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考察永济在隋唐时期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永济境内历代帝王所关注的蒲津桥和永济在隋唐时期在军事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对永济在隋唐时期战略地位重要的原因作一分析,以期对永济历史及其战略地位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篇首语:永济博物馆民俗规划展厅布展面积约3100平方米.分两层.由前厅、序厅、印象古蒲州、蒲坂记忆、筑梦新永济、展望明星城六部分组成。在这里,您可以充分领略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体味过去与未来的传承,感受永济这座黄河中游明星城市的独特魅力。◎时光的走廊,城市的脚步◎永济博物馆民俗规划展厅从时、空两个角度,生动详细地展示了永济城市发展的历史沿革、辉煌成就和宏伟蓝图,记录了城市变迁的脚步。序厅,是一个以黄河水域为主题的空间,螺旋上升的环形LED屏,用黄河波涛、广袤麦田、群星名人、城市集锦营造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此现美景"的和谐意境。  相似文献   

3.
普救寺是一座佛家十方禅院,坐落在永济县境内的峨嵋原头,南依巍巍中条山为屏障,西临滔滔黄河水为襟带。这里地势高敞,视野宽阔;红砖瓦,殿堂宏雄,古塔高耸,曲经通幽,柏林掩映,风景独特。由于我国古典戏曲名著《西厢记》的动人故事发生在这里,所以,这座千年古刹早已成为旅游胜地而蜚声中外。  相似文献   

4.
永济道情     
永济道情由来已久,汉代已有萌芽,沿至唐代时基本形成雏形。是流行在古蒲坂(今永济市)的小剧种之一。永济道情词句浅显易懂,曲调优雅柔和,古往今来深受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道情,源于道教。原是道士云游四方,传播道义时又唱又吟的一种劝化形式,故又称之为“道曲”、“悟声”。道教创立于东汉,盛行于隋唐。随着道教的发展,道教逐渐吸收了雅乐、散乐和民间音乐,发展成为“哼哼凋”流行各地,又和各地风土人情、方言土语、习惯爱好结合起来,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永济道情就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5.
高言弘   《广西文史》2006,(3):50-54
徽商是明清时期商业资本最活跃的典型,它与晋商成为南北对峙的两大商业势力,影响当时社会经济与政治。对徽商的研究已成为中国经济史的重要课题,这里简要论述徽商历史。  相似文献   

6.
关于长江三峡地区古文化遗址分布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长江三峡不仅以险峻奇特的名胜和旖旎多姿的风光闻名于世,而且从史前时期开始,就已成为沟通四川盆地和江汉平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很自然,这里也就成为先民们蕃衍生息之地。由于他们在这一地区的世代活动,遗留下大量各种从事生产生活的遗存,这些都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发展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以往历次考古调查的资料证明,这一地区的古代文化遗存分布甚为  相似文献   

7.
甘肃彩陶的源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引言这里所说的甘肃地区,是泛指甘肃全省、青海东部和宁夏南部而说的。这个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最西端,并与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连接在一起。这里有黄河流贯,支流辐集,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地区。从很早的时候起,以彩陶为特征的农业文化就在这里传播并经历了很长时期的发展,并不是偶然的。甘肃地区彩陶特別发达的事实,早在二  相似文献   

8.
青城距兰州以北百余里,俗称条城。坐落在黄河岸边,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商埠码头和水路交通要道,兴盛于明清时期,得益于水烟产业。一度成为西北及黄河流域商贾云集的地方,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给青城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和化教育的兴盛。南北化的互动和交融,多元经济的并存与发展使这里人才辈出,先后涌现了一批陇上名人,给青城本土化奠定了基础,也给青城民间艺术以丰富的滋养。  相似文献   

9.
鲍照的《芜城赋》写于扬州在刘宋时期遭遇两次浩劫之后。实际上,扬州处于南北要津。得益于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便利的交通,扬州成为繁荣的都市。然而,在敌对政权征战期间,这里往往成为戎马之冲。鲍照的《芜城赋》呈现了扬州城市的极端命运。尤其是自鲍照《芜城赋》开始,"芜城"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破败扬州一个历史映照和记忆。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当扬州遭遇重大兵祸时鲍照的"芜城"成为一种缅怀的范式。  相似文献   

10.
正北海银行成立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到解放战争时期是全国三大银行之一,是中国人民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行所发行的纸币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山东革命根据地的主要货币,在解放战争时期成为山东解放区乃至华北、华中解放区的本位币。山东莒县桑园镇的柏庄古村是我党在鲁东南的重要战略指挥中心,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先后驻有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支队、鲁东南特委、北海银行印钞厂等机关。柏庄村中上了岁数的老人,大都是北海银行印钞厂在柏庄的亲历、亲见、亲闻者,述说起  相似文献   

