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丁熠燚 《神州》2013,(35):6-7
废名早期短篇乡土小说抓住乡土民众善良、质朴的人情,以无常命运为底色,通过对乡土民众美与苦,妥协与期盼的生活呈现,诉说乡土民众最本真的心灵欲求,乡土世界中无结论的困境,透露出属于乡土世界,又超越乡土世界的恒常的哀愁,奏响了一曲自我守望的乡土哀歌,牵动着以乡土形态占到多数时间和空间的中国社会,叩问着一代代依附于乡土,热爱着乡土的人们。  相似文献   

2.
广学会是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的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团体,它主要依靠出版报刊、图书、创办学会等方式影响中国的知识阶层。广学会发行了众多历史类的图书,这些图书涉及世界通史、国别史、当代史、人物传记等方面。《泰西新史揽要》和《中东战纪本末》是其中的代表。这些书中所蕴含的世界史观、进化史观、国家观念,阐发的变法改制思想、世界各国快速发展的动态等内容,成为刺激和鼓舞中国知识阶层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美国乡土景观研究理论与实践——《发现乡土景观》导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义勇  俞孔坚 《人文地理》2013,28(1):155-160
《发现乡土景观》①一书是美国"乡土景观之父"杰克逊关于文化景观研究的力作。杰克逊建立了美国乡土景观研究的理论框架:两种理想景观--政治景观和栖居景观,以及三种景观原型--景观一、景观二、景观三。在此框架下,探讨当代美国乡土景观的典型要素:平面空间、乡村小镇、乡土建筑、可移动房屋、石材与木材、科技风格、新型公园、新田园。该书提出的乡土景观研究方法论、乡土景观内涵的理解等,对当代中国景观研究和景观设计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清末新政期间 ,为响应政府鼓吹乡土教育的政策 ,地方上的读书人编纂乡土志和乡土教科书 ,作为初等教育的教材。这些教材的编纂 ,大多受当时各种新思潮的影响 ,反映了地方读书人如何运用一套新的话语 ,在观念上重新定位地方与国家的关系。这些乡土教材也透露了地方上不同利益集团间的矛盾与冲突。此类乡土教材编纂者 ,其后大多主导地方上的教育事务 ,他们对国家观念的理解和阐释 ,对广大学生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赵倩 《沧桑》2008,(4):241-242
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上涌现出诸多浙东籍乡土小说家,他们都受到鲁迅的深刻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中巴人是极具特色的一位,曾被文坛称为"民间小说家"。本文尝试分析此一称谓的由来,并浅析巴人乡土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正>中共加格达奇区委史志研究室(以下简称区委史志研究室)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依法修志,资政育人"为宗旨,牢牢把握"实事求是、抓心举要、官举必书"的编写方针,不忘史志人的初心,勇挑重担,用心书写加格达奇区(以下简称加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编纂出具有知识性、信息性、科学性、权威性、工具性的历史书籍。自2015年至现在,加区史志工作连续五年被省史志部门评为省地方志工作先进集体。  相似文献   

7.
郑洪 《中国地方志》2020,(1):46-54,M0004,M0005
文献多有明代浙江萧山名医楼英入京为明太祖朱元璋治病的记载,但考查明清至今方志、宗谱中的楼英传记,发现这是一个在文本修饰中不断演化、加上口头传扬而形成的故事。精英阶层在楼英传记中为其"儒而未仕"进行委婉修饰,却促进了大众文化中楼英形象的"神仙化"转变,有必要通过文本回溯进行区分,慎重书写现代史志文本。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知识转型"是近年来学界新兴的重要议题。欲探讨中国近代知识转型,除了分析近代西方科学式知识如何在中国建构之外,中国本身的转变绝对是不可忽略的议题。清代学术位居近代转折之关键,其学术特色与认知,代表前近代学者对传统学术及其发展之重要反思。本文就以晚清重要学者龚自珍为焦点,说明他如何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史观点,上溯《汉书.艺文志》,分判"六经"与"六艺",一则为经学的千年传统厘出一个统序,建立起经学学术史观;进而梳理出六艺的知识系统,并直接与乾嘉以降所新兴的专门之学分相属系,勾勒出六艺之学的专业分化。这个观察,不仅说明传统经学在前近代中国所呈现的分化情形,也展现出清儒对传统学术所作的初步知识层构。  相似文献   

