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百年潮》1997,(2)
斯大林说:我们认为,在敌人越过三八线时,集中9个中国师在中朝边境以便志愿军入朝作战是正确的,我们将尽力为这些部队提供空中掩护。  相似文献   

2.
李忠民 《中华遗产》2013,(6):152-157
63年前爆发于朝鲜半岛的那场战争,曾经震撼了世界,先后有五大洲的18个国家卷入其中,使刚刚沉寂了近5年的亚洲大地又一次遭受血与火的煎熬。这段并不算遥远的历史,至今还在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然而,这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战,究竟是如何打起来的,一直是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3.
陈少铭 《百年潮》2020,(1):47-56
朝鲜战争在美国国内被称为一场"被遗忘的战争"。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对比当时中美之间的巨大实力差距,加上美国还掌控着联合国,又由以美国为首的16个国家组成"联合国军",却没有取得战争的胜利,客观地说就是失败。  相似文献   

4.
朝鲜战争风云骤起朝鲜战争爆发之前,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军事方面的主要考虑,一方面是进行解放台湾和进军西藏的准备以及清剿土匪。另一方面是削减军费开支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和加强经济建设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50年4月作出决议。对全军实行精简整编。整编的中心是实行复员和统一全军编制。整编的方针是缩减陆  相似文献   

5.
对于一个新生政权的国家领导入而言,国家安全无疑是最重要、最敏感的国家利益,但是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的介入以及战争的不断升级,导致中国领导人的安全感逐步丧失,不安全感不断加深,并最终作出抗美援朝的决策。从中国领导人对国家安全程度的主观感受及思路来看,中国决定出兵朝鲜实属情理之中的决策。  相似文献   

6.
关于1950年中国出兵朝鲜的原因,西方学术界普遍认为,由于美军越过三八线对中国的安全造成威胁,中国才决定出兵援朝。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确信和美国的较量不可避免,从而对出兵始终持着积极态度。最近新公开的档案表明,朝鲜战争爆发前后毛泽东本来持消极态度,但美国迅速介入朝鲜战争并宣布派遣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引起中国国内政治和思想上的动摇,使得毛泽东试图出兵援朝迅速结束战争,金日成也希望中国尽早出兵提供援助,但由于斯大林的消极态度,未能实现。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以后,中国对出兵朝鲜的态度日渐消极,当斯大林与金日成要求中国出兵时,毛泽东甚至告知中国不准备出兵。在出兵问题上毛泽东考虑的根本因素并非美军是否突破三八线,而是是否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以及具备战胜的条件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新中国建立后的10年中,“中国军事科学”从概念提出到具体实施经历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过程,其时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国防部长彭德怀,为中国军事科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特殊而伟大的贡献。然而,笔者查阅图书及论文资料,非常遗憾地看到,在有关中国军事科学...  相似文献   

8.
从朝鲜战争爆发起,中国领导人就高度重视这场战争,密切关注这场战争的进程。中国领导人对这场战争的估计,以及逐渐意识到有可能需要中国出兵援助,到最终做出出兵决策,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朝鲜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也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人们对于这场战争的审视与评说并未随着它的落幕而结束.围绕着"朝鲜战争是不是在毛泽东的支持下打起来的""抗美援朝战争该不该打""抗美援朝战争是不是胜利了""抗美援朝战争是否耽误了解放台湾"等问题,国内外学者展开了激烈的争鸣,本文拟就上述争议问题略作评析.  相似文献   

10.
卷入朝鲜战争的各方,就社会主义阵营而言,唱主角的最初是四处游说的金日成,随后是积极推动的斯大林,战争爆发(特别是美国参战)后则是毛泽东。在有关朝鲜战争的历史研究中,中国出兵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学术界,其疑点之多,争论之大,在历代战争史上鲜有他例。冷战结束20多年后,随着俄罗斯、中国档案的解密和公布,国际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应该说,中国出兵朝鲜这一历史过程的脉络现在已经大体清楚。在这一基础上,研究者可以进一步讨  相似文献   

