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虚 《炎黄春秋》2001,(9):72-73
我身边珍藏着的这张老照片,是前几年我回老家时,表哥转交给我的。待我神情专注辨认上面五个年轻人时,表哥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说:“你想不到吧,这张照片是新心中学的老校友赵居正从台湾带来的。他临回台湾时嘱托我一定把翻拍的这张转交你。”  相似文献   

2.
2005年9月2日,单位组织部人员给我父亲送来一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纪念章,勾起了老人一段难忘的记忆。我的父亲吉秉英,1928年出生于雁北冀晋交界处的古道边上西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西堡为明代所建,里头住的大都是大槐树的移民,早年为保卫明朝江山,戍边而来。我的爷爷除了种地,农闲的时候就到阳高德茂商铺当伙计。父亲弟兄三人,父为二,10岁前在本村私塾师宋从鼎,念了一年《三字经》《、百家姓》和《识字格言》,后因经济原因再没念下去。为了生活,他跟羊倌赵喜贵、祥子当起了羊伴子,和羊群打起了交道,暑往寒来,风雨无阻。193…  相似文献   

3.
宋凡圣 《古今谈》2005,(4):56-58,61
60年前,举国上下庆祝八年抗战胜利的一天(9月3日),父亲宋成志带着我和弟弟(汝正),到家乡浙江临海当时最有名的照相馆拍下这张照片。照相前几天,父亲对我们讲了许多打鬼子的故事,我们都很开心,父亲就说:过几天带你们去拍照,照相时也要这样笑。我牢牢地记住了。可是到了照相馆,看到许多陌生人看着我们拍照,摄影师一个劲地说:笑!笑!觉得又紧张又难为情,怎么也笑不起来。  相似文献   

4.
一张珍贵的照片李青林1959年9月上旬,我受河南日报记者部委派,到郑州黄河花园口水利枢纽工程工地创办工地小报─-《战黄河报》。1960年春天,一个阳光绚丽的上午,工地指挥部通知我说: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和彭真等中央领导同志要来工地视察。我听到这个消息...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幅严重受损的照片。有人会问:“这样珍贵的照片,为什么不珍爱保存,而被折损了呢?”个中饱含着一段辛酸而痛楚的历史故事。毛泽东主席和陈东升这幅十分珍贵的合影照片,原来是毛主席在1958年10月31日晚7点30分至11月1日零时30分的时间内,由京赴郑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郑州会议前夕,途经黄河北岸重镇新乡车站停留,在他老人家的专列上,接见参加中共新乡地委(大豫北时期)扩大会议的地市县领导同志,同地委第二书记陈东升亲切握手、交谈时的合影。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毛主席接见陈东升的动人情景。当陈东升在我搀扶下,拖着敌人留给他那伤…  相似文献   

6.
<正>1999年9月的一天,我从朋友处偶然发现一张照片,虽然已经很陈旧,但影像依然清晰。细细欣赏,觉得中间坐者极像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还有汉剧名家吴天保先生,于是我对这张照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朋友照片从何处所得,朋友说是在周末地摊花两元人民币购得。再次品味照片,又发现衬托照片的底板有"显真楼"三字,就更加感觉此照片有故事,因为显真楼是武汉一家历史悠久的照相馆,位于武汉市的武昌。征得朋友同意,把这张照片带回家,决心解开照片背后的隐藏的故事及秘密。  相似文献   

7.
唐敦帼 《铁军》2011,(4):22-23
这是1939年周恩来在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与叶挺、陈毅、粟裕等同志合影。长期以来,多家图片资料一直介绍这张照片的右起第二人为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唐敦帼一文认为右起第二人系叶挺将军北伐时老部下,时任新四军军部秘书的夫君吴正邦(振邦)。赵勤轩一文认为右起第二人是朱克靖无疑。现将两文同时发表,供读者辨疑。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图)捐献者为第五冶金建设公司退休老工人张祥麟,现藏成都青白江区彭家珍大将军专祠文物保管所。兹说明如下: (1) 照片内容为慰问抗日战争出征将士家属留影。地点在成都。时间是1938年7月抗日战争周年。 (2) 前坐一老一少两人,当为出征将士家属的主要代表,姓名未详。后面及两侧的人群,有出征将士亲属,有慰问者。上方大的布质横标写的是“大声社慰问团”。横标之下的右方三角旗上写明“成都大声抗敌宣传队”“慰”问“抗战军人家  相似文献   

