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读了《史学月刊》1984年第1期巩健芳同志的“试论‘二战’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的原因”一文后很受启发。该文对二战时期连续三次发生“左”倾错误的原因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但是我感到文章对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的社会根源的观点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巩健芳同志文章中说:“旧中国经济文化的落后和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急性病是产生“左”倾错误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旧中国经济文化落后就是“左”倾错误产生的社会根源吗?我认为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王克文先生在《陈公博为什么追随汪精卫投敌》一文认为,陈公博“对汪精卫所领导的‘和平运动’,最初是持反对态度的”,“他最后之所以参加‘和运’和伪政府,主要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了汪先生”。作者还认为,陈公博“和其他大汉奸(如周佛海等人)  相似文献   

3.
声音     
《中华遗产》2010,(12):8-8
“‘和’字在中国人精神中拥有更深刻的根源。” ——美国《华尔街时报》针对《中华遗产》杂志评选“最中国的汉字”活动发表评论。文章认为,‘和’字是中国哲学家,包括中国人的偶像孔子,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最推崇的理念。它还意味着“公平”、“平衡”、“温暖”等多个中国人长久以来所怀的理想。  相似文献   

4.
昨天,茂茂幼儿园放学回家后,嚷着要吃饼干。太太认为他这几天咳嗽,就横着心不给吃。茂茂见纠缠多时没进展,便转而“攻”我:“爸爸,求求你了,我就吃一块,就吃一块!”望着可怜巴巴的小脸,我有些不忍心,但一想到刚才太太发了硬话,如与太太的意见相左,不利于教育。正左右为难之际,突然我灵机一动,张口就来“:茂茂,今天星期几呀?”“星期一。”“星期一、三、五是妈妈‘值班’,星期二、四、六是爸爸‘值班’,星期日才是茂茂‘值班’,谁值班谁就有权监督、谁就说了算!”“不,我要爸爸今天‘值班’!”“可今天是星期一呀,按规定是妈妈‘值班’,爸爸…  相似文献   

5.
“我这个小字辈,在‘文革’中也是‘自己跳出来的’,也是‘现行反革命’,还是‘苏修特务’、‘三反分子’。蹲牛棚两年,在干校五年,挨批斗百余场。”“你的别的著作我不敢说能不能传世。而这本《牛棚杂忆》,我想一定会传之于后世,而且应当传世!让我们民族的子孙后代从你这本书里多少知道什么叫‘文化大革命’!对于‘文革’,当今依然有人企图让我们淡忘,叫我们忘记!这也就是你在《牛棚杂忆》里一再告诫我们的:这是一种很大的危险!”以上摘自广州一位读者给《牛棚杂忆》的作者季老的一封信。季羡林先生的这本新著,问世不过数月…  相似文献   

6.
读了谭科模、陈德谦的《对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注释的两点意见》(载《贵州文史丛刊》八七年第一期)一文(以下简称“谭文”),我有几点意见,写出来与谭、陈二君商榷,并求正于读者。一、“谭文”认为有的杜诗注家“认为‘巴峡’无具体地点”’其实不然。据管见所及,注家们都指出了“巴峡”的具体地点。请看: 仇兆鳌《杜诗详注》在“即从巴峡穿巫峡”句下注云:“旧注:巴县有巴峡,巫山县有巫峡。”有的杜诗注家,在此句下无注,那是因为他处己注,如:  相似文献   

7.
贵刊1987年第2期发表王保钰《“七擒孟获”真有其事吗?》一文(以下简称王文),颇感其立论值得商榷。我们认为,王文“‘七擒孟获’只是个传说,而决不是历史事实”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首先,“七擒孟获”不可置信,未免武断了些。作者先据陈寿《三国志》只字未提七擒孟获之事产生怀疑,这本无可非议,合情合理。但遗憾的是,作者由此即草率得出“七擒孟获”纯属子虚乌有。继而,作者又述陈立书态度,进一步得出“‘七擒孟获’之说,只是穿凿附会而成的无法置  相似文献   

8.
《历史研究》 1994年第 1期载金景芳先生的《古籍考辨四题》 ,读后很受启发 ,而对其中的“孟子‘夫妇有别’说质疑”一节有不同的认识。《古籍考辨四题》暗示孟子的“夫妇有别”论是模仿“男女有别”说提出来的 ,而“孟子不能区别‘男女有别’与‘夫妇有别’的差异” ,提出“夫妇有别”是错误的。并且说 :“我认为在个体婚制下 ,说‘男女有别’是对的 ,说‘夫妇有别’就成问题了。”“‘男女有别’的真实意义说穿了就是严防异性之间发生性行为。如果说上述规定也包括夫妇在内 ,岂不是笑话。”我的基本看法是 :“夫妇有别”论是伦理学理论 ,…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30年代,《民生报》因一则贪污报道而得罪行政院院长汪精卫及行政院政务处长彭学沛。面对强大的对立面,报人成舍我毫不退缩,即使人被监禁,报纸被查封,他仍坚持认为:“‘言论自由’固可为‘国家自由’而牺牲……但非法摧残决不能不依法抗争。”本文以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真实再现了著名的“彭成案”及“《民生报》被封事件”,藉此介绍一段凸显“舆论监督”作用的如烟往事。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客家人只是到了近代才进人大量的海外移民时期。刘佐泉说:“对于客家人来说,除了西方殖民者的武力掠夺人口的‘猪仔’、‘契约华工’、‘赊欠单工’外,还有宋末元初闽粤两地抗元失败和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广东西路‘土客’大械斗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移居海外的。”他在此所列举的关于客家人的海外移民史实便忽略了清朝前期。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上,众多的研究已经将西方国家种族偏见的限度展现无余……然而,种族观念①在欧美以外的社会也同样兴盛,这一点就鲜为人知了。”冯客先生所著《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②“前言”第1页中的这段话,我认为有一定的根据。③在我们这里,尽管清末革命派曾大谈“种族革命”,但研究者一般都将之纳入“民族主义”范畴。其实,不只是今天的研究者,在清末民初,我们的前辈就往往将国家(国族)与种族混同起来。冯客指出,在20世纪初的留日学生那里,“种”与“国”是重叠的:“‘国’和‘种’在成组的短语如‘爱种爱国’或‘国界种界’中经常并置,这也对…  相似文献   