9.
王巨  熙伟 《旅游纵览》2007,(12):40-45
中国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室外文物,历史悠久,工程雄伟。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各国人民始终公认并向往的世界奇迹、人类遗产。长城脚下的"吹歌",出现在明朝戚继光所镇守的天马山下骊城一带(秦皇岛抚宁县域),2006年,被列入河北省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因当地"吹歌"的普及,骊城被河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由此,这里吹喇叭的庄稼汉子,经常被全国各地民间艺术活动组委会邀请,从而走南闯北,有了别样出游的脚步;各种人群也慕名拜访长城脚下的吹歌之乡,有了别样天地的游历。2007年11月16日,本刊记者和中央电视台7套节目的《乡土》栏目记者一起,做了一次新年前的寻访之旅——爬骊城的界岭口长城听吹歌,领略那方水土上红日子、白日子都不可少的乡土之音。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学科乃"援西入中"的产物,由此引出两方面问题:西方分科观念如何传入;中国本土如何接引。其复杂性在于,作为"传播者",其身份已决定了所谓"援西"是有高度选择性的,甚至不免迎合本土的知识架构;"接引者"也往往将外来知识纳入其所熟悉的知识架构,尤其致力于从中发现西学之"关键"。尽管来华西人对知识分科观念的传播也曾言及学科次第问题,然而所说之次第主要着眼于知识训练的阶梯,将学科定位于不同的研究领域。与之适成对照的是,晚清对西学分科观念的接纳,却往往从价值上致力于探索各学科之次第(后集中辨析"西学门径")。这些都构成晚清接纳西学重要的一环,也是审视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乡土志是特殊历史背景下为了推行新式教育的产物,具有启蒙儿童爱国思想,传播乡土知识的作用。清末民国时期吉林地区的乡土志具有空间分布范围广、成书时间呈现集中性、体例具有时代性的特点。同时吉林地区普遍设治较晚、志书的编撰经验不足,因此吉林地区乡土志存在着编撰缺乏主动性、整体质量不高、缺乏地方特色的情况。对清末民国吉林地区的乡土志的成书背景及体例进行更深入的研讨,能够对现代地方文献的编撰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余欣  周金泰 《历史研究》2023,(1):167-188+224
以“博物学”对译natural history始自清季民初,是近世中西学术会通之一环,这种处理方式虽然把握了中西历史共性,并用现代学科概念清理整合了本土知识资源,但存在忽视固有博物观念的问题。梳理中国古代重要博物知识人及博物典籍,可以发现中国博物学既遵循了人类共有经验,又体现出鲜明的本土文化特色;自成独立知识体系,又与经典义理、神仙方术、食货民生等深度交涉;是融天道、人事、物象于一体,面向自身生存世界的理解方式、人生实践及情感体验之集合。人文与史志传统,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乡土志是乡土教科书之"名",乡土志的"实"是近代初等小学历史、地理、格致三科的乡土教学内容,它的"名"与"实"俱与地方志有本质的不同,不能与方志同归属.  相似文献   

14.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1))"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2))史志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历史文化长河中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明传承方式。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从国家与民族利益出发,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维护国家安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高度,史志法立法势在必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史志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史志工作必须摈弃"一本书主义",实现从一项工作向一项事业的转型升级,史志法立法迫在眉睫。从史志事业法治化的历程来看,史志法立法有着牢固的政治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中心从欧洲向亚太地区的转移,以及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亚投行"的发起,"亚洲复兴"成为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探讨的新热点。近代中国知识人的亚洲意识,是中国近代史学界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其中对孙中山的亚洲论述进行重新检视尤有必要。一传统中国知识人对世界的理解,常以文野相分,不存在明确的民族国家观念,更谈不上洲际意识。这与其说是先贤的局限,不如说是古圣的睿智。华夷之辨的动态同心圆结构,将人类致思和致力的目  相似文献   

16.
古代南方地区,向来被内地文人视为经济文化落后,生存环境恶劣,人类寿命不长的"早夭之地",这一乡土形象符号受到文人墨客的反复夸张渲染。明清时期,以岭南地区为主的南方官绅,为改变内地对南方地区乡土形象的传统认识,通过地方志的修撰,对南方乡土形象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地重塑。"百岁坊"等长寿文化标识不断出现,长寿人口在地方志中以各种形式得到记载并流传开来,对南方乡土形象的重塑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过程,也与医疗技术进步,外来人口对南方地理环境认知不断深入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位于闽粤交界之地的平和县钟腾村历史悠久。为族人津津乐道的榜眼文化、红色文化、涉台渊源等等闪烁其间。丰富的乡土文化景观,使钟腾村成功位列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也成为各具发展特色及潜力的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本文从钟腾村的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探讨其乡土文化构成及特色。  相似文献   

18.
龙圣 《民俗研究》2014,(4):156-160
<正>乡规民约是中国乡土社会曾经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有些仍然延续到当下,并且具有维系秩序、凝聚人心、实现认同等多种社会功能。但当前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中国城乡人口差距不断缩小,乡土社会日益萎缩,基于乡土之上的乡规民约也在城镇化推进和现代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随着乡土环境的破坏,乡规民约是否仍然具有价值?有何价值?乡规民约与国家法律的关系怎样?乡规民约  相似文献   

19.
元明时期的云南游历资料建构了完整的"多重镜像"边地形象,体现着边地认知的推进。"相似镜像"边地形象的形成是游历资料以客观的精神和态度书写边地的结果,反映着边地认知方式的转变和华夏空间的延伸。"相反镜像"边地形象则是游历资料受复杂情景影响和"想象的真实"塑造的产物,渗透着王朝国家边地治理和伦理建构需求。"多重镜像"边地形象及其知识生产,体现了游历资料的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空间建构意蕴。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无疑是对中国侵略最广、压迫最深、造成苦难最重的国家.日本当年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经历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特别是抗战胜利曙光乍现的时候,中国知识精英阶层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开始深入思考如何对待和处理两国关系及战后日本问题,其中一些主张,折射出中国知识精英阶层"血的觉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