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太平天国在历法上的反儒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中叶,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是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一次讨孔运动。太平天国坚持武装斗争十八年,沉重地打击了反动封建统治,对竭力维护反动封建统治的孔孟之道进行了武器的批判。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政权颁布的各项制度和政策,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实行"革故鼎新",向孔孟之道发起进攻。即在历法科学方面,太平天国创制和颁行"天历",把"以前历书一切邪说歪例……尽行扫  相似文献   

2.
何谓"农民",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农民是否会最终走向消亡?在18世纪工业革命开展之前,这根本就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当时"世界只是农民的广阔天地"(布罗代尔语).但18世纪以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随着工业化及由此所导致的都市化的迅速推进,原本作为社会主体的农民却在迅速走向"终结".与此同时,他们的时间认知、价值观念、思想情感、行为模式、文化创造等生活方式与习俗惯制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因此,"农民的终结"不仅仅只是一种身份上的转化,还有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它和"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我国封建社会里,反动统治者利用教育为封建统治服务,出现了一大堆充满孔孟之道,毒害青少年儿童的封建教育课本。从隋唐之际便开始传播,被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捧为至宝,作为"国定教科书"的《千字文》,流毒极广。伟大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兴起后,不准反对农民革命、宣传孔孟之道  相似文献   

4.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文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修改,可以清楚地看出毛泽东对农民运动认识的深化.毛泽东当初写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主要是要求中央在农民运动方面采取"新路线",而不仅仅是强调农民运动"好得很".由于种种原因,有关"土地问题"、"乡村自治",以及"在乡村中已经完成了民主革命……要进行到另一个革命了"等内容未能留存下来.现在流行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并非完整文本,只是手稿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是本世纪初叶中国进行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比较完整的纲领.其中,"民族主义"是反对清王朝的民族压迫和封建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的核心.本文拟就孙中山先生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及其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历史作用,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一篇受毛泽东批判的农民的文章半个世纪前,1962年秋天,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与全会之前的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大张挞伐,猛烈批判"三股歪风"(即所谓否定大好形势的"黑暗风",鼓吹包产到户的"单干风"及"翻案风")。当他怒斥"单干风",点名批判邓子恢等领导干部的同时,还批判了陕西三位农民党员的一篇文章,这就是杨伟名执笔,户县城关公社七一大队(现为甘亭镇北街村)三位农民署名(大队会计杨伟名、七一大队党支部书记贾生财、大队长赵振离)的文章《一叶知秋——当前形势怀感》。  相似文献   

