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遗产的保护作为一个重要的全球实践,深刻地影响到世界各国对自身遗产的认知和保护。《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经历了45年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与交织在一起,对世界遗产的保护观念也在不断调整,今天已经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世界遗产的发展方向、对世界遗产保护状况的讨论,以及对新世界遗产申报项目的评审,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从专业的评估向社会认知方面转变,强调以人为核心的世界遗产保护,强调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特别是社区参与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以及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杭州拥有三项不同类型的世界文化遗产,复杂的城市环境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让杭州必须整体考虑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OUV)的发挥和利用。文化生态理论将杭州的文化发展视为一个有机的生态场域,需要全面考虑三项世界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以及遗产地社区间的关联,主张构建一个从整体上关照三项世界遗产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环境,使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对伦敦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总结分析,杭州可以从整体统筹文化和遗产资源、在地方遗产保护法规基础上制定发展规划、赋予不同类型世界文化遗产不同的价值定位、设计好城市景观线路等四个方面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正今年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通过四十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各缔约国启动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为此,本期的聚焦推出了"世界遗产:人和遗产的关系变革"。近十年来,在公约的框架下,关注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今年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与本地社区的作用"。《保护世界遗产谋求可持续发展》一文,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主管部门官员角度,阐述了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演变,中国世  相似文献   

4.
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过程中,针对大运河这一大型的、部分活态的新型文化遗产,产生了一系列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实践的创新,归根溯源都来自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主要包括与可持续的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相对应的规划体系、与文化遗产自身可持续发展相对应的遗产本体保护与利用策略、与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遗产管理和环境策略等。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体系的构建过程集合了我国多年来积累的世界遗产申报与保护管理的实践经验,为促进实现大运河遗产所在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专业支持。  相似文献   

5.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自1972年颁布以来一直在不断融入新的理念和打造更加包容的世界遗产管理及评估体系。但《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评定世界遗产的十条标准却造成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二元分离。2013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实施"联合实践"计划,并在2016年开展"文化-自然之旅"项目,其意义在于,在合作中打破现有的标准和既定规则,从不同的地区、国家和社区中探寻文化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出新的创意和理念以充实《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采用访谈分析法总结了五位国际上的世界遗产行业主席和权威专家的主要观点,指出"文化-自然之旅"项目的研究重点是关注"人",而非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在当地的语境下表达对文化与自然认知观念;让全球不同背景的遗产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文化和自然价值,以及两者之间的价值是怎样通过"人"(居民、游客和遗产管理者)联系起来。我国的遗产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学者和从业人员应抓住"文化-自然之旅"项目的机遇,在国际框架中,融入我国的文化核心价值和在世界遗产实践中的良好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划,是《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提出的遗产保护管理的重要举措。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后,在保护管理规划方面做了持续的探索,结合中国文物保护体系要求,形成一套既顺应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要求,又符合中国文物保护法规体系的规划模式和工作方法。但是,随着世界遗产申报和管理的理念、策略和规程的转变,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划也需要顺应潮流,总结已取得的经验教训,完善规划体系和制度,更多地关注遗产价值的保护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问题,更主动地谋划世界文化遗产融入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期关于世界遗产视觉完整性的讨论,鲜明地反映出当代社会不同群体在遗产保护和发展关系问题上不同的态度和取舍。伴随着当代社会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及其对城市景观的重塑,对历史的全盘保护是不现实的,而是需要一种有选择性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判断。在现有国际原则基础上,我们应注意到文化遗产完整性的概念已超越了物质性要素,而包含有多种非物质的内涵。对文化遗产完整性的评估,需要根据遗产的价值标准、遗产类型和遗产主题,深入探讨完整性可能的构成要素,同时,需要将保护策略和更广泛语境下的遗产地发展策略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正>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对农业发展具有哪些重要意义?众所周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一系列世界遗产保护体系,但是这些遗产体系主要针对文化与自然遗产。然而,当今世界很多国家的人们——不仅在发达国家,也在不发达国家;不仅在城市,也在乡村——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实践,对农业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因为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一些社区、一  相似文献   

