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区地下水渗流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渗水病害在重庆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本体修复加固工程中产生的影响,通过现场调查、钻探和钻孔压水实验,分析研究岩体透水性和地下水渗流机制。结果表明,千手观音造像区后部崖体完整性较好,没有渗水构造裂隙存在,不受地下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桂林七星岩景区摩崖题刻文物所赋存的山体里断裂带及岩溶洞穴等渗水通道的发育情况,采用考虑道间时差相位的多道瞬态瑞雷波探测方法,结合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揭示了山体里对摩崖题刻产生溶蚀病害的断裂带及岩溶裂隙等渗流通道的空间位置和规模,为石刻文物注浆保护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瑞雷波方法在相关工程的应用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天水地区是我国地震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带。历史上多次的地震使麦积山山体表面和内部形成许多纵横交错的表层裂缝和深度裂缝,一些石窟洞窟发生垮塌。麦积山石窟维修加固工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历时13年,采用"喷锚粘托"等综合技术手段基本解决了山体稳定性的问题。因山体长期存在渗水情况.成胁洞窟内泥质文物的长久保存,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又开展了麦积山石窟渗水治理工程,但石窟渗水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治。文章对麦积山石窟维修加固和渗水治理两大文物保护工程所采取的工程方案硬技术手法进行了深入阐述和剖析。  相似文献   

4.
渗水病害在龙门石窟擂鼓台中发育明显,为明晰擂鼓台区渗水机理,现场对石窟内外共149条裂隙开展了调查。基于此数据样本,运用Monte-Carlo随机模拟生成了擂鼓台斜坡区结构面三维网络图。模拟结果显示,擂鼓台三窟中主要连通途径是由倾向NNW的层面和倾向SW和SE的两组近直立结构面构成,在石窟中部和南部结构面连通率分别高达87.1%和83.6%。综合该模拟结果及窟内外裂隙发育特征,可将擂鼓台北、中、南三洞渗水机理归结为:北洞SW、NWW倾向裂隙J12、J4加速2号平台滞水进入石窟顶部,洞内大量发育的倾向SW、SE裂隙向上与J12、J4连通,方便地表水渗入至洞内;中洞渗水受裂隙J12及J35控制,洞内大量发育的SW、SE倾向裂隙与J12、J35相通构成窟内主要渗水通道,其中J12与JM1直接相连是中洞渗水关键;南洞因山体缺失不存在沿层面渗水,地表水主要沿砌体与山体间隙及SE、SW倾向的J11、J31、J30等构造裂隙渗入,后在洞内连通程度较高的SW倾向裂隙引导下流至窟内表。本研究所取得的经验可为同行在以后类似工程中所应用。  相似文献   

