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在意大利有着曲折发展历程。切萨雷·布兰迪(CesareBrandi)于二战后提出的"预防性修复(restauro preventivo)"为更新遗产保护流程和实践提供了最早和最重要的参考,但是布兰迪的修复理论主要针对的是艺术品保护,将其应用于建筑保护则有着明显的局限性,较之馆藏艺术品领域,建筑遗产领域的预防性保护往往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问题。乔凡尼·乌尔巴尼(Giovanni Urbani)于1975年提出的"翁布里亚区文化资产计划性保护"(Pilot Plan for Programmed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Assets in Umbria)试点项目,可视为意大利预防性保护的里程碑。1990年开始的"文化遗产的风险地图"(RiskMapofCulturalHeritage)项目为意大利建筑遗产的区域性灾害和风险管理提供了技术性支持,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前沿性研究提供了参考。最后结合《威尼斯宪章》后意大利本土在建筑保护教学界的变革和对建筑保护的重新定义以及2004年意大利颁布的《关于文化遗产和景观的国家法典》(NationalCodeofCulturalHeritageandLandscape)中对保护、预防、维护和修复的定义,提出了基于追求材料真实性之目标和提倡共同演变式保护的计划性保护的实现途径和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的新概念,从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出现及演变谈起,分析了预防性保护的几个发展阶段,并结合西方建筑遗产保护史分析了预防性保护概念出现及其后来被建筑遗产保护领域所重视的缘由。在此基础上,文章给出了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的定义,分析其特点并谈了其对当今中国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预防性保护这个概念源自欧洲遗产保护领域,现今在博物馆馆藏文物领域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规范性参考框架,而在建筑遗产领域则是相对比较新的概念,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作为专题研究被学术界讨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是在对建筑保护和建筑修复的长期争论中逐渐发展形成的一个概念,并历经多年实践逐渐自成体系而成为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一支。目前就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定义本身虽尚未形成定论,但就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三个层次、重要组成部分和相关行动等方面已基本形成国际共识。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历史发展脉络可分成:奠定现代理论基础(19世纪中叶-1960年代),现代实践摸索之始——文物古迹监护和计划性保护(1970年代),保护的重新定义和新技术方法的纳入(1980-1990年代),21世纪逐渐自成体系等四个阶段。在博伊托、布兰迪和费尔登等学者的保护理论的引领下,自1970年代意大利、比利时、英国等欧洲国家在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方面进行了相关实践,UNESCO、ICCROM、ICOMOS等国际组织针对环境风险灾害和建筑遗产本体损毁这两条主线开展国际联合实践和研究探讨行动,提炼各国的成功经验和理论,通过国际行动和发布国际文件推广至全球。这些均促进了当今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体系的构成,其概念和框架还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空间信息技术近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大遗址、运河遗产、长城资源等文化遗产调查、保护和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茶马古道作为特殊的线性文化遗产,所经之处受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对其保护和调查都存在很大的难度.而空间信息技术由于其全天时、全天候、覆盖范围广、信息化程度高、不需要人亲临现场的特点,在文化资源调查和管理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可以适应这一特殊要求.本文通过对茶马古道在保护和规划中对空间信息技术的需求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空间信息技术在茶马古道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保护、规划及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预防性保护监测是推进文物建筑遗产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的重要抓手,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宁波市保国寺将预防性保护理念应用于工作实践,在国内较早启动了宁波保国寺北宋大殿科技保护监测体系的研发,经历了架构、更新、提升三个阶段,其实践经验与存在问题值得遗产保护管理单位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7.
2005年2月,作为雁荡山国家地质公园三大板块之一的楠溪江,成功入选世界地质公园名录。早在1986年申报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时,永嘉县人民政府就邀请北京大学谢凝高教授主持编制《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他将楠溪江的特点精到地概括为: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蕴含着很高的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那么,楠溪江究竟有什么魅力让风景名胜专家为之"倾倒"?时至今日,走在遗产保护十字路口的楠溪江,又将如何走出困境?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采访了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  相似文献   

8.
养心殿西暖阁佛堂内原状陈设的唐卡迄今已持续挂供270余年,除灰尘沉积外,唐卡出现虫蛀孔洞、褶皱、折痕、颜料脱落、颜料龟裂、织物断裂、织物缺失、缝线开裂或松散、褪色、污渍等病害。本文经调查唐卡所处环境、探讨唐卡病害原因后,运用预防性保护理念,在古建筑环境改善、原状展陈方式、保护修复和运输方法等方面探索了原状唐卡的最佳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地方法规在内容上非常广泛,并且具有优于上一级法规的可能性。市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是遗产保护中地方法规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实现了对国家级法律的解释和落实,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并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法规条文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但它目前的状况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在原则问题上存在偏差;与规划的关系不清;概念和术语不规范;缺少实质性突破;等等。认清这些意义和问题对于充分发挥地方法规的作用,优化我国建筑遗产保护工作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丽江玉龙县林业局作为政府林业职能部门在保护和管理老君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包括: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切实有效的开展退耕还林、森林防火、天然林保护、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各项工作,积极帮助自然遗产地农户发展替代生计等。  相似文献   

