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预防性保护作为一个外来词,21世纪初传入我国并逐渐进入遗产保护体系。目前西方博物馆/艺术品保护领域已经建立了一套关于预防性保护的知识体系和规范性参考框架,而在不可移动文物领域预防性保护则是比较新的概念,其概念和框架还在不断演变和完善。虽然近几年来,国内政策层面开始逐渐重视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问题,但总体而言目前还处于概念推广阶段。结合国际研究最新成果以及国内遗产保护研究、实践和管理现状,提出国内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研究与实践的相关建议,基础研究应着重于概念范畴、结构和材料损毁机理、风险评估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应用研究应从灾害预防、监测、专业检修、保养维护和开发专业工具软件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2.
预防性保护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在国内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大多数实践集中在对"明星"文物的保护,即对高保护级别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世界文化遗产的综合性评估、监测和检测等。相比之下,对数量极其庞大的省市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实践却少之又少,特别是以区域不可移动文物整体为对象的"预防性维护"目前依然是空白。北京大兴、昌平及房山等地区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实践显示,从基层的直接需求出发,以"文物健康体检"为形式,运用数字技术、开发云数据库作为记录、分析工具,建立工作指标,可探索建立一套快速有效、推广性强的区域不可移动文物风险筛查的预防性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3.
重庆抗战遗址,密集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具有数量大、规格高、多依山势布局、空间分布相对集中、种类丰富的特点。包括重要史迹、重要机构旧址、外事机构、军事建筑及设施、名人故(旧)居、工业遗产建筑及附属物、纪念设施等12类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利用好重庆抗战遗址为构建重庆市民集体记忆、促进社会文明、促进统一战线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重庆抗战遗址的保护工作已开展了半个多世纪,保护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是黄山抗战遗址博物馆。  相似文献   

4.
预防性保护这个概念源自欧洲遗产保护领域,现今在博物馆馆藏文物领域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规范性参考框架,而在建筑遗产领域则是相对比较新的概念,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作为专题研究被学术界讨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是在对建筑保护和建筑修复的长期争论中逐渐发展形成的一个概念,并历经多年实践逐渐自成体系而成为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一支。目前就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定义本身虽尚未形成定论,但就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三个层次、重要组成部分和相关行动等方面已基本形成国际共识。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历史发展脉络可分成:奠定现代理论基础(19世纪中叶-1960年代),现代实践摸索之始——文物古迹监护和计划性保护(1970年代),保护的重新定义和新技术方法的纳入(1980-1990年代),21世纪逐渐自成体系等四个阶段。在博伊托、布兰迪和费尔登等学者的保护理论的引领下,自1970年代意大利、比利时、英国等欧洲国家在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方面进行了相关实践,UNESCO、ICCROM、ICOMOS等国际组织针对环境风险灾害和建筑遗产本体损毁这两条主线开展国际联合实践和研究探讨行动,提炼各国的成功经验和理论,通过国际行动和发布国际文件推广至全球。这些均促进了当今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体系的构成,其概念和框架还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预防性保护监测是推进文物建筑遗产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的重要抓手,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宁波市保国寺将预防性保护理念应用于工作实践,在国内较早启动了宁波保国寺北宋大殿科技保护监测体系的研发,经历了架构、更新、提升三个阶段,其实践经验与存在问题值得遗产保护管理单位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55年来,我国文物保护科技事业从无到有,日益壮大。已经初步建立了一批文物保护科研机构,形成了一支专门从事文物保护科技工作的队伍,逐步建起有效的文物科技保护运行机制。努力探索遗产保护的基本规律、理论和方法,宏观战略研究不断取得重大成果。不可移动和可移动遗产的基础研究和调查评估取得重要进展。考古学区系类型学指导下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加深了对我国早期聚落、城市、大型工程等遗产的认识。多学科合作的进行,航空遥感,水下考古技术的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9058处。普查综合数据再一次印证了陕西丰富的历史遗存,同时3213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255处其他类文物遗产,从另一方面展示了陕西20世纪的文明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威胁及因灾损失呈快速增加趋势。开展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研究,对减轻灾害风险、加强文化遗产应急管理能力和预防性保护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梳理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中相关问题,从不可移动文物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自然灾害风险要素信息获取与定量表达、自然灾害风险图构建方法、不同气候条件区域和不同类型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监测策略和风险管理框架等五个方面开展对策研究,并对相关示例进行分析、探讨。以期能够减轻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提升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预防性保护可视为能从整体上改善遗产保存现状。"文物古迹与遗址的预防性保护、监测和维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PRECOM3OSUNESCOChair)致力于推进研究和合作,以明确建成遗产领域内预防性保护的本质。对公共卫生领域内"预防"(prevention)概念与实践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预防"的系统性,以及如何将其转换使用至遗产保护界。在历史性建筑的保护中,预防性保护措施首先须确保建筑物的合理使用,还要确保良好的空气质量和维护状态等,同时还应当包括将遗产良好地整合于社会功能之中,以避免对遗产的故意破坏或忽视。实施预防性保护需要具备科学知识来理解损毁的原因,并了解社会经济背景;应有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能提供所需的预防性服务等三个条件。从长远来看,预防性保护有助于更好地保存遗产价值,并更好地促进"健康遗产(healthy heritage)"对社区福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物史迹网是将不可移动文物按照历史时代的纵向(纵线)和横向(横线)构建成史迹网络,使不可移动文物从一处处保护,到各种类不可移动文物系统保护、网络保护,使受保护文物价值和作用成为系统、全面、整体的价值和作用,从而也极大地提升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价值和成效,是一种先进理念。文物史迹网是研究不可移动文物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1.
