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南、西北是抗战时期重要的后方根据地,棉花的供求情况对于坚持持久抗战,进而取得抗战胜利至关重要。1938年8月至1942年7月,冯泽芳任中央农业试验所棉作系主任,负责大后方的棉花生产。他研究鉴定云南开远木棉是国内缺乏的优质长绒棉,并大力提倡、积极推广木棉。在陕西,棉田面积逐年减少,提高每亩单产量成为陕西棉产改进的重要方法。冯泽芳总理斯字棉推广的设计与督导事宜,1940年推广斯字棉达85万余亩。战时后方棉产改进是集政治、科学、经济三种力量同时发力,进行棉作推广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2.
1943年,为了平衡棉农与粮农负担、扩大棉田面积和增加棉花产量、解决后方用棉等问题,国民政府在主要产棉区实施棉田征实制度,即棉田征棉,粮田征粮。棉田征棉使国民政府多少控制了一定的棉量,可以兼顾军民用棉;棉农亦免除了卖棉购粮缴纳田赋所受的剥削与麻烦,产棉地区的粮价也不致因棉农的争购而骤涨。国民政府规定凡实施棉田征棉地区,所有棉田一律不准改种粮食,并采取对棉农贷款等优惠措施,对于保持和增加棉田面积、促进棉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棉田征棉并未达到国民政府的预期目的,不仅在解决国家战时用棉问题上作用极为有限,而且对征粮的影响较大,反映了国民政府实施棉田征实制度的困境与无奈。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发生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其巾之一,即是棉花种植业取得的巨大进展。一方面,棉花总产量增加了两倍声中国首次成为居世界第一位的产棉国;另一方面,棉花种植面积却只有较小幅度的增加,它在南方诸省大规模缩减的同时,向着华北等地不断地转移、集中。这显示出我国棉业经过数百年历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成长道路,这一历程至今尚未完结。它表明,我国棉花的生产潜力,即令又从区域优势发挥这一角度来看,仍甚为可观。因此,今天回顾棉业在中国广泛展开的历史,正是一个恰当的时机。棕业的历史并不单…  相似文献   

4.
<正>1865年英国商人将美国棉种散发给上海农民种植。1876年前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上海《万国公报》报馆内试种美棉,证明美棉"根深叶茂,结苞累累,其棉细而有力,不似中国之棉粗而弱"。为引起中国人对引种美棉的兴趣,该报发布告示,欢迎市民到该馆参观。1882年郑观应令人从美国购买棉种,随附《美国种植棉花法》一书,散发给上海农民种植。光绪中叶上海观察陆春江劝民引种墨核洋棉。士人黄宗坚"历试有年",发现该棉缫棉率高于土棉。  相似文献   

5.
铁路与近代河南的棉业发展(1906—193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06至1937年间的华北地区,铁路兴起并形成运输网络之后,加速了河南与沿海地区的经贸交流,推动了经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由此,河南棉花的种植模式、运销体系、集散行业等均发生了极富时代特色的变动。同时,由于传统的自然经济依然存在,这一转变过程又表现出很强的复杂性和普遍性。这一时段内河南棉业极具典型性,通过对其发展与变化情况的具体考察,揭示了中国区域经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主要特征及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6.
铁路与近代郑州棉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州地处平汉、陇海铁路的结点,交通区位优势得以彰显,铁路遂成为其近代棉业发展的容媒和助力器.近代铁路的筑成,促进了沿线地区棉花生产的区域化与商品化.交通网络和贸易网络的互动,使得近代郑州的棉花贸易体系初步形成,棉花转运、堆栈、打包诸业迅速兴起,郑州亦发展成为近代中国三大原棉转运市场之一.在影响近代郑州棉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铁路的作用最为显著,这也是铁路交通功能型城市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7.
1951年陈云解决棉花禁运危机的谋略是:节流,全国大部分纱厂在一定时期内停工,节约出原料供应军品生产;统购,实行统一收购管理棉纱、棉布市场,由合作社牵头对棉花进行预购和包收;调控,提高棉花收购价格和棉布、棉纱销售价格,补收中间商存量的棉、布税,给予出售棉花者优惠政策,提高棉农售棉积极性;促收,动员全党全国掀起购棉高潮。在陈云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行政手段与调价措施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处理因禁运而出现的棉花危机的经济斗争取得了胜利,对新中国恢复时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莉 《文物春秋》2009,(2):78-79
叶富轩(1909~1978年),河南省舞阳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河北游击大队大队长、永定河游击支队支队长、特等射手训练大队大队长等职。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珍藏着叶富轩的一双军用棉皮靴,这件珍贵的革命文物记录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科学家》2015,(9)
"十二五"以来,武汉大学科学研究水平和科技服务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尤其在湖北省科技奖励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文从科技奖励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科技奖励结构的改善对学校科技实力的提升、科技奖励工作体系的完善对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等几方面总结了申报地方科技奖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时期,棉花行业是当时著名的九大自然行业(粮食、棉花、油、药材、山货、水果、茶、丝、麻)之一.初时湖北省内产棉地区不多,仅公安、江陵、石首等县种植,且粗绒棉花较多,只是为制作棉衣、棉被之用,工业用棉较少.1911年后,一些爱国的民族实业家,倡议振兴实业,开展贸易,发展生产,繁荣经济.随着纱厂逐步兴起,为适应工业原料的需要,棉农开始改种细绒棉花(俗称洋花),粗绒棉花(俗称广花)逐渐减少,各地棉花贩运商随着形势的发展相继而起,将棉花贩运来武汉销售.棉花进入市场交易,必须有一个进行交易的场所,因此棉花集市就应时因地自然形成.初时,各地贩运来的棉花都堆存在汉  相似文献   