9.
去年9月,我在采访延安精神研究会秘书长李鉴时,偶然发现了一张照片,这是李鉴的夫人李培瑞1943年在太行山的留影,照片已经残旧,但照片上那位八路军女战士的英姿却依然动人心扉。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张照片记载了一件鲜为人知的悲壮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100多位八路军总部的工作人员,在日军的刺刀前,宁死不屈跳下了万仞绝壁。这是我们知道的狼牙山五壮士、抗联八位女战士舍身取义的壮举之后,又一件可歌可泣的故事。这100多位八路军战士,是八路军总部后勤所属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名字大都已不可考,他们可能是鲁艺的艺术家,新华日报的新闻工作者,可  相似文献   

10.
《慈溪县志》“经济总情”编第230页中,放了一张1967年红卫兵街头游行的照片,以配合文中一段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记述.出乎预料的是,在搜集、选用这张照片过程中,以及志书出版以后,竟引起编纂室内部和一些方志界同行、读者的争议,意见纷纷.归纳一下,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根据《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第二章第七条“关于建国以来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述要遵守宜粗不宜细的原  相似文献   

11.
罗哲文 《中华遗产》2006,(5):176-176
这是一张极为珍贵的圆明园未被烧毁时的照片。照片背后有两行摄影者当时的英文记录,虽然已经暗淡,但还可约略看出。记录为:The great imperial palace Yuan Ming Yuan before the burning, Peking october 18th 1860.(烧毁之前的伟大的帝王宫殿圆明园.北京,1860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1914年留日期间与直隶同乡会7名同学的合影照,最近在天津市被偶然发现。该照片摄于东京,画面清晰、保存完好,从未公开过。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13年,24岁的李大钊从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今天津市河北区志成道附近)毕业。在校6年间,他主编《言治》月刊,并兼任北洋法政学会编辑部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第3期《炎黄春秋》刊有《"异化"问题的讲座和周扬的遭遇》一文,追叙了周扬同志晚年的一些遭遇,读了令人感慨万千。文中插了一张照片,文字说明是"1983年4月8日周扬与人民日报同志交谈"。我初看时有点诧异。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我在报社文艺部工作,除十年动乱时期外,同周扬同志常有接触。多次听到他在大会小会上的报告和讲话,报纸文艺宣传计划和重要的文艺评论请他审阅,在他晚年也有不少  相似文献   

14.
1972年6月8日,越南战争已接近尾声,就在这一天,久战不胜的美国飞机对可能存在越共分子的全邦村实施凝固汽油弹空中轰炸.那天,9岁的潘金淑和弟弟还有表弟、表妹都躲在这个村子里,她被燃烧着的汽油弹击中,身上的衣服瞬间被点燃,她一边哭喊着奔跑,一边迅速脱掉身上的衣服.她的身边是她惊惶失措的弟弟和表弟、表妹.他们身后,是一群美国士兵.  相似文献   

15.
这里发表的是一张辛亥革命时期在上海举行南北议和会议时拍摄的历史照片(见图)。左边是北方的议和全权代表唐绍仪,右边是南方的全权代表伍廷芳;中间一位外国人是英国商人李德立(Edward SelbyLittle)。这张照片便是由李德立的孙女、英国友人多萝西·卢西夫人(Dorothy Lucy)惠予提供的。李德立作为一个外籍商人,怎么会与两位议和大臣一起合影呢?原来,李德立对于促成南北议和曾发挥过相当重要的作用。李德立于1886年来华,先是传教,后又经商。他在中国各阶层中交游广泛,对于北戴河、  相似文献   

16.
2001年6月,我们在广东省博物馆参观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图片展览时,有一张“1961年3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的珍贵历史照片吸引着不少观众,人们驻足观看、议论、猜测,“坐在主席台上的那位青年人是谁?”我问一道参观的老同志,回答不知道。询问讲解员,也回答:没有人告诉那是谁。  相似文献   

17.
18.
我的外祖父徐钟蒧是末代帝师徐坊之子。据相关资料,徐坊(1864-1916),字士言,又字梧生,号矩庵、楼亭樵客等,原籍山东临清。历任晚清户部主事、国子丞、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副监督。民国后应召为毓庆宫行走,接任陆润庠为溥仪的汉文师傅。1916年因肝病去世。小时候,我对母亲家世的印象就是,外祖父出身显贵,他父亲徐坊曾做过溥仪老师,后家境逐渐破落,除此之外并无太多了解。在我们的童年  相似文献   

19.
面前放着我们七兄妹的两张相片。 一张是1961年8月13日照的黑白照片,已发黄,距今已近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20.
1936年6月,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越过国民党的重重封锁,来到我国陕北苏区进行了三个多月的参观访问。之后,斯诺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写出了震撼世界的历史篇章——《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这部巨篇"像焰火一样,腾空而起,划破了苍茫的暮色",向全世界揭示了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所在地——陕北,有着一片全新的天地;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在这一边,它如同一颗闪亮的红星照耀着中国。远渡重洋"寻找东方魅力"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