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德辉 《江淮文史》2011,(6):148-155
晚清新政是辛亥革命前主要由慈禧主持的10年改革。这一段历史颇具争议。笔者根据历史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如下。晚清新政的缘起晚清新政是慈禧在庚子事变后、《辛丑条约》签订前决定推行的。慈禧在1898年发动戊戌政变,一手扼杀了"百日维新"。时隔3年,她为何一反常态,按照维新的乐谱  相似文献   

2.
在贵州近代史上曾有过几次大的机构调整改革,主要是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所推行的官制改革和民国时期国民党直接统治贵州后所进行的一系列机构调整改革。这些机构调整改革,虽然都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但它在贵州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清末的官制改革1898年戊戌变法后,清政府迫于形势,为缓和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宣布实行所谓“新政”和“预备立宪”。通过190!年至1905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行新政,清政府并没有达到稳定封建统治的目的,相反,推行新政的结果,政府开支越来越大,对人民的搜刮也更加历害,各阶层人民的…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初期,清王朝为了维持自己岌岌可危的统治,进行了一次改革,史称清末新政。从1901年慈禧颁布上谕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新政共维系了十年。但由于它违背历史潮流,没有从人民利益出发和错失良机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清末新政虽是一次失败的改革,但它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却有着积极地意义。本文从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中,探寻新政留给后人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4.
晚清的州县行政改革思潮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州县行政在官员任用考核、机构设置、财政制度等方面存在诸多弊病 ,表现出欠缺合理化的前近代性质。晚清时期 ,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对此提出改革意见 ,并在“新政”和“预备立宪”过程中得到清政府采纳。这种改革思潮与实践 ,对中国县行政的近代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佳乐 《文史月刊》2012,(Z3):23-24
庚子之乱后,时局呈瓜分豆剖之势。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统治阶级为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计,领导并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清末新政。新政从1901年1月29日的变法上谕始,至辛亥革命清政府覆灭止。本文结合部分前人的既有研究,主要就清末新政的失败原因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6.
1861年,咸丰帝忧病而死,年仅6岁的载淳继位。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慈安、慈禧两位太后共同“垂帘听政”。为挽救统治危机,同治时期(1862年—1874年)清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自强新政”,史称“同治新政”。总理衙门的设立,是“同治新政”的重要措施奕是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的  相似文献   

7.
丁未政潮作为发生在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中极具分量的重大事件,深刻影响了晚清政局。瞿鸿禨是丁未政潮的主要参与者与推动者,并最终以失败收场、退出清末政坛。本文将重点考察丁未政潮前后瞿鸿禨的所作所为,并探讨政潮在晚清政局中的地位及其对清末立宪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长江 《神州》2013,(35):186-186
本文从概述清末新政的历史背景出发,在分析了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了清末新政为今后的改革带来的教训与启示,总结了清末新政改革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私的慈禧     
正1901年1月29日,晚清的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授命傀儡皇帝光绪发布《新政上谕》,指出:"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利字。"当时大清朝已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的惨败,反复割地赔款,国权日丧,国势日衰,统治危机迫在眉睫。不管是做表面文章也好,想痛改前非也罢,诏书中"误国家者在一私字",确实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时政的弊端所在,也体现了慈禧的见识。但是,慈禧绝对意识不  相似文献   

10.
1898年,慈禧对光绪帝推行新政十分恼火,又经满族大贵族大官僚搬弄是非,更是气上加气。她决定借9月到天津阅兵的机会,指使亲信荣禄发动宫廷政变,拘押光绪皇帝,另立幼君,以便自己再次临朝听政。  相似文献   

11.
清末新政初期,新疆地方政府应编练新军之要求,于1903年组建新疆巡警兵,开启了新疆警政建设的历史之门;1906年,署理巡抚吴引荪遵照巡警部政令对新疆警政重加整顿,使新疆巡警初步成型;在预备立宪计划的严格限定下,新疆警政建设发展迅速,至1911年,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化、规模化和职业化的近代警察体系。  相似文献   

12.
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办综合大学,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初名京师大学堂。这是光绪帝在爱国志士的鼓吹与支持下实行新政的一个实绩。不久,慈禧在旧派官僚协助下扼杀了这次维新变法运动,在施行的新政中只留下了这所京师大学堂,得天独厚的大学堂遂成了戊戌变法仅存的硕果。 京师大学堂里是维新运动的产儿,是参照欧、美、日等国近代大学的模式创建的,但由于从总管、教习到学生均是旧官场中人和王公贵族子弟,因而并不能革除那些封建的陈规陋习,学校风气非常腐败。一些学生的官阶比教员还高,在学校里,常是“大人”…  相似文献   

13.
缠足与束腰     
张春杏 《文史月刊》2011,(11):53-53
八国联军的入侵,让慈禧深深领教了洋人军队的厉害,因此,弃城出逃一年多的慈禧返回京城后,为了振兴大清、挽救处在危机中的政权,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各领域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预备立宪和清末政局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预备立宪和清末政局演变吴春梅预备立宪是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危机、建立立宪政体而进行的准备活动。论及清王朝的灭亡·必然要涉及预备立宪。长期以来,尽管史学界对预备立宪的评价分歧很大,但无论肯定或否定,都认为是清政府预备立宪的不彻底才导致了清廷的灭亡。然而。...  相似文献   

15.
预备立宪是清末新政的一个高潮,其最终指向是建立君主立宪制度。而宪法关乎社会各集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权利与地位,朝野各方皆非常关注。清廷两次派遣大臣出洋考察,认为如用钦定办法制宪,可达到巩固君权之目的。因各国立宪运动结果多是民权仲张,君权削弱,唯独日本例外。倒幕立宪之前,权在幕府,天皇徒拥虚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内外交困的满清政府为挽救江河日下的专制统治,掀起了一场全方位的社会改良运动,史称"清末新政"。在"新政"中,统治者在社会各个领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然而由于没有处理好政治改革和财政问题,"新政"引发了清王朝统治合法性的危机和严重的民生问题,不仅未能改变清王朝走向灭亡的命运,反而培植并壮大了反清势力,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7.
清末新政之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时期最富有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四川省在清末新政改革中表现突出,是清末教育改制极富代表性的地区。通过探讨清末四川新式教育兴起的前因与后果,理顺其中的关系,能使我们对教育改革中积极因素和局限性不足之处都有清晰的认识,让我们有效把握教育规律,规避改革风险。  相似文献   

18.
1908年8月清朝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宪政时间表。在此前后,清廷为预备立宪做了大量工作,中国社会呈现民主社会的雏形。  相似文献   

19.
慈禧是位妇孺皆知的人物。慈禧除善弄权术、热衷政治外,生活中还喜爱书画,尤其爱以自己所作的书画赏赐群臣,以示恩宠,笼络人心。慈禧在艺术上具一定才能,尤其工于花卉。本文从会宁县博物馆所藏的慈禧皇太后《蟠桃图》品读中可窥慈禧亲绘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20.
论清末预备立宪之积极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预备立宪是中国近代宪政史上的一件大事,长期以来,人们对其褒贬不一。本文认为,清末预备立宪在当时的情况下,不仅是历史的必然,也显示了一定的时效,表现了积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