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庙底沟文化渊源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庙底沟文化的渊源长期以来众说不一 ,2 0世纪 90年代初 ,在山西省翼城的枣园遗址和北橄遗址发现的文化遗存为我们重新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根据我们的研究 ,枣园文化北橄遗址一至四期遗存属于同一文化系统 ,枣园文化晚期与关中地区的半坡文化早期同时 ,庙底沟文化是以晋南、豫西地区枣园文化以来的传统文化为主体 ,接受了西部半坡文化的部分先进因素而形成的 ,东庄一期是北橄遗存与半坡文化融合的产物 ,庙底沟文化是不同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2.
山西翼城北橄遗址发掘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5年,临汾地区文化局等单位在配合侯月铁路(山西侯马——河南月山)工程建设进行的考古调查中,于翼城县北橄乡北橄村南发现了一处仰韶时代的村落遗址。北橄村西距县城约10公里,处于太岳山向汾河谷地过渡的山前地带。遗址北接北橄村,东部为一条自然冲沟,南隔海子沟与南橄村相望,西距南卫村约2.5公里,地形东高西低,为缓平的坡地(图一)。 北橄遗址东西约800米,南北近500米,总面积近40万平方米。东部和南部因长年雨水侵蚀略有破坏,断崖上仍可见灰坑、灰层,是一处保存较好的村落遗址。  相似文献   

3.
晋南地区新石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点的认识是面的认识的基础。1991年5~6月,我们重点复查了山西省翼城县东部的北橄、南橄、东木坂、贯上堡、殿儿垣等遗址,新发现了枣园、南卫二遗址,对这一小区域新石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有了较清楚的认识。进而形成对整个晋南地区亲斤石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4.
传世文献及后世学者有关晋始封地的记载、论说,观点纷呈,至清际大体上定格于翼城说与晋阳说之争。近代考古学的兴起,为晋始封地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考古材料,天马-曲村遗址、翼城南梁故城遗址、浮山桥北先族墓葬等的发现和发掘,以及甲骨文、《唐子爵》、《文王玉环》、《晋公■》、《叔夨方鼎》、《■公簋》等相关铭文研究的深入,无疑是目前讨论晋始封地的有力素材。  相似文献   

5.
山西翼城枣园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调查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1年5月,我们在山西翼城县北橄乡枣园村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这是这类遗存在山西首次发现和确认。枣园村在翼城县城东北约10公里的地方(图一)。滑家河、浇底河分别从村西北、东南流过,两条流量很小的小河在村西南相交,汇入小河口水库。枣园村恰位于两河之间的三角地带,与侯马晋都新田的地理位置甚为仿佛。  相似文献   

6.
零口遗存的认识问题及其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建文 《考古与文物》2004,(3):20-27,50
最早知道陕西西安以东地区还有与以山西翼城枣园遗址为代表的枣园H1遗存相同或相类的东西是读了《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6期的周言《专家论证零口遗存》。十分欣喜,知道枣园H1遗存在陕晋豫中心地区都有发现和分布,从此对零口遗址的资料格外关心。  相似文献   

7.
枣园H1遗存与零口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园H1遗存与零口文化阎毓民(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晋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近些年来做得不少,获得了一批新资料,翼城枣园遗址的发现和H1的清理,就是其中之一①。1991年5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复查翼城县东部地区部分遗址时,新发现了枣园遗址。遗址位...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发现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多数与晋文化联系较为紧密。197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陆续在曲沃县曲村一翼城天马对晋国遗址进行发掘,  相似文献   

9.
庄丽娜 《南方文物》2023,(1):109-118
顺山集文化分布在淮河中游的东部地区,顺山集、韩井和雪南遗址为三处具有代表性的遗址。顺山集遗址的遗存可以分成三期,其中第三期文化遗存较前两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有研究者提出应该属于两种不同的考古学文化。这种情况也出现于韩井遗址和雪南遗址,本文通过梳理了这三处遗址的材料,从聚落格局、生业经济、陶器、生产工具等方面的比较,总结出各遗址体现出的在二期和三期发生的具体的变化,并结合环境考古相关的证据,试图探讨这些变化发生的性质和原因。  相似文献   