7.
《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是"道",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同时又符合"道"的规定。任何事物都存在相互对立的两面,而相互对立的两面在"和"的作用下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事物,千差万别的万千事物的道理概莫能外。这就突出强调了"和"的作用,使"和谐"思想成为老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老子和谐思想对于如何处理人和自然、人和自身、人和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生产经营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迁的《货殖列传》中有着丰富的经济思想。司马迁以不同于历代封建统治的眼光为人们的逐利求富活动进行辩护,特别是他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生产经营思想。这些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在今天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必须吸收我国传统文化中意蕴深长的"和文化"思想。主张和谐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一大特点,更是道家思想的基本特征。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而"道"的重要特征即是"和"。《太平经》的思想就是沿着"和"文化的传统,在东汉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章太炎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他不但大力破除中国"传统",而且对"现代性"也进行了深刻和透彻的批判。对"进化进步史观"的批判是章氏"反现代性"思想的核心。以往学者多关注其"俱分进化论",而作为"汉学"的嫡系传人,章太炎用《易》学和《春秋》学表述了一套与其"齐物论"相贯通的完整的历史观。他彻底批判了对历史的形而上学预设及其"起源"观念,否定了"进化进步"的历史及其意义;但他从未否定特殊、具体的历史连续性,并肯定一种自觉的历史连续性和对"传统"的创造,积极鼓励每一种文化追求价值自足和自立,从而促进现实秩序的批判性更新和创造。他的思想实践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四库全书》乾隆谕旨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四库全书总目·卷首》乾隆二十五道谕旨是编纂《四库全书》的指导思想和总纲。因此,对这二十五道谕旨进行一番剖析,可知其编纂《四库全书》的基本目的是始终不脱离其宣扬封建思想、文化,维护封建统治这一宗旨,并因此而使许多典籍惨遭厄运。同时又在客观上使基本的中国文化典籍得到了保存和流传。中肯地评价二十五道谕旨,能了解其某些文化政策和书籍编纂思想,有助于对其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齐物论》集中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华,龙树的《中论》开启了大乘之中观学派。对于"道"的体察,庄子继承了老子以无为本之说,表达了"道通为一"的观点,而龙树则立足于"空有不二",主张即体即用。两论都表现出了极强的解构性及趋向终极境域的态势,在体察"道境"、理解"道言"等问题上,也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宋学勤  杨越 《史学集刊》2022,(1):98-105
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不仅是以农业机械为主的"技术下乡"的过程,也是改造农民传统思想、形塑与农业机械化相适应的新农民,进而完成"思想下乡"的意识形态社会化的过程。在农业机械化的实践中,国家将对新农民的塑造嵌入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以此整合农民思想观念、强化农民的集体观念、激发农民的主体观念、培养农民的科技观念,从而塑造了具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技术、有文化、有全面才能"的社会主义新农民。这一历史进程对"十四五"时期加强现代农业技术对农民思想的正向引导,以及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均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四库全书》乾隆谕旨平议(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四库全书总目·卷首》乾隆二十五道谕旨是编纂《四库全书》的指导思想和总纲。因此,对这二十五道谕旨进行一番剖析,可知其编纂《四库全书》的基本目的是始终不脱离其宣杨封建思想、文化,维护封建统治这一宗旨,并因此而使许多典籍惨遭厄运。同时又在客观上使中国文化典籍得到了保存和流传。中肯地评价二十五道谕旨,能了解其某些文化政策和书籍编纂思想,有助于对其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5.
韩莉 《黑龙江史志》2014,(5):155-156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篇至关重要的文献,和其后中国历史发展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它是毛泽东个人的重要思想转变,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里程牌,更为中国革命提出正确的指引方向——走群众路线,从农村开始。毛泽东提出的"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在文章中有了雏形。毛泽东根据当时的革命形势,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的群众路践不仅成为党的指导思想,而且为以后科学提出"群众路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为以后中国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杨颖 《神州》2012,(24):3
吴趼人作为晚清作家的代表,在《恨海》这部"写情小说"中极力提倡忠孝节义所谓"情",更改了"情"的概念。主人公最后的悲剧结局从另外一方面反映作者对伦理道德思想的怀疑,从中可看出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吴琼 《黑龙江史志》2013,(11):123+125
自汉朝始,《周易》就被尊为六经之首,而蕴于其中的《易传》则从自然的角度展开了一番关于宇宙本体的探讨;无独有偶,《淮南子》亦着眼于"天道"、"人道",批判性地继承前人思想的同时,生发出自成一家的道论思想,归纳自然之法从而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政治统治。而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刘勰的创作,在他的旷世名作《文心雕龙》中明显能看出这两部著作的影子,它们对于刘勰的道论思想有着举足重轻的影响。由此,探究三者间的源流关系,从而更好地定位刘勰的道论思想将对"龙学"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壬辰战争的失败和清朝的统一意味着日本在军事层面扭转中日落差行动的破灭,但明清鼎革给江户日本带来了"华夷变态"的直接反映,为日本在文化层面扭转中日落差提供了契机。然而,中日之间悬殊的文化落差毕竟是日本难以逾越的鸿沟。于是,以古学派为主的江户学者认为,朱子学把佛老思想引入儒学的严重后果是中国在文化上的"由华变夷"。江户学者通过对《大学》和《中庸》的新诠,将其去"中国脉络化"而建"日本脉络化",其重点不再阐述"格物穷理"、"天道性命"、"人心道心",而着重论述"人伦日用之道",并以政治而非道德为中心,"伦理意识"逐渐让位于"政治事功",进而在文化层面上实现日本的"脱夷入华",为日本文化的中心主义提供学理支撑,初步完成了近世日本"自文化中心主义"的建构,对其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纵观辛亥革命前后"中华民族"概念的演变过程,始终与当时的民族主义革命和政治革命的运行轨迹相联系。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现代民主国家,因而构建了"中华民族"概念,从当时的形势看,是必要的。改良派也把"中华民族"构建成汉族概念,并试图抹杀满、汉差异,目的是证明满族贵族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但无论是改良派还是革命派,其国家认同的基础都是"生物性的民族",然而从人类发展的趋势看,只有构建"超民族性"的公民国家,才能建立起牢固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20.
首先,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其一是作者深入农村,同县、乡、村干部与广大农民作详细的访谈,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的真实材料,具有原汁原味的真实性,这是最可贵的.这就为全面地、客观地研究中国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提供了真实的依据.其二是作者采用"从内向外看"和"从下往上看"的"视角",观察、分析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或转型的情况,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研究方法是科学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避免目前在研究工作中较为盛行的带着"既定的框框"或根据"长官意志"(领导意图),用"有色眼镜"从概念出发的弊端,也就是"唯上"或"唯书"而"不唯实"的"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