上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日语中“第二人称代名词的省略”是日语的特性,而在这语言深处隐藏的文化又是什么呢?本稿主要是从日语中第二人称代名词的省略角度来探讨日本的“间”文化。  相似文献   

19.
写下这个题目,忽然意识到称这位文学前辈为先生还是第一次。我本应尊称他为老师的,但由于那些已逝岁月的历史因素,在和他相识的20年间,除初次见面时以其职务称呼外,总没大没小地和许多人一样,当面叫这位比我年长20多岁的长者为“老胡”。每当想起,未免有一种莫名的感慨。  相似文献   

20.
凡例,《中国地方志词典》解释为:“方志的编辑说明,叙述方志编纂体例与著作内容等。”从地方志编纂角度而言。地方志的凡例是对志书的宗旨、内容、体裁、结构以及编写中一些基本问题的规定或说明。简言之,就是说明志书的宗旨、内容和编纂体例的文字。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