11.
明朝万历年间的援朝抗倭战争,是一场对东亚的政治军事格局有着深远影响的国际战争(对于这场战争,朝鲜称为“壬辰、丁酉倭乱”,日本称为“文禄、庆长之役”)。公元1590年,丰臣秀吉(1537—1598)统一日本,遂于1592年4月进攻朝鲜,势如破竹。应朝鲜政府之请,明军自7月起陆续入朝抗倭,并于1593年1月赢得平壤战役的重大胜利。  相似文献   

12.
中苏联盟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对中国和俄国文献资料的比较研究沈志华1950年2月14日毛泽东与斯大林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6月25日朝鲜半岛爆发了战争,10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派出志愿军赴朝作战。中国出兵朝鲜与中苏结成同盟有什么直接和内在...  相似文献   

13.
郭宁 《民国档案》2016,(2):58-73
1918年中国出兵西伯利亚可以说是北京政府在困境中的积极作为。其主动出兵,其实是以攻为守,虽然属于对外作战,但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和恢复自身权益。在出兵西伯利亚的行动中,北京政府名义上是为了护侨和防备德奥,表面上是应对俄国,实际上是针对日本,阻止其扩大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并充分利用日本同其他协约国的矛盾,尤其是日本与美国的矛盾,挫败其侵占中东铁路的图谋。  相似文献   

14.
彭德怀是值得人们永远怀念的一位抗日的湘籍英雄。他是中共率部在前线与敌搏战的主要将领之一,他的抗日军事思想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他动员家人抗日,做出了生命的牺牲;他的抗日军事主张和活动曾长期受到不公正的指责。不愉快的历史已经过去,我们更加敬佩他。  相似文献   

15.
16.
百团大战前,八路军领导人在晋东南检阅部队。右起:聂荣臻、刘伯承、左权、杨尚昆、彭德怀、陆定一等。百团大战的胜利,“给了日寇以沉重的打击,给了全国人民以无穷的希望”。这是1940牢9月10日《中央关于时局趋向的指示》中,对彭德怀和他率领的八路军总部,为打破口军的“囚笼政策”,在华北敌后抗日战场进行的、举世注目的、大规模的破袭战给予的评价。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政治谈判的结果,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宣布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为八路军总指挥部,任命朱…  相似文献   

17.
战略准备——建立东北边防军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爆发了内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入朝作战的困难和条件:关于周恩来赴苏谈判的目的和结果关于周恩来与斯大林在黑海别墅会谈的情况之所以出现众说纷坛的现象,是因为至今尚没有关于这次会谈的正式文件和记录公布于世,人们只能根据当事人的回忆来描述当时的情况。①因此,面对各方面材料说法不一,甚至大相径庭的状况,不能完全根据个人的回忆认定历史事实,而只能根据分证材料和逻辑推理对周恩来赴苏谈判的目的和会谈的结果等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至于许多细节则无从考证。②首先,对于周恩来去苏联进行谈判的目的就存在完全不同的说法。一种意见以师哲的回忆为据,认为…  相似文献   

19.
姚超博  赖晨 《湖南文史》2012,(10):58-58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国内围绕参战问题,引发了极大的争议。主战派有梁启超、段祺瑞(国务院总理)。梁启超参战动因是希望中国效仿当年萨丁王国参加克里米亚战争来提高国际地位。段祺瑞的企图是:第一,通过参战而获得协约国的借款;第二,通过参战强化皖系军阀的军政实力,打压反对派,实现武力统一中国。反战派也大有人在,如总统黎元洪,副总统冯国璋,孙中山,康有为,大部分省份的督军等等,但这些反对者在北洋政府中并无真正实力。  相似文献   

20.
散木 《文史精华》2004,(5):9-14
1945年中共“七大”前后,在延安同时召开的一次为期43天的“华北座谈会”,总结华北敌后抗战的工作。但因康生打横炮及彭德怀自身的缺点和失误,这个座谈会却发展成为对彭德怀的批判及对其历史问题的“清算”。虽然彭德怀作了自我批评,但会议造成的后果一直延续到1959年庐山会议上对彭德怀的全面否定。详情请看《彭德怀与华北座谈会》一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