12.
季羡林先生在论述东西方文化之差异时指出:“其最基本的差异的根源,‘我认为就在于思维方式之不同。东方主综合,西方主分析。”“东方文化的基本思维方式是综合,表现在哲学上就是‘天人合一’。”“东方文化主张人与大自然是朋友,不是敌人,不能讲什么‘征服’。只有在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条件下,才能伸手向大自然索取人类衣、食、住、行所需要的一切。也只有这样,  相似文献   

13.
高敏先生对云梦秦简深有研究。读其《云梦秦简初探》(增订本),深为敬佩。但难免有疏漏之处。如对秦简中“男子”一称的解释,尚可商榷。高先生在此书中,收入了《秦简中几种称谓的涵义试析》一文。此文认为“士伍”相当于当时史籍曾广泛使用过的“庶人”或“庶民”,“男子”有别于“士伍”。这些是正确的。但同时,先生又认为“秦简中的‘男子’并不等于‘庶人’或‘庶民’,而  相似文献   

14.
老友谷梦麟先生寄给我一篇由网上下载的文章:《伊塔阿三区“劳动人民图”邮票发行和使用的研究》,作者为湖北集邮网的常珉先生(以下简称“常文”)。文中说:“三区革命时期流通的货币币值名称为‘切克’,‘劳动人民图’邮票上(虽)未印明货币单位,但它的单位就是‘切克’,……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最好将这套邮票的币值单位改称为‘切克’好了。”  相似文献   

15.
Eva的mosto     
Eva的中文说得很好,打电话约见时,她用很纯正的调子问我:“你知道三里屯北街吗?你知道‘那里花园’吗?那你知道‘三点三’服装市场吗?”,觉得我有点含糊,她又跟了一句:“那你到了附近,找不到可以再打我电话。”不知为什么,我觉得她做事的方式也很本土化了。  相似文献   

16.
作为只给阅卷老师阅读的“特殊写作”——中考作文,我深刻地感觉到:要提高作文分数,必须写出你的“亮点”,必须“出彩”!正如名师何永康教授所讲:“总而言之,它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个‘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里徘徊了。”是的,一篇具有亮点的文章,才能从“普通”的层面上跃入“优秀”的行列,获得理想的分数。四平八稳、毫无生气、陈词滥调只能带给人“视觉疲劳”和“情感麻木”,不会获得高分。  相似文献   

17.
巴渝舞与铜鼓林必忠巴人使用铜鼓之说,最早见于五十年代①,后来因此而产生了巴渝舞使用铜鼓作为伴奏乐器的说法。例如,《从史籍文物中探索巴渝舞》的作者认为:“巴族武舞的节拍指挥与伴奏主要是‘铜鼓’,随鼓声的轻重缓急起舞动作②。”《古代巴渝舞探索》的作者认为...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旅行车,在平坦的公路上飞驰着。当厦门这个迷人城市愈来愈靠近时,大家情不自禁的说笑声、议论声以至欢呼声,也愈来愈稠了。而我的视线和情感,却一直被窗外那如织如画的景致深深吸引,不由自主地嚷起来:“瞧,集美——水美、林美、街道美、建筑美……‘集’天下之‘美’哟!”  相似文献   

19.
在2002年9月出版的《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张荣生写的、题目很长的文章《珍惜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前进道路的历史——论更加公正客观地看待党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的失误》。该杂志的编辑在此文的“摘要”中,把作者对“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观点概括成这样一句话:“‘文化大革命’十年是党史、国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十年浩劫’这一寓意抹杀一切的不准确表述,不宜作为这一历史时期的代名词。”我认为,这篇文章所谈的内容,不仅是一个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而且是涉及政治的重要问题,必须认真地讨论清楚。  相似文献   

20.
玉屏的箫笛是我省著名的民族手工艺品,近年来有不少文章就其历史和现状作过较详细的介绍。但有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使人有牵强附会之感。如《祖国之最·玉屏古箫奏新曲》一文中说:“我国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就曾作过《江上吟》诗一首:‘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这玉箫就是指的玉屏箫。”又如《可爱的贵州》第20页中说:“……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中的玉笛就是玉屏箫笛呢!”以上两书的作者认为李白诗中的“玉箫”“玉笛”就是玉屏的箫笛,这是仅在玉屏的“玉”字上作文章,并没有考究“玉屏”建置的历史和玉箫、玉笛的本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