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任静 《神州》2012,(29):36-36
《菊与刀》是美国著名女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利用文化人类学的原理,通过她自己的“文化模式”思维理论成功解读了日本文化形态之作品,其成就成为各国研究日本文化的经典。“菊”与“刀”这两个原本毫无关系的物体,因为日本走到了一起,它不仅仅代表了日本民族中矛盾的民族性格,更是日本民族刚柔并进文化模式的缩影。本文以《菊与刀》这本书为背景,通过文化人类学视角来研究“刚柔并进”的日本文化模式,并论及研究背后带来的重要意义,以及为以后研究所引发更多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胡礼莎 《黑龙江史志》2013,(11):135+138
《菊与刀》成书于二战尾声,是一部由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撰写的有关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研究报告,对研究日本文化具有深远意义。文章通过分析《菊与刀》这本书中所描写的日本人的耻感文化、阶级观念,来阐明日本的道德观,进而解释他们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孙淼琳 《神州》2012,(15):60-60
《菊与刀》是美国文化学者鲁思0本尼迪克特的一部研究日本文化类型的著作。本书被认为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本,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本文试从等级制度与耻感文化两方面认识和了解日本民族。  相似文献   

4.
“文化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它以不同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本文认为,原生形态的“文化民族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和民主政治有所发展而又相对落后于其他民族时产生的文化思潮;“文化民族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和历史必然性;“文化民族主义”将长期存在;“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决定了它是一种政治资本,是维护本国和本民族利益的政治武器。因此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抵制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袭。  相似文献   

5.
迄今为止,国内外史学界对日本在台湾、朝鲜、“满洲国”进行殖民统治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不能不指出的是,对日本殖民统治方针形成和演变的研究,仍存在不足。这种不足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日本殖民统治方针的形成和演变,均是以如何对殖民地进行政治和化统治为重心的,  相似文献   

6.
认识我们的近邻日本很重要,日本对二战战犯视为英雄,在男女社会分工中女人受到压抑,艺术中充斥着虐恋、宿命和血腥,"援助外交"影响少女的身心健康,性产业高度发展、畸形,在教育体制上也存在奇怪现象。这一切是由于日本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性格导致。从而我们得出结论,日本仍旧会在一定条件下发动侵略战争,中国要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7.
李占才 《史学月刊》2005,1(12):66-70
华中地区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占领富庶的华中攫取以战养战的战略物资,控制中国经济枢纽,摧毁国民政府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排斥其他国家在华中的资本势力,便成为日本侵略华中的经济根源。日本侵略华中之初,在速战速决战略指导思想下,对华中地区大肆掠夺的同时进行疯狂地破坏和摧残;战争持久化以后,日本加紧对华中沦陷区的经济统制,试图把华中经络成为他们以战养战的经济基地。  相似文献   

8.
臧运祜 《民国档案》2007,(2):97-105
我国学界在关于“汪精卫与日本关系”的一些有限的研究中,所使用的资料主要还是中、日双方当事人的资料,以至于这个重要史实,迄今还充满了传奇与神秘的色彩。本文就1939年12月日本内阁情报部发表的“绝密”资料《支那新中央政府成立的经过概要》,对于日本的“汪精卫工作”进行了考论。日本方面首先认定“汪精卫和平运动发端于1938年春中国事变进入正式阶段之际”,而并非起于中国内部抗战以来的和战之争。日本的“汪精卫工作”,是在1938年1月、11月的第一次、第二次“御前会议”分别决定的对华政策,以及近卫首相发表的第一次、第二次声明之间进行的;汪精卫集团的降日,是日本实施对华政策的必然过程和最终结局。汪精卫在河内“工作”无成的情况下,半推半就地投入了日本的怀抱之中;他既已逃亡上海、蛰居于日本的卵翼之下,其政治生命从此就完全听命于日本。1939年6月的汪精卫第一次访日,把他与日本的关系公开化;回国之后,开始了组建伪中央政权的工作。日本首先自我否定了“重光堂协议”,趁机继续贯彻第二次“御前会议”的决定,并把将来对于该伪政权的政策,预定于与汪氏集团达成的密约之中。“汪精卫工作”不仅是日本的“谋略”,而且是日本侵华国策的产物,前者是从属于后者的,或者说是后者的形式与手段。  相似文献   

