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预防性保护可视为能从整体上改善遗产保存现状。"文物古迹与遗址的预防性保护、监测和维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PRECOM3OSUNESCOChair)致力于推进研究和合作,以明确建成遗产领域内预防性保护的本质。对公共卫生领域内"预防"(prevention)概念与实践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预防"的系统性,以及如何将其转换使用至遗产保护界。在历史性建筑的保护中,预防性保护措施首先须确保建筑物的合理使用,还要确保良好的空气质量和维护状态等,同时还应当包括将遗产良好地整合于社会功能之中,以避免对遗产的故意破坏或忽视。实施预防性保护需要具备科学知识来理解损毁的原因,并了解社会经济背景;应有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能提供所需的预防性服务等三个条件。从长远来看,预防性保护有助于更好地保存遗产价值,并更好地促进"健康遗产(healthy heritage)"对社区福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故宫作为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历史信息丰富,文化内涵深刻,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普遍价值。经过几代故宫人近百年的接续努力,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已从抢救性保护为主进入到以预防性保护为主、辅之必要的抢救性保护的新阶段,保护理念与保护实践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一些问题还有待解决,如对遗产的价值认知需要不断深化、预防性保护措施存在一定短板、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渐凸显、保护利用管理体制机制须进一步完善等。在新发展阶段,故宫博物院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并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四个故宫”建设为支撑,真实完整地保护并负责任地传承和弘扬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遗产永久保存和永续传承,推动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每个构成国都有各自的法律和机构。这四个构成国为保护其文化遗产制定了国家级的保护导则。尽管这些总体文件没有明确规定预防性保护准则,但对预防性保护措施中必不可少的规划和管理行动进行了广泛讨论。考古遗址的预防性保护包括一系列广泛的措施,旨在减缓遗址恶化。其所有行动和战略均由遗产保护框架来定义,该框架管理着受保护类遗址的实践,对英国的法律条文进行探讨有助于考古遗址的预防性保护行动的开展。价值评估、风险管理、测绘记录、了解保存环境和监测变化、使用遮盖物和保护棚、应急预案和现场管理等,是考古遗址预防性保护的主要措施。英国当代的遗产保护实践表明,人们清楚认识到遗产对其所服务社区的益处,因此将考古遗址的预防性保护置于公共利益范围之内至关重要。将预防性保护措施纳入协作式的多学科方法为延长考古遗址的使用寿命及其价值(提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预防性保护作为一种先进保护理论,旨在通过最小干预的方式,最大限度保证建筑遗产价值真实完整地保留下来,近年逐渐成为国内外建筑遗产保护研究的热点。为进一步梳理预防性保护理论演变和发展现状,深入探究了中国古代预防性保护理论的起源发展,以及西方预防性科学理论的演变,梳理了预防性保护的定义、内涵,并基于预防性保护的框架,指出目前国内理论和实践存在的问题,包括传承不足,框架体系不完整,相关技术和机理研究不完善,政策和法律基础薄弱等。从文化、制度、技术、流程等层面,提出了"1个传承+1个认知+3个技术+4个数据库+5个保障"建议举措,借此构建系统完善的研究体系,为预防性保护研究提供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的新概念,从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出现及演变谈起,分析了预防性保护的几个发展阶段,并结合西方建筑遗产保护史分析了预防性保护概念出现及其后来被建筑遗产保护领域所重视的缘由。在此基础上,文章给出了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的定义,分析其特点并谈了其对当今中国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张慧 《东方收藏》2023,(12):73-75
大运河深刻影响了其沿线历史上早期城市的形成和城市格局的营建,结合人类水工智慧,形成发展起水上集镇陶堰,是运河传统城镇的典型,因此其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策略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根据陶堰段运河遗产资源特色和资源整合可行性分析,提出以保护为基础,挖掘价值、阐释内涵为手段,贴近人民群众的现代生活需求为途径的策略建议,旨在实现运河资源融合提升,促进运河文化活态传承,从文化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方面不断激发遗产价值新的活力,使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相似文献   

7.