11.
2013年8月,泗洪县梅花镇顺山集遗址被江苏省文物局正式公布为江苏第二批大遗址,列入全省重要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同年9月,泗洪县文广新局与南京大学正式签订顺山集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合同,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本文以泗洪县顺山集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实践为例,从大遗址与遗址公园的基本概念出发,结合国内部分遗址公园建设,简要阐述顺山集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的理论前提与实践路径,进一步规划出大遗址保护,特别是处于欠发达地区的大遗址保护工作的未来发展图景。  相似文献   

12.
大运河是中国惟一一条南北走向的大型的人工水系,2008年大运河申遗联盟的成立正式启动了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和申遗工作。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东南大学制定了大运河遗产一阶段保护规划要求,组建了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申遗专家委员会,2012年9月,大运河申遗城市联盟在扬州讨论和制定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定,2013年大运河申遗的文本将提交世界遗产组织。国家文物局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大运河申遗与保护的关系,申遗只是一种推动保护的方式,保护好大运河遗产、揭示和展示大运河遗产所蕴含的杰出的普遍价值以及深层次的中国文化特色并将之传承后代是这一运动的基本宗旨。申遗过程也像是一场对中国学术界和行政机构的国际考试。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遗产》2006,(2):112-112
2006年4月17~20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莫斯科召开“濒危的遗产:二十世纪建筑物和世界遗产的保护”会议。本次大会分为四个主题:1、二十世纪的建筑和世界遗产;2、俄罗斯国际环境下的先锋派建筑;3、二十世纪建筑业的交流实践;4、二十世纪建筑教育专业的建筑传统。  相似文献   

14.
作为遗产包容性保护的重要环节,传统线下公众参与模式参与途径少、地域限制大、人员组织难的弊端逐渐显露。在数字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荷兰积极搭建在线参与平台,“网络公众”作为新主体参与到了城市遗产保护实践中,使跨越时空的普遍联系成为可能。文章选取荷兰9个在线参与平台为案例,通过线上参与式观察与访谈,探索城市遗产保护中的在线参与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叙事”通过“叙事编码-叙事解码-设计专题”的逻辑,将碎片化的个人叙事材料转化为系统性的遗产保护参照,实现了遗产认知的集体表达;“数字制图”基于“参与-转译-传播-反馈”的循环运作机制,为遗产空间记忆呈现提供了路径。(2)“数字祛魅”与“政策转向”让网络公众参与的技术阻碍趋于消解、参与权利逐步明确,保障了在线参与机制的民主性与公平性。(3)中国可以从“网络公众”参与引导、参与路径、参与正义三个层面学习荷兰的经验,建构符合我国国情的在线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世界遗产》2014,(8):78-79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保护和传承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需要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参与。从本期开始,本刊将分6期,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项目"各子项目的实施情况,这一项目被UNESCO总干事评价为该机构与私营企业合作的全球示范项目,其项目理念及合作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位于山西省的平遥古城是中国现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级城池之一,也是明清时期(14—20世纪)中国汉民族城市的杰出案例。1997年,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伴随着大众对于遗产地价值认可的是更加艰巨的保护和发展压力。古城内迄今保存有近3800多处传统民居建筑,虽然这些传统民居是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  相似文献   

17.
自1985年全国人大通过联合国《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委员会以来,已有27个单位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故宫作为首批加入遗产地的单位之一,理应在保护与利用上起到示范作用。本文结合故宫博物院的实际论述了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以期共同做好世界遗产地的保护与发展工作。  相似文献   

18.
针对莫高窟在保护利用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发展趋势,提出了利用无线网络深度覆盖技术构建数据传输平台,解决莫高窟大型洞窟内保护利用数据无法传输的问题。为构建实用性强的传输平台,采取了如下措施。首先,针对莫高窟保护利用各项业务数据采集、传输模式、传输机制等各阶段特点,提出了基于无线网络深度覆盖技术构建数据传输试验平台的需求;其次,设计了试验平台构建方案,依据莫高窟洞窟分布与建筑形制确定了试验平台构建位置。结合莫高窟目前无线网络覆盖现状,通过选型分析确定了无线网络深度覆盖关键技术,并应用该技术构建试验平台;最后,对试验平台无线信号覆盖范围、信号强度、传输性能、安全性等进行验证,确保数据传输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此试验平台已运行一年有余,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近30年来伴随着意大利工业化的完成和去工业化的推进,意大利城镇保护更新经历了范式转型,即从20世纪70年代以博洛尼亚历史中心保护实践的直接公共干预,转向以90年代以热那亚老城更新实践的间接公共干预,代表的是意大利城镇地方政府参与解决既存城镇空间问题角色、职能和作用的转变,也反映出意大利地方政府面对不断变动的市场所体现出截然不同的价值理念、干预思路以及不同的能力、资源与手段。  相似文献   

20.
卢虹 《文物天地》2023,(S1):103-112
本次“望江楼公园文物保护区展陈提升改造项目”实践,探析了如何利用展陈设计手段介入古建筑的保护与更新。通过剖析古建展陈疑难,策划重组展览内容,优化空间游览路线,合理利用古建空间布局,重塑展览定位及风格,创新展示陈列手段等措施,推动望江公园文物保护区由单一文保型古建筑群转向复合多职型展览馆群。由此得见,以博物馆的构建思维与展陈设计的角度介入,可助力实现保护与更新古建筑、弘扬地域性城市文化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