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慧 《丝绸之路》2012,(16):27-29
鲜卑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走过了大约700年的历程。公元1世纪,鲜卑族的历史活动就载入史料中。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鲜卑族分成了东、西两个大部,东北鲜卑主要有慕容鲜卑、段氏鲜卑、宇文鲜卑。拓跋鲜卑是由北部鲜卑演化而来的。拓跋鲜卑在建立政权之前、定都平城以及迁都洛阳之后,文化形式一直在发生变化。在拓跋氏文化历程的转变过程中,深刻地体现着草原文明和农业文明的融合与冲突。  相似文献   

2.
公元一——三世纪末叶,在我国北方的鲜卑族中出现了慕容鲜卑、段氏鲜卑、宇文鲜卑和拓跋鲜卑几个大的部落,而拓跋鲜卑是诸部中最为落后也是最靠东北的一支。后来鲜卑诸部虽然多称霸一方,立国建朝,但都为县花一现,唯拓跋鲜卑后来居上,入主中原而统一北方,建立了强大的北魏政权,一统二百余年。直至隋唐两代,拓跋鲜卑的后人仍为朝中的重臣,执掌大权。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关于拓跋鲜卑的研究不多。日本学者白鸟库吉和内田吟风的研究分别汇集为《东胡民族考》和《北亚细亚史研究》。国内研究较多并立有专著的,只有已  相似文献   

3.
乌桓遗存的新线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在河北滦县塔坨村发现一处墓地,破坏比较严重,简报认为是东汉末年的鲜卑墓地①,这是在河北境内首次公开报导的被认为是属于鲜卑的墓地。东北地区是东部鲜卑和早期拓跋鲜卑的主要活动地区,近年来对鲜卑遗存的认识逐渐趋于统一。50年代在内蒙古呼盟发现扎赉...  相似文献   

4.
2006年,内蒙古通辽市在国道304线改扩建工程配套专线施工时,在南宝力皋吐村发现一处鲜卑墓地。2007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清理同时期鲜卑墓葬34座。出土少量陶器。根据发掘情况分析,认为该墓地经过迁葬。  相似文献   

5.
200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原平市北贾铺村清理了东汉中晚期的7座墓葬。通过随葬陶器以及棺内铺垫石灰,死者头枕灰泥枕等埋葬习俗等因素的对比分析,发现这批墓葬的主人与当时活跃在北方草原的鲜卑集团关系密切。原平地处汉魏时期的雁门郡,是当时北方游牧集团南下侵扰比较频繁的地区,也是中原王朝安置归附的北方游牧集团部众的区域之一。结合文献记载,北贾铺东汉晚期墓葬的人群很可能属于当时归附于中原王朝的鲜卑部众,而这些率先接受了汉文化影响的鲜卑集团有可能在埋葬习俗等方面对建立北魏的拓跋鲜卑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2007年6月-10月,在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道老杜苏木南宝力皋吐村发掘南宝力皋吐新石器时代墓地时,利用民工农忙或雨后休息时间,对道老杜苏木达米花村周围的几个遗址点进行了考古调查,现将其中达米花村鲜卑时期村落遗址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鲜卑源于东胡,为东胡中最主要的部族之一,到了东汉时期,鲜卑逐渐形成自己的部族集团,兴盛发展起来,开始独立的见于史书。慕容鲜卑属于中部鲜卑的一部,东汉末季见于史书记载。慕容鲜卑从三世纪上半叶(公元221年)入居辽西至五世纪中叶(公元436年)北燕灭亡,在五胡纷争、十六国林立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其杰出表现在当时中国北方诸少数民族中是不多见的,在辽西地区少数民族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探寻慕容鲜卑发展的足迹成为一个  相似文献   

8.
一、拓跋鲜卑的远祖及其最初的驻牧地——大鲜卑山拓跋鲜卑早期的历史,过去因为文献资料奇缺,难于详述。现在,由于考古工作的开展,鲜卑遗迹不断发现,文物不断出土,遂使拓跋鲜卑早期的历史有了探索的可能,其中尤以1980年鲜卑石室刻石祝文的发现,意义最为巨大。它为解决拓跋鲜卑早期历史的一系列难题提供了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9.
拓跋鲜卑早期历史辨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军 《史学集刊》2006,(4):124-131,143
通过对拓跋鲜卑早期历史的几个重要问题所做的考辨,认为目前学术界通行的观点是有问题的。计算《魏书·序纪》所载拓跋鲜卑早期世次的积年时,应以22-25年为一世,而不是30年为一世。嘎仙洞是乌洛侯人报告的拓跋鲜卑先世的石室,但现在还不宜轻易断定这里就是拓跋鲜卑的发源地。拓跋鲜卑的信史最早仅能上溯至成帝毛,昌意、始均等记载都是后人编造的传说,不具有史料价值。拓跋鲜卑先世的第二推寅与檀石槐的西部大人推演不是同一个人。计算拓跋鲜卑人口时固然可以按一“落”5人估算,但拓跋鲜卑人的“落”并不能等同于家或户。  相似文献   

10.
西汉初,匈奴冒顿破东胡,胡远窜辽东塞外鲜卑山和乌桓(丸)山,分支成鲜卑、乌桓两个新的北方民族。东汉时,鲜卑族势力日趋强大,逐渐向南迁移,并“尽据匈奴故地”。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率部征服三郡乌桓,大批乌桓人被迁于中原,鲜卑族始入辽西。到公元四世纪,鲜卑族慕容氏在  相似文献   