2012年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进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作为荼文化起源的国家,茶文化景观遗产申报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态智慧的弘扬、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实践,对具有"活态遗产"特征的有机演进的可持续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利用进行研究,根据"以人为中心"的活态遗产保护策略制定遗产构成要素古茶林、传统村落保护措施,期待此个案研究可以对活态遗产、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预防性保护这个概念源自欧洲遗产保护领域,现今在博物馆馆藏文物领域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规范性参考框架,而在建筑遗产领域则是相对比较新的概念,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作为专题研究被学术界讨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是在对建筑保护和建筑修复的长期争论中逐渐发展形成的一个概念,并历经多年实践逐渐自成体系而成为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一支。目前就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定义本身虽尚未形成定论,但就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三个层次、重要组成部分和相关行动等方面已基本形成国际共识。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历史发展脉络可分成:奠定现代理论基础(19世纪中叶-1960年代),现代实践摸索之始——文物古迹监护和计划性保护(1970年代),保护的重新定义和新技术方法的纳入(1980-1990年代),21世纪逐渐自成体系等四个阶段。在博伊托、布兰迪和费尔登等学者的保护理论的引领下,自1970年代意大利、比利时、英国等欧洲国家在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方面进行了相关实践,UNESCO、ICCROM、ICOMOS等国际组织针对环境风险灾害和建筑遗产本体损毁这两条主线开展国际联合实践和研究探讨行动,提炼各国的成功经验和理论,通过国际行动和发布国际文件推广至全球。这些均促进了当今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体系的构成,其概念和框架还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其突出的普遍价值超越了国家界限,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当今,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从以抢救为主的被动式保护转向以预防为主的主动式保护。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是预防性保护工作的核心内容。科学的监测体系是缓解遗产面临风险,实现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就炳灵寺石窟的监测预警体系的发展、面临的问题等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0.
预防性保护监测是推进文物建筑遗产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的重要抓手,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宁波市保国寺将预防性保护理念应用于工作实践,在国内较早启动了宁波保国寺北宋大殿科技保护监测体系的研发,经历了架构、更新、提升三个阶段,其实践经验与存在问题值得遗产保护管理单位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2018年,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状况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绝大部分遗产地的总体格局、遗产要素单体及遗产使用功能未变化或发生正面变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保持良好;履行完成的承诺事项占比大幅度提高;受机构改革影响,虽部分保护机构发生变化,但从业人员总量有所增加;保护管理经费保持增长态势,五成以上遗产地的经费来源以地方财政为主;本体保护和展示阐释仍为现场工程的主要类型,为遗产价值的维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保障。2015至2018年四年监测数据显示,暴雨及其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遗产本体及其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游客压力,人为破坏活动如盗掘、火灾,建设压力仍是影响遗产保存的主要人为因素,需加强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监测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以提高保护和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中国科学文化的兴起、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和建筑遗产研究保护力量的壮大,以科学知识解读建筑遗产病害机理、以科学理念制定建筑遗产保护方案、以科学技术应用于建筑遗产保护实践,逐渐成为民国时期文物保护领域的亮点和特色,开启了中国建筑遗产科学保护之先河。对典型事例或样板工程进行回顾,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早期历史及其蕴含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3.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在意大利有着曲折发展历程。切萨雷·布兰迪(CesareBrandi)于二战后提出的"预防性修复(restauro preventivo)"为更新遗产保护流程和实践提供了最早和最重要的参考,但是布兰迪的修复理论主要针对的是艺术品保护,将其应用于建筑保护则有着明显的局限性,较之馆藏艺术品领域,建筑遗产领域的预防性保护往往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问题。乔凡尼·乌尔巴尼(Giovanni Urbani)于1975年提出的"翁布里亚区文化资产计划性保护"(Pilot Plan for Programmed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Assets in Umbria)试点项目,可视为意大利预防性保护的里程碑。1990年开始的"文化遗产的风险地图"(RiskMapofCulturalHeritage)项目为意大利建筑遗产的区域性灾害和风险管理提供了技术性支持,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前沿性研究提供了参考。最后结合《威尼斯宪章》后意大利本土在建筑保护教学界的变革和对建筑保护的重新定义以及2004年意大利颁布的《关于文化遗产和景观的国家法典》(NationalCodeofCulturalHeritageandLandscape)中对保护、预防、维护和修复的定义,提出了基于追求材料真实性之目标和提倡共同演变式保护的计划性保护的实现途径和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4.