9.
莫明春 《民俗研究》2003,(3):166-171
日本地处中国的东部,是亚洲东方文明国家之一。面积为37.78万平方公里,与我国云南省的面积大体相同。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地理等诸方面条件的影响,自日本的中部分为东、西,东国与西国、关东与关西;江户与上方、东京与大阪等。下面从日本文化、民俗方面介绍一下日本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后出生的一代人,是在铺天盖地的日本动漫熏染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享有着与前辈们完全不同的文学影响资源,其文学创作也显现出了日本动漫文化的强劲影响。本文从"80后"写作的文化特质与表现手法等方面简要分析了日本动漫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1.
日本大众文学是日本“近代”“民族国家”确立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日本“近代”大众文学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大正末年到昭和十年(1935),作家多将时代背景设置在幕府禾期至明治初期,实质是通过文学的方式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大日本帝国”的历史的再发现;第二时期,昭和十年至1945年战败,作家大多表达了作为“大日本帝国”国民一员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体现了日本知识阶层的“国民化”,这一时期的《宫本武藏》更被认为是日本国民自我的确认之作。然而,从战时的《宫本武藏》到2010年时代小说《天地明察》的畅销,我们仍能透视出内在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12.
1934年底开始被中、日两国政府提倡,而在1935年上半年盛行一时的中日“亲善外交”(或称“道义外交”),在当时即扑朔迷离。此后研究大多对其持否定态度。本从外交策略的角度,阐述了国民政府在“道义外交”实施前所面临的外交困境以及国民政府为改变中日外交状况而实施“道义外交”的策略思路;对日本外务部门和关东军对“道义外交”的不同回应也进行了分析;对国民政府由于“道义外交”开展而面临日本军部和外务省两方面压力的状况作了描述。指出,从外交策略上看,不能排除它是国民政府对日外交政策和策略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调整,而不能将其完全视为本质性的卖国外交政策和策略。但是,它的实施和失败,既使国民政府的外交重新陷于了被动,也使国民政府的民族代表性遭到质疑。  相似文献   

13.
邓怡舟 《沧桑》2010,(4):144-145,151
建国后,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艰苦探索,开拓进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时间短,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国情和建设规律认识不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理论还很不成熟,加之在初步胜利面前滋长的骄傲自满情绪和急于求成的"左"倾思想,导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两次大挫折出现。这两次大挫折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严重危害。我们今天对其进行反思,仍然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集团主义文化促进日美同盟关系巩固日本战略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无疑就是它的"集团主义"。在集团的内部,等级是他们行动的准则,和谐一致是他们的目标,忠诚则是他们的道德规范,这必然要求个人要做出一定的牺牲来达到集体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唐晓华 《神州》2014,(17):48-49
“天”、“地”两个基本概念在中西两种文化中渗透了丰富的内涵,既有相通之处,又有许多分歧之处,与科学、宗教、历史、文化、语言等因素交织在一起,本文通过对“天”、“地”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在中西文化中的引申含义去探究对中西两种语言的理解与沟通。  相似文献   

16.
武丽影 《神州》2014,(6):143-143
对于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在越深入学习日语的过程中,越感觉到困难,那是因为日本人在交际的过程中,很少使用第二人称代名词来称呼对方,而是利用一些别的表达方式来代替第二人称代名词的使用,在汉语交际的过程之中,经常使用“你”来称呼对方,在一些场合下会使用“您”来称呼对方,表达对对方的尊敬之意。由于日语中经常省略第二人称代名词,作为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就很难理解其说话的对象,因此难免会发生误解和分歧。语言承载着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体现,也就是说,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来反映文化。语言和文化虽然是不同的事物,但是实际上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日语中“第二人称代名词的省略”是日语的特性,而在这语言深处隐藏的文化又是什么呢?本稿主要是从日语中第二人称代名词的省略角度来探讨日本的“间”文化。  相似文献   

17.
集团意识(团体主义、家族主义)是日本社会意识的重要特色。它对日本经济的发展及民族文化的形成有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全面地、系统地研究和探索日本集团意识产生、存在的根源和基础,对于我们加深对日本社会的了解,进一步加强和稳定中日友好关系、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拟就这一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大众文学是20世纪日本文坛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学形态,因此日本学界对其理论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论争不断。本文从其中的一个问题即产生的源流出发,在梳理日本大众文学源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大众文学与日本的“近代”、“文学”等概念确立的内在关联。日本近代社会促成了大众文学的发生,而大众文学也起到了塑造日本国民精神与素质的重要作用;日本文学的近代性孕育于大众文学,而大众文学也承载了日本近代文学独特的生命力。至少在源流上,在日本是不存在大众文学与纯文学的界限之分的,二者的对峙图式只是其发生的一种建构而已。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在现有的55个少数民族中,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涉及的跨境民族有30多个,朝鲜族是其中之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当重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本文是在对辽宁省朝鲜族传统文化保护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传承和保护朝鲜族传统文化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日本在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也注重其与本土文化的结合。文章围绕作为音乐与佛教载体的中国尺八文化的内涵、唐尺八与日本本土文化从并存到消亡、宋尺八与日本本土文化的结合及其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日本吸收与发展中国文化的曲折过程,以及"和魂汉才"思想下融合外来文化的文明体系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