11.
1986年6月,吉林省通榆县新华乡桑树村后桑屯出土一件金马牌饰。牌饰系范铸,正面凸出,背面凹进,马呈俯卧状,身长5.2、高2.7厘米(见图),重14.3克。经检验含金量达90%以上。据有关人员初步鉴定,这件金马牌饰似为鲜卑族遗物。  相似文献   

12.
锡伯族是我国北方古代民族鲜卑的后裔,最初游猎在大兴安岭东麓一带。一九八○年,米文平等在大兴安岭发现的嘎仙洞,即为鲜卑的发源地。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八九年)北匈奴败于汉将窦宪,其族大部西迁,鲜卑部落随即离开大兴安岭,进入北匈奴故地。然而,仍有极少数鲜卑部众游猎存绰尔河、嫩江、松花江一带。这  相似文献   

13.
高台县地埂坡M4壁画娱乐图中绘四人。通过对四人发式、服制和服色之研究,推知其发式为鲜卑髡剃之辫发,服制为鲜卑常着之袴褶,服色为鲜卑常见之赭色、黑色和白色。所进行的娱乐活动在表演形式上与鲜卑传统力士舞相吻合,应为鲜卑传统舞蹈。而其击打之乐器或是鲜卑传统乐器之虏鼓,或为秦汉时期发轫于北方游牧民族鼓吹乐中的手鼓。该图表明十六国时期表氏县(高台县境)及其周围生活着为数不少的河西鲜卑,独具特色的河西鲜卑文化丰富了古代河西地区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4.
1998年俄罗斯科学院主持发掘了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佐尔戈尔Ⅰ、Ⅱ号墓地,辨认出几座鲜卑墓葬并确认这批鲜卑人群属蒙古人种,在蒙古国和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都很少见到关于鲜卑考古学文化遗存的报道。利用获赠的这批珍贵的鲜卑人骨材料数据公布人种学分析数据,同时,与同时期中国以及蒙古高原其他地区出土的鲜卑人种学研究材料进行对比分析,试图用体质人类学方法,对蒙古高原鲜卑人的体质特征、演变以及人种构成进行初步探讨。该墓地人骨,与拓跋鲜卑的扎赉诺尔A组之间的欧氏距离系数最小,属于北亚蒙古人种。  相似文献   

15.
战乱频仍的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林立,其中鲜卑慕容氏与鲜卑拓跋氏先后南下中原,建立政权,二者在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所交往。本文主要以十六国早期的鲜卑慕容氏与鲜卑拓跋氏为对象,介绍二者的交往历程,浅析两部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闻名海内外的一代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原名陈统,出生在广西蒙山县圩乡屯治村陈家。他的母亲和我的母亲都是朋汉村刘家人,我们算是表兄弟。他还是我中学时的老同学.几十年来,我们是患难之交,有深厚的情谊。  相似文献   

17.
滦县塔坨鲜卑墓群清理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滦县塔坨鲜卑墓群清理简报唐山市文物管理处滦县文物管理所1990年,春夏之交,塔坨村群众在拉砂取土时,发现古墓群。同时出土大量陶器和金饰件等。由于群众的无知,掀起了一场挖金热。大部分墓葬被破坏。市、县有关部门得知情况后,马上派专人赶到现场,宣传文物法规...  相似文献   

18.
1992年11月14日,笔在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看到一盏造型奇特的石灯,并进行了绘图和研究。这件器物的出土地点和编号为呼伦贝尔盟扎赉诺尔北侧露天煤矿:90,器物上还写着(1520)63、7、398,应是1963年7月出土的。与石灯共出的许多陶片具有东汉拓跋鲜卑陶器的特征,因此可断定这件石灯是东汉时期鲜卑族的一支拓跋鲜卑的遗物。石灯的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9.
《拓跋昇墓志》为北魏皇族在北周恢复"拓跋"旧姓史事又添了一实物证据。志文为鲜卑贵族墓志普遍的书写格式,已看不出半点胡族的信息。北魏末年以来的胡汉矛盾及鲜卑人对汉化政策的反动,主要是久居边疆的鲜卑军事贵族因汉化令他们丧失了作为鲜卑统治者最初享有的特权;西魏、北周恢复鲜卑胡姓,又为形式上顺应胡化逆流,将鲜卑姓氏包装为一种政治荣誉和政治待遇,以此吸引和笼络胡汉人才。周静帝大定元年北周再下令复旧姓,已非北周宇文氏之意,而是杨坚的意旨。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鲜卑山”的几个问题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米文平先生经过长期查访和研究,终于找到了鲜卑拓跋氏在《魏书》中记载的“旧墟石室”“嘎仙洞”,用他自己的话说:“石室的发现,结束了史学界长期以来对拓跋鲜卑发源地和大鲜卑山方位的争论,解决了北方民族史上多年未决的一桩学术公案.”陈连开先生也评价道,鲜卑“嘎仙洞”的发现,“解答了史学上一个千古之谜”,是“鲜卑史研究的一座丰碑”.2的确如此,鲜卑“旧墟石室”的发现不仅为鲜卑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历史性坐标,同时为古代北方民族史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