11.
举世瞩目的“丝绸之路”自汉代凿通以来,就成为我国通往中亚、西亚的唯一重要通道。经过今海原的一段,从汉唐以来,西域各国使节、商队通过这里进入京都;中亚、西亚的奢侈品也随之东来。至西夏时期,愈加重要。宋夏的战争,实际上就是在争夺“丝绸之路”的控制权。  相似文献   

12.
永济桥初探     
横跨于拒马河上的涿州永济桥是一座主桥与引桥相结合,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桥。本文在对该桥探查、试掘的基础上,结合史志和碑记文献,对永济桥的历史沿革、建筑结构及其形制与功能的演变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黄陂北部山区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大革命时期,这里是大别山区最早的革命策源地和最先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的诞生地,同时是全国第二大苏区——鄂豫皖苏区的基本构成体;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又曾经一度成为鄂豫边区党委和新四军第五师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无数共产党人在此前仆后继,光荣流血。董必武、恽代英、李先念、徐向前、吴光浩、徐海东、王树声、郑位三、陈少敏、许世友、陈再道、刘华清……这一个个在20世纪中国革命史上光辉夺目的名字,都曾与这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冯雅仙 《沧桑》2014,(5):15-17
唐朝时期,儒、佛、道三教鼎立的格局形成。虽此时儒学式微,但实为儒学发展的承上启下。中唐儒学上承两汉经学,下启宋明理学,成为我国古代儒学由魏晋南北朝的衰落时期向复兴时期转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唐儒学的复兴是宋明儒学复兴的基石。中唐时期的重要儒学思想家韩愈、李翱发展了儒学,柳宗元、刘禹锡推进了儒学,他们成为中唐儒学复兴的先驱,为中唐儒学复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国儒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首先简要介绍西学东渐出现之前天津的教育状况,然后重点介绍西学东渐出现之后,在其影响下天津教育的发展与变化,在这里又针对西学东渐的四个时期—明末清初时期、洋务运动时期、维新运动与清末"新政"时期、国民革命时期,逐一地详细描述了每个时期"西学"影响下的天津近代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今天江汉平原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良田千顷,稻浪翻滚,但历史时期则是烟波浩渺、雾霭苍茫的云梦泽,江汉平原开发的空间进程基本与云梦泽水体变化同步。秦汉至唐宋时期是云梦泽水体退却的时代,县级行政建置的出现成为确定云梦泽水体变化的依据。西汉时期,沙市陆上三角洲上出现了华容、竟陵两县,县级行政建置的出现既是这里人口增加,农业生产发展的标志,也是三角洲范围扩展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云梦泽水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过程和结果。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现代化艰难地发展着,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忘却。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活动的主要区域,在这里党和人民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进行了不懈地努力与探索,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文化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是现代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文化与教育现代化实践活动为新中国的顺利建立积累了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8.
涛敏 《文史月刊》2003,(3):42-43
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就把此项改革作为保护耕地、节约能源、改善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用法规政策引导中国逐步告别秦砖汉瓦的时代,以环境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新世纪的伟大复兴。江泽民总书记为此亲笔题词:“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永济市政协委员景伟业先生,在当地党委、政府环保立市、旅游兴市的总体思路下,立志擎起永济的碧水蓝天,于1999年创办了山西永济新型墙体材料开发有限公司。三年过去了,景伟业率领全公司员工,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9.
赵媛 《沧桑》2008,(5):46-47
道情是一种俗文学和戏曲的重要曲种,渊源久远,在山西的祁县、运城、永济、洪洞、浮山、离石、临县、右玉、大同、神池、阳城、陵川等县市都有传承。列入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洪洞道情则是这些地区道情中颇具特色且最为重要的一种。本文在大量搜集资料的前提下对洪洞道情的起源及其发展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20.
景德镇山黛水碧,"水土宜陶",这里有着二千余年的制瓷(陶)历史。宋代景德镇独创的青自瓷闻名退迩,受到世人青睐,并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窑场之一。元代开始在这里设置有官窑性质的"浮梁磁局",明,清两代在此基础上设立御窑厂,逐渐形成全国制瓷中心,并在清代康雍乾时期达到历史巅峰。中国的官窑制度在这里延续了近七百年。而一直以来,这里民窑兴盛,遍布窑场,其产品甚至"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成为享誉世界的瓷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