概念梳理是研究的基础。目前国际社会影响最大的法律文件——《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所定义的"文化遗产"概念所指对象范围大体对应于我国《文物保护法》的"不可移动文物",即建筑(群)、遗址等,这与概念产生的背景因素相关——正是社会思想的发展促进了公众对"公共遗产"的关注,注重对建筑类遗产的保护。而我国现在所广泛运用的"文化遗产"概念,则在《公约》等文献理念的基础上,体现出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等三维数字化测绘方法日渐成熟,成为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手段。文章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入手,阐述三维数字化技术在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价值。同时,结合工作中在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领域的探索实践和相关成果,引申出目前面临的问题及一些思考,探讨未来三维数字化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领域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发展道路上,都无法避免城市化建设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之间的冲突。一些文物保护先进国家在文物保护实践过程积累了许多成功做法。欧共体各国注重综合治理的保护理念,在立法、行政、公民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强调整体化发展。波兰将保护国家遗产与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公民自由和人身安全列入宪法同一条款,明确国家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高度重视。美国和波兰设立合理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构及其权限设置。通过专项立法预防城市发展对不可移动文物造成损害,并将法定保护范围不限于不可移动文物本身,合理解决城市发展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冲突。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原住民文化遗产法》,通过"法定照顾义务"原则,"毯子"式追责原则,延伸化追究刑事责任等法律规定,严格追究破坏不可移动文物行为的法律责任。这些可为我国的文物保护立法和实践提供积极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文物保护理念已从以抢救性保护修复、被动维修向以预防性保护、主动调控周边环境转变。同时,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方法,实现对文物风险的监测和评估,也成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课题和未来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宁波市江北区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庞大、分布较广、类型多样,经过调查,通过实施动态监测与实时评估项目,可以减缓或降低各类风险对不可移动文物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英美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随着国家标准化工作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对促进本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英国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基本术语,以及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调查和记录工作等基础标准的制定,同时特别重视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方面技术标准的制定。美国实行开放式标准制定政策,标准制修订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同时美国也结合自己国情实际,引进一些相关的国际标准。目前我国的文物保护标准化方面仍然存在着标准质量有待提高、标准宣贯不到位、标准作用需要更好发挥等问题。这要求我们增加标准有效供给,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鼓励制定团体标准和单位标准,并适当借鉴国际标准和其他国家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覆罩在文物之外、以改善其保存环境的文物保护建筑,是对文物本体干预小、具有可逆性和可识别性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国内外已有学者做过一些研究和实践,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文物保护建筑根据其保护对象的不同,有遗址类和非遗址类保护建筑之分,后者还有独体类和连山类保护建筑之别。不同的保护对象,保护建筑的设计要求也有一些差异。根据文物保护建筑的共性,针对不同文物类型保护建筑的个性,总结先前保护建筑设计、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提出这类建筑设计应该注意的事项,以便今后通过学术讨论,形成文物保护建筑的设计指南。  相似文献   

17.
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核心价值作用,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文物建筑是文物保护单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物博物馆机构利用最多的不可移动文物,因而与文博工作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主要是指文物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不同历史时期颁布的3部有关文物保护基本法律中,先后采用了"古物""历史古迹""历史遗产""历史资源"等表述,涵盖了"不可移动文物"这一基本概念;与之相对应,对所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也不断精细化。这些概念和分类的变化,反映了美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理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政府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重视程度的持续提升,以及保护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9.
马文婷 《丝绸之路》2012,(18):99-100
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社会资源,文物正面临着由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带来的严重破坏,随着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预防性保护在文物收藏及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不但要将预防性保护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而且要加强工作人员的预防性保护意识与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工业遗产中的大型机器设备,是重要的工业文物,是工业文明史的见证。工业化、城市化迅猛发展.使许多机器设备悄悄消失,抢救工业文物迫在眉睫。地方政府要加大工业遗产的保护力度,重视遗产保护的机构、法规和制度建设,加大经费投入。要加强大型机器设备的保护,落实保护措施,建立保养维护制度.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