5.
水害一直是石窟寺保护中的一个技术难题。从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区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及地质结构入手,分析摩崖造像区域受到的主要水害侵蚀。地表水对摩崖造像影响主要为洪峰期洪水淹没造像,冲蚀造像区所在的斜坡坡脚,岩体底部掏蚀悬空缺失支撑,或将岩底泡软,降低岩体承重力,导致岩体形变甚至对摩崖造像造成不可逆性毁坏。大气降水冲蚀造像区岩壁,易形成冲沟,破坏岩壁整体性。渗透水浸湿造像损坏文物,流至岩底,软化岩底,使得岩体失稳。地下水使摩崖造像湿度变大,软化岩体,加速风化,裂隙渗水,造像侵湿、风化脱落,文物受损。长期的水害侵蚀,使摩崖造像遭受水产生的物理危害、化学危害和生物危害等。按照“以排为主、以堵为辅、预防结合、技术助力、持续监测、科学管理、因地制宜、综合防治”的水害防治原则,依据防治不破坏的防治理念归纳出适合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水害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前视全景钻孔电视在龙门石窟防渗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龙门石窟雕刻艺术品长期保存的主要病害是渗水,卸荷裂隙往往切割洞窟、隙宽较大而成为洞窟渗水的主要通道。为查明洞窟卸荷裂隙的分布位置,最可靠的方法是在现场进行水平钻探。但受钻探施工的干扰,钻孔岩芯可能在钻探取芯的过程中造成折断或破裂,钻孔取芯率也会相对较低,因而仅靠观测岩芯难以确定卸荷裂隙的准确部位。为此,采用有潜在价值的钻孔电视方法,以识别不同的岩层,确定裂隙的分布情况及裂隙中的充填物。研究结果表明钻孔电视在龙门石窟防渗工程中取得成功的应用,说明这是一种值得在岩土文物保护工程中推广应用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7.
二莲花洞是唐代开凿的重要洞窟,雕刻精美。在自然营力的长期作用下,洞窟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地质病害,如渗漏水、凝浆和生物苔藓等,洞窟主佛、弟子、菩萨等石刻造像遭受病害侵蚀。通过封堵地表微裂缝、钻孔灌浆构造裂隙和修补窟檐等技术方法的综合治理,洞窟渗漏水病害基本得到根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云冈石窟顶部土壤覆盖层的含水率变化情况,建设了土壤环境监测网收集云冈石窟土壤含水率实时监测数据,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平坦地形条件下云冈石窟顶部第四纪土壤覆盖层含水率时空变化特征明显:年变化具有周期性,垂向上随深度逐层降低(冬季除外)。春、夏季土壤含水率抬升、储水,秋、冬季下降、失水;在春、夏日土壤含水率呈白天上升、夜晚下降趋势,秋、冬日则呈白天下降、夜晚也下降趋势。土壤含水率时刻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受温度、大气降水、微地形等众多因素影响,山体边坡浅层土壤可能为侧向饱和流的入渗通道。降雨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深度与实际入渗深度不一致。云冈窟内顶板及岩壁上部、中部含水率主要受降雨渗透窟顶土壤层、沿岩体裂隙通道进入洞窟的渗漏水控制,而岩壁底部含水率更多受窟前不饱带和与地下毛细水的影响。多年的防水实践也证明云冈洞窟渗漏水主要来自于石窟顶部及附近区域。防渗排水始终是云冈洞窟渗漏水治理的主导思路,建议应根据窟顶土壤厚度、地形地貌和遗址分布等分区治理,充分发挥土壤的防渗作用,减少对土壤覆盖层的过度干预。防渗层材料在具有防渗作用的前提下,应具备一定的透气性,满足“洞窟—覆盖层—大气环境”之间的水汽循环。  相似文献   

9.
在麦积山石窟诸多的洞窟中,保存着一些石雕造像,如127、133、135、117、47、43、55等。位于高层的三个大型洞窟如127、133、135窟是放置的重点洞窟,这些洞窟放置的石刻造像占麦积山石窟石雕的绝大多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但是有一个问题始终没有学者来进行讨论,就是有关这些造像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运到这个洞窟中的。本文通过分析论述,排除了这些石刻造像是通过栈道搬运到高层洞窟中的可能,推测是采用类似滑轮的方法将这些石刻造像从山下搬运到高层洞窟中,而150和151窟作为两个窟龛其本来功用就是安置垂直运输石刻造像时的支架所用的大型桩孔。  相似文献   