10.
桥陵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园,通过对陵园遗址开展考古勘探,了解了陵园下宫遗址的总体布局和陪葬墓的数量、分布及墓园形制。在对陵园南门门址、南门西侧门阙、西侧番酋殿遗址进行发掘后,对唐代帝陵陵园建筑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江水顺流东下,过黄州,南岸即是黄石大冶地区。此地属鄂东南,有丰富的古文化遗存。继蜚声中外的铜绿古矿冶遗址的发掘之后,又先后调查发掘了上罗村等三四十处西周时期的遗址。星罗棋布的西周时期遗址告诉我们:鄂东南地区古代文化研究工作的冰期已经过去,新的研究课题摆在我们面前了。下面将根据这里遗址出土的材料,对黄石大冶地区西周时期的文化特征,以及这种文化的分布范围和族属作些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次调查在随州境内复查18个遗址,新发现遗址2个,对随州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文化内涵以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为主,从地域看,随南分布密集,随北稀少,沿河分布的特征明显。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史前遗址的保存状况堪忧,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部分遗址完全消失。大量的与炎帝部落同时代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为我们认识炎帝神农氏的出生地和活动范围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忠三湾遗址位于湖北省浠水县清泉镇壕地村忠三湾(自然村),东距省道201约60米,北距京九铁路约2000米,南距浠水河支流马桥港河约160米(图一)。遗址地处长江以北鄂东南丘陵地带,四周分布低山丘陵。遗址现为小山丘,大体呈不规则圆形,海拔30米左右,高出周围6~7米,四周多为水塘、沼泽和水田。  相似文献   

14.
柳林溪遗址1998年发掘主要收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林溪遗址处于长江西陵峡庙南宽谷两端、长江北岸的二级台地上。这里江面宽阔,沿江两岸阶地发育,是三峡古文化遗址分布密集地区之一,柳林溪遗址整个台地比较平坦而开阔,耕土较厚,北靠高山,南面为河漫滩,海拨90米左右。  相似文献   

15.
金山咀秦代建筑遗址发掘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正> 遗址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金山咀及其附近(图一,(1))。金山咀系一伸入海中的高岗岬角,其东、南、西三面环海,北与陆地相连,形如一个半岛。据调查,秦代建筑遗址在金山咀及其附近原有较大范围的分布。多年来,这里被辟为旅游区,兴修了大量现代建筑,对遗址造成大面积的破坏,目前可以工作的地方已寥寥无几。 这一带属沿海丘陵区,地势高低错落,起伏较大。目前已知的秦代建筑遗址分布在以金  相似文献   

16.
元上都遗址     
核心价值概述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北依龙岗,南临滦河,分布面积约18平方千米.它完整呈现了元代“夏都”的整体格局与营造特色,是中国元代都城系列中创建最早、历史最久、格局独特、保存最完好的遗址.  相似文献   

17.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的青羊区苏坡乡金沙村五组 ,其南紧邻金沙汽车站和清江公路 ,西靠青羊大道 ,遗址南距清水河2 0 0 0米。 (图一 ) 1 999年 6月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房地产开发基建项目 ,对该遗址进行了勘探与图一 成都市金沙遗址示意图发掘。在市郊西部首次发现了龙山时代的文化堆积 ,面积 30 0余平方米 ,仅分布于金沙遗址的西北部。本次工作共布 5× 5米探方3个 (编号 99CJQT0 30 5、T0 4 0 4、T0 4 0 5) ,发掘面积 75平方米 ,出土了较为丰富的文化遗物。现将此次工作主要收获简报如下。一、地层…  相似文献   

18.
庄河县位于辽东半岛东部,南临黄海,境内丘陵起伏,气候温暖湿润,河流众多。辽南最大的河流——碧流河以及庄河、英那河从此流入黄海。庄河境内分布着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址。1988年秋天,我们对北吴屯等几处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遗址进行了调  相似文献   

19.
由晋南二里岗期早商文化的分布论其进入、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统计迄今已发表的临-运地区(山西南部临汾盆地和西南部运城盆地及其周围,也可以称之为晋南和晋西南,或通称为晋南)二里岗期早商文化遗存、遗址资料的基础上,讨论了其分布特征,并以采集或出土材料较为丰富的代表性遗址为主要考察对象,分析对比其考古学文化内涵的异同,初步得出了二里岗期早商文化在临-运地区扩展与传播的特征:以垣曲商城遗址和平陆县茅津渡一带为起点,自南而北、自东向西的拓殖过程.  相似文献   

20.
头道沙子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布固图苏木扎海乌素嘎查头道沙子、西北距巴彦浩特镇约 7.5公里处的波状沙丘地带 (图一 )。 1 999年夏发现该遗址。 2 0 0 2年底至 2 0 0 3年春季 ,我馆先后三次组织专业人员对该遗址进行调查 ,采集到大量的石器和陶器标本。现将遗址情况简述如下 :图一 遗址位置示意图一、遗址地貌头道沙子遗址地处腾格里沙漠东缘的波状沙丘地带 ,东距贺兰山 2 0公里 ,海拔高度在 1 4 50米左右。遗址北侧和南侧有东北走向的洪水冲沟。波状沙丘内分布有大小不一的水洼 ,长年生长着沙竹、骆驼刺等植物。遗址分布在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