11.
《西域土地人物略》的最早、最好版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西域土地人物略》是现存少数记述明代西域史地的历史文献之一 ,其所证地域最广 ,可信程度甚高 ,并反映了当时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及其相互影响。但目前两种通行本不仅文字讹误歧异处甚多 ,而且体例亦不相同 ,学者不知所从。得其祖本嘉靖《陕西通志》本 ,通行本中的讹误歧异即可厘清。至其作者 ,当非汉人或穆斯林 ;作时当在宣德十年 ( 14 35)甚至成化十年 ( 14 74 )之后。  相似文献   

12.
David Hunt 《Folklore》2013,124(1):75-90
Written evidence from the hunting folk literature of the Caucasus is presented together with the suggestion that the origin of the unicorn lies in hunting mythology and that remnants of it are to be seen in the figures in "The Lady and the Unicorn" tapestries in France.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建立前后,党和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经历了一个从利用到消灭的演变过程,而政策的实施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误的一面,产生失误的主要原因则是认识上出了偏差,对此有必要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朱军 《文物世界》2002,(4):38-42
觚,新石器时代马家浜化遗址即有陶制品出土,其用途为酒器。夏商较流行,西周后逐渐减少。部分器型仿青铜礼器,多用作陪葬冥器。  相似文献   

15.
16.
20世纪30年代报刊媒介与西北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玉梅 《史学月刊》2003,1(5):54-58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各报刊杂志纷纷刊登开发西北边疆的文章,喊出了开发西北的呼声。各有识之士利用报刊这一信息工具来研究西北、宣传西北;为开发西北制造舆论,推动了南京国民政府对西北的开发。但最终实效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后首批留美生的选派是留学教育全面恢复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内驱力源于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同时中美关系的改善也为留学教育的恢复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此次选派不仅促进了高教改革、科研创新,而且摸索出一整套向资本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的选拔办法和管理体制,开启和引领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留学时代.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汉赋作品中的服饰形象着眼,论述了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体现汉代文化精神的礼乐精神,汉赋中的服饰形象描写与汉代礼乐精神的关系。通过汉赋中帝王、嫔妃、武士等的服饰描绘,论述其体现的礼乐精神以及礼乐精神对服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Humanitarian diplomacy has always been a crucial element of humanitarianism, however it is now becoming a more prominent element of states’ foreign policies. It holds many attractions and much promise. It provides states with a way of expressing important qualities of international empathy and solidarity and can also enhance a state’s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and provide valuable means for building relationship of trust and cooperation. This can in turn can be conducive to a state’s broader foreign policy objectives. However, there are also perils to the incorporation of humanitarian diplomacy into a state’s foreign policy. It can generate ambiguity and even conflict within a state’s diplomatic endeavours due to tensions between humanitarian and broader national interests. In exploring these issues it is useful to distinguish between humanitarian diplomacy and humanitarianism as diplomacy.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se issues in relations to Australia’s diplomacy. It argues that Australia has actively engaged in humanitarian diplomacy and humanitarianism as diplomacy. Whilst the two are often complementary, there are areas in which they have been in tension and even at odds. This has implications for Australia’s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but also for its capacity to undertake genuine and effective humanitarian action.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