工业遗产是近代工业文化的遗存。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包括使用价值和见证价值(艺术、历史、技术),其核心价值在于它所承载的技术的价值,因此保护工业遗产的核心就是保护工业技术的价值。而工业遗产的保护程序,包括价值评价、保护评价、保护模式和方法,只有都围绕"工业技术价值"这个核心而展开,才能由内涵到外延真正完成对工业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出现及内容演变谈起,分析了石窟类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及特点。在此基础上,文章给出了石窟类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的实践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价值评估是我们认定文化遗产构成、开展保护工作的依据,全面、整体阐释遗产价值对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遗产具备突出的普遍价值,这种普遍价值的概念强调了国际与国家层级的价值,较少顾及当地与社区层级的价值,可能造成价值阐释的不完整,从而带来遗产保护与管理的问题。以清西陵世界文化遗产为例,陵寝机构在时代转变之中留存为守陵村庄,家族历史赋予守陵人后代独特的身份认同,村庄历史与当地民俗可以作为清西陵建造、管理历史与礼制文化内涵的生动解说。同时,遗产地居民在地方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当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遗产管理之中,重建他们与遗产的联系,从而赋予遗产地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预防性保护作为一个外来词,21世纪初传入我国并逐渐进入遗产保护体系。目前西方博物馆/艺术品保护领域已经建立了一套关于预防性保护的知识体系和规范性参考框架,而在不可移动文物领域预防性保护则是比较新的概念,其概念和框架还在不断演变和完善。虽然近几年来,国内政策层面开始逐渐重视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问题,但总体而言目前还处于概念推广阶段。结合国际研究最新成果以及国内遗产保护研究、实践和管理现状,提出国内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研究与实践的相关建议,基础研究应着重于概念范畴、结构和材料损毁机理、风险评估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应用研究应从灾害预防、监测、专业检修、保养维护和开发专业工具软件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8.
<正>鼓浪屿的遗产价值,来源于历史的社区,所以对鼓浪屿历史的解读和遗产价值体系的建立是以历史社区的发展变化,和背后不同文化群体的作用和贡献为出发点的。同时,鼓浪屿和它的价值将由当代的社区继承、传递给未来。因而在遗产保护工作中,需要以社区作为关注的重点和策略制定的出发点,形成多层级、涵盖物质遗存与文化传统、关注反映社会空间脉络关联关系的保护对象体系。在这一  相似文献   

19.
预防性保护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在国内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大多数实践集中在对"明星"文物的保护,即对高保护级别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世界文化遗产的综合性评估、监测和检测等。相比之下,对数量极其庞大的省市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实践却少之又少,特别是以区域不可移动文物整体为对象的"预防性维护"目前依然是空白。北京大兴、昌平及房山等地区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实践显示,从基层的直接需求出发,以"文物健康体检"为形式,运用数字技术、开发云数据库作为记录、分析工具,建立工作指标,可探索建立一套快速有效、推广性强的区域不可移动文物风险筛查的预防性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的中心是遗产保护的价值。全文共分一、何谓价值:求索意义;二、为保护的目的定义遗产;三、遗产的本质及空间地理特征;四、保护:针对损害及原因;五、遗产保护是发展的核心,必须狠抓落实等部分,并以本国政策、法规和相关国际公约为依据,全面阐述遗产价值和保护价值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