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9年,重庆彭水徐家坝遗址出土了一件船形杯,其用途到底是什么?学术界一直未有一个定论。本工作利用检测手段,从物质成分和结构方面揭示出徐家坝遗址出土船形杯的用途。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显示船形杯体中含有大量的Cu和Pb以及微量的Sn,杯体表层分离出来的铜块为Cu、Sn和Pb三元合金的铸造组织结构。同时,杯体表面青灰色残留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其中含有锡石(SnO2)、氧化铜(CuO)和碳(C)。实验数据表明巴人在商周时期已经了解到了青铜合金的性质,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有力证实船形杯可以作为冶铸工具坩埚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船形银铤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达津 《中国钱币》2008,(3):15-20,F0002
船形银铤是白银货币的一种早期形态. 船形银铤形状如船,倒置似小案.以往对船形银铤的判断标准被掌握得不够统一,各有各的理解,故而在一些论著、资料涉及到船形银铤时常有一些混乱,①在此,特明确本文所论之船形银铤形制为:下部为板状、弧腰、平头,两头向上起翼的形态.  相似文献   

3.
船形木斗仅少量出土于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和瑞昌铜岭商周铜矿遗址两处铜矿遗址。本文从器物形制、年代、出土环境和数量、使用方法等角度探讨了船形木斗的功用,进一步论证了船形木斗作为探矿工具的观点。我国古代的矿工至迟从商代就掌握了现代意义上的"重力选矿法"。船形木斗的出现和使用是古代矿工聪明才智和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晶。  相似文献   

4.
关于细颈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夫德  李凯 《文博》2007,(2):38-39
陕西宝鸡市金陵河西岸的北首岭遗址,1958年的发掘中,除出土一件精美的船形彩陶壶(图1)之外,还出土有一件可以和船形壶媲美的鸟鱼纹彩陶细颈瓶(图2,3)。瓶高21.6cm,腹部直径20.7cm,口部内径2.1cm,外径9.6cm,底径8.4cm。器形略似一只葫芦,唯口部略大,下腹略收。口沿部饰放射状纹  相似文献   

5.
在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采矿遗址中,发掘出土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木斗。木斗形似船,故以“船形”命名。以12线老窿土的一件为例:此器系用一块整木挖制而成,全长35.2,宽14,高7厘米,中部有一圆角长方形盘状斗,内空长14,宽12.5,深3厘米,两端伸出宽扁形把柄。这种船形木斗延用时间较长,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用作井下淘  相似文献   

6.
2012—2013年,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调查、发掘了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阖闾村的胥山湾晚唐吴氏家族墓群。同期发掘的吴氏家族墓共8座,均为船形砖室墓,保存基本完好。墓中出土有陶瓷器、钱币、带有"吴墓"铭文的墓砖和有明确纪年的墓志。这批船形墓的形制特殊,且有明确的纪年,可以为船形砖室墓的分期标准提供新的佐证;同时将吴氏家族回迁至无锡的历史从南宋提前到了晚唐,对于研究吴氏家族迁徙历史和唐代吴姓郡望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江西广昌的驿前镇上街东头,有一幢形状独特的古代建筑,它座北朝南,建筑整体仿古代官船之形,临江而建,重檐亭式屋顶,穿斗式结构,当地居民称之为船形屋。  相似文献   

8.
扬州两次出土唐代船形银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扬州市人民银行过去在收兑金银中,经常发现到一些金银货币文物,其中有战国时期的楚金币郢爰,明代银元宝等珍贵的古代货币。值得提到的是一九八二年我们发现一只船形银铤,重约1.600克,立即与扬州博物馆联系进行调查研究,此银铤是出土在扬州市郊农科所。类似这种船形铤一九七八年扬博在扬州市梅岑大队曾出土过两只,每只长20.5厘米、高7.5厘米,其中一只残重40.1两,底部铸有阴文“田”字。在黄浚《尊古斋所见吉金图》卷四记载:有一件底面阴刻文字三行:“上口贰拾叁两,专副复  相似文献   

9.
正一湖北荆州望山桥一号楚墓东室出土的部分耳杯底部刻有楚文字,M1∶D2外底刻"外杯"二字,M1∶D11外底刻"外外杯"三字[1]。简报囿于体例未作进一步解释。我们根据出土的汉代耳杯刻文及木牍材料推测,"外杯"指的应是置于外厨的耳杯。江苏仪征张集团山曾发现4座汉墓,发掘者认为其时代不晚于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其中有3座墓出土的耳杯上刻有"外厨"和"中厨"[2]。据发掘简报介绍,1号墓出土耳杯8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用银作货币的历史由来已久,将白银按一定形状和重量铸造成的块状物,通常称之为银锭。清代是中国银锭铸造和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赋税均征收白银,政府支出及民问各地相互问的交易,也以银为主要货币,因此对银两的需用量很大。清代银锭是在清政府大力提倡“用银为本、用钱为末”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清代银锭按其大小,可分为大锭(五十两)、中锭(十两)、小锭(五两以下)及碎银4种。清代银锭流通广泛,各省自行铸造,商民也可委托各地银炉自由铸造。由于地域不同,铸造工艺流程不同,各地银锭的器形各异,形式多样,名称繁多。如山东、山西、安徽等地多为船形(形似倒扣的马蹄),江西、甘肃、贵州等地多为方形,四川多为椭圆形,广东、广西主要铸行砝码形银锭,河南和宁夏等多铸行腰形银锭,牌坊锭(马鞍形)则是云南公估银的标准器形。由于清代银锭的广泛流通和分散铸造,致使清代银锭各种造型并存。但清代的五十两大锭,器形一般只有船形和方形两种。人们通常见到的多是两头翘起的船形元宝,习惯上即将其称作银元宝。笔者现介绍一枚清代安徽太湖县铸造的五十两银锭,与同好共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