10.
南方多雨区域石窟寺的防渗加固是石窟造像保护的重要措施。近年来随着国力的增强,一大批文物保护工程已经实施。但是,对于石窟寺加固保护后效果的跟踪研究却较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杭州飞来峰造像原佛龛裂隙渗水较为严重,已对文物造成破坏和威胁。自2005年以来,飞来峰造像区域已完成了两期保护工程,实施了危岩加固、裂隙灌浆、地表防渗等工程措施。跟踪评价工程的防渗效果,对于后续保护工程和类似石窟造像的保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研究结合工程资料,实地观察测量渗水情况和分析渗出物成分,试探性对飞来峰造像二期保护工程的防渗效果进行定量化评估。该工作可以为南方多雨区域石窟寺防渗工程的效果评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宁夏须弥山北周洞窟建筑及造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须弥山北周洞窟是我国石窟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其洞窟建筑形式大致可分为中心柱窟、方形禅窟及僧房窟三种类型,造像风格与北魏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雕刻手法纯熟,形式变化多样,表现手法趋于写实。须弥山北周洞窟的形成与地方官吏的大力支持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也受到来自麦积山、巩县石窟的影响,并融合了北齐石窟的特点,直接反映了北周时期都城长安新型造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川渝地区是我国石窟寺中遗存数量最多、分布范围广、内容最丰富的区域,由于水、风、日照等自然因素侵蚀和人为活动的扰动、破坏,石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在川渝地区高温高湿环境下,裂隙水病害是造成石窟造像破坏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对重庆大足宝顶山大佛湾卧佛裂隙水补给、径流与排泄规律的研究,以及川渝地域性石窟水害的初步调查和分析,发现了川渝石窟主要的渗流通道和渗流规律,对该地区裂隙渗水病害的特点、类型、危害性等评估分析结果,可为川渝石窟裂隙水病害勘察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为了治理龙门石窟潜溪寺的渗水,保护石窟造像,必须要先摸清岩体构造及渗水通道。本工作采用现场裂隙调查与物理探测相结合的方式对窟区岩体结构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对潜溪寺窟区复杂的岩体结构构造调查分析与现场物理探测实验的基础上,基本摸清了潜溪寺石窟区岩体构造特征和渗水通道。此方面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准确认识分析潜溪寺石窟水害的形成机理,对潜溪寺石窟水害的治理及其它类似石窟的渗水病害研究也具有示范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西藏穷结藏王墓群(西区)北约0.4公里处,有一座青娃达孜山(又称第二堡寨),其东南端崖面稍偏西,距地面3米余处有一小型洞窟,窟中石壁面浮雕大量佛教造像,窟外东西西侧崖面亦浮塑造像。1985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第二小组对这批摩崖造像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介绍如下。青娃达孜山小型洞窟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窟门东南向,洞口高3.35、宽0.5~2、进深2.5米,窟内石壁浮雕造像41尊,除4座  相似文献   

15.
石拱寺石窟位于甘肃省华亭县上关乡半川村北侧山梁崖面上。是陇东地区北朝时期重要的佛教石窟寺遗存。石窟距地表5~10米,东西长120米,从西向东排列,共有15个窟龛。其中2、6窟造像被砸毁,1、12、13、14窟大面积塌毁,4、5、7龛风化严重。其余大部分洞窟内曾经住过人,洞窟壁面及其造像表面结有很厚的一层古铜色烟垢。  相似文献   

16.
麦积山石窟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其内涵丰富。本文根据麦积山现存洞窟的形制、造像特点等对麦积山石窟进行了分期,并着重介绍了石窟的造像题材及反映的佛教思想和信仰,以便于人们进一步了解麦积山石窟的内涵、价值,理解其所蕴含的宗教意义以及长达十多个世纪内的人们的宗教行为和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龙门石窟群开凿在寒武奥陶纪石灰岩层上,石窟区喀斯特溶洞极为发育,使岩层中出现了方向不同的构造裂隙、岸边裂隙、岩层层面裂隙,将洞窟及雕像切割成大小不同的碎块,极大的危害着洞窟及佛像的稳定性,再加千百年来的自然侵袭,更加速了石窟的  相似文献   

18.
九曜山造像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南山山区,为新发现的一处佛教摩崖窟龛,存石灰岩洞窟 1 所,像龛 3 个,造像凡 11 尊。1、2 号造像龛年代为五代吴越国,3 号龛年代为此后的北宋。洞北山崖存香严寺和永庆寺山地之间分界摩崖,洞内的石刻佛经残文是东南地区目前已知唯一的洞窟刻经。该遗存为研究东南地区佛教物质文化提供了新资料,对完善五代吴越国佛教造像的谱系亦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阜新海棠山摩崖造像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棠山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乡境内,北距县城20公里。东西4.8公里,南北3公里,是医巫闾山的支脉,主峰高714.5米,面积14.4平方公里。最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第三隆起带,由太古界建平群片岩、片麻岩和混合岩构成的山体,由于风水侵蚀,形成了深沟夹谷,怪石林立的自然景观。 摩崖遣像布满喇嘛洞山和萨本山的南北两坡,依山自然大小雕刻而成。最大的佛像5米,最小的只有30厘米。现存造像共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南京栖霞山千佛岩石窟科学考察成果的第一部分。作者对千佛岩石窟进行了精确的地形测量,结合洞窟形制与窟檐的测绘、佛像的调查对洞窟进行了分区与编号,并对石窟造像的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