9.
价值评估是我们认定文化遗产构成、开展保护工作的依据,全面、整体阐释遗产价值对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遗产具备突出的普遍价值,这种普遍价值的概念强调了国际与国家层级的价值,较少顾及当地与社区层级的价值,可能造成价值阐释的不完整,从而带来遗产保护与管理的问题。以清西陵世界文化遗产为例,陵寝机构在时代转变之中留存为守陵村庄,家族历史赋予守陵人后代独特的身份认同,村庄历史与当地民俗可以作为清西陵建造、管理历史与礼制文化内涵的生动解说。同时,遗产地居民在地方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当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遗产管理之中,重建他们与遗产的联系,从而赋予遗产地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正>回顾中国世界遗产三十年,鼓浪屿在中国世遗项目中是具有独特性的,是采用新视野和新方法申报的独特的鼓浪屿遗产保护模式。鼓浪屿申遗基于世界遗产促进文化对话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其核心的任务是讲好中国现代的故事,讲好鼓浪屿人的故事,讲好鼓浪屿文化的故事,促进社区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加强社会凝聚力,促进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视角从公共租界到国际社区和共享遗产,纳入了更广阔的时间、空间和文化背景,关注到社区的发展变化和不同文化群体在其中的作用和贡献,重在强调对文化交流、对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主要由文物古迹组成,这些文物古迹兼有世界遗产和以《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保护对象为代表的本国遗产的双重价值。两个价值体系本质相同,均是关注保护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价值。但长期以来,由于世界遗产价值表述方式与我国不同,所关注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前者是从全球视角看待遗产要素,更加关注中国遗产对世界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贡献,而后者则采取国内视角,更加关注遗产对中国历史、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贡献。这给作为世界遗产构成要素的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管理实践带来困惑。对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和不同之处的分析,对世界文化遗产及其构成要素的保护和管理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对缓冲区的界定与管理主要涵盖历史功能、景观特征、风险防范与发展引导等角度。世界遗产海龙屯的保护管理实践表明,外围山体、水系、场地、空间、聚落等环境要素在军事防御、交通、山地景观、环境特征等方面与海龙屯具有重要关联;特定区域的城乡建设、旅游等发展需求可能对遗产的整体保护与管理工作造成潜在影响。这些要素的分布是缓冲区划定及管理的出发点。管理策略与保护管理需求的差异相关,缓冲区分类可更具针对性地开展综合管控及发展引导。缓冲区的设置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手段,也是深入认知遗产价值与要素的一种方式。清晰的缓冲区及其管理要素辨析可为遗产监测和长期保护管理提供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潮的演进,世界遗产开始超越遗产本体保护而关注遗产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总结遗产社区的发展模式或探讨其存在的矛盾与冲突问题,且将诸多因素视为单一独立的存在,割裂了彼此间的联系与互动。本文从“遗产+社区+景区”的多重身份语境下分析了鼓浪屿遗产社区遗产保护、社区建设和旅游经济的多重可持续发展问题。首先提出了社区衰落、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旅游繁荣、可持续发展外部压力过大,遗产保护受困、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不顺等问题。其次,梳理了鼓浪屿遗产地社区在“社区”层面改善教育、保障民生、激发社区内生动力,在“景区”层面有效限游、文旅融合、科学发展旅游业,在“遗产”层面立法保障、优化管理、理顺保护体制等多个层面上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4.
王方晗  王璐璐 《民俗研究》2023,(1):69-78+15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范围内的遗产保护理念经历了从以物为本的本体保护,到以人为中心的社区、居民及遗产生存环境的整体保护的嬗变。社区、居民既是遗产的拥有者,亦是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力量。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和重大主题的文化资源,形成中华文化重要标识,对外展示中国形象,对内惠及民众,是中国设立国家文化公园的意义所在。在此过程中,要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培育国家文化公园节点;通过创新驱动打造国家文化公园品牌;加快文旅融合步伐,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同时,要把握好整体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关系、遗产活化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遗产地发展与原住民生活的关系,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新机制,实现遗产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价值评估是制定保护规划、修缮方案乃至申遗文本等工作的最重要依据。在实际工作中,虽然价值评估均未缺席,但评估普遍不深入、不具体。基于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总量、与遗产价值相关的状态评估要素、遗产的稀有程度、时间属性、空间传播度等设定的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公式,体现了对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规律的几点认识——遗产价值衍生过程中的历史决定性、研究决定性和价值类型的可扩展性,且直观地表达了遗产各价值类型之间的结构性关系,表达了遗产价值必须通过对其历史价值的科学研究才能准确体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2003- 2004年,与美国盖蒂保护所、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敦煌研究院合编)。莫高窟是现今世界上规模最宏大、历史最久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良好的佛教石窟寺;也是我国唯一具备世界遗产全部价值评估标准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国外资讯     
《中国文化遗产》2013,(3):105-107
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召开审议31处申报遗产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于6月16日至27日在柬埔寨金边和暹粒举行.大会审议成员国提交的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31处遗产申请文件,总结各成员国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尤其是处于危险状况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以及将一些文化遗产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撤销.  相似文献   

18.
湖北现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3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以及1项中遗筹备项目。"十二五"以来,为促进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效与合理适度利用,发挥遗产的文化与社会价值,实现世界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湖北省在推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建设、开展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完善遗产监测体系、进行保护与管理机制建设、实施文物保护工程、采用科技手段与多学科交流、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研究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逐步建立起以法制建设、保护规划、管理机制、保养维修、学术研究为保障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相似文献   

19.
目前,“西北师大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世界遗产是世界级“名牌”,它有自己的价值标准、指标体系、运行机制、监测系统及申报程序。目前已有162个国家成为《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已有700多项遗产受到全国各地政府的重视,但在全国性的申报热潮中,理论研究工作相对滞后,导致申报工作盲目无序,鉴于此,西北师范大学成立了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心”将本着“立足西北、面向西部”的精神,系统地研究世界遗产的国际规则,研究世界遗产在申报、保护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促进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及改变世界遗产理论相对匮乏的状况;积极参与国内各省区尤其是西部的世界遗产调查、申报及保护工作。对西北尤其是甘肃的潜在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发掘和评估,对申报世界遗产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并根据起成熟程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申报规划,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西北师大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  相似文献   

20.
浅析中国世界遗产的类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芹 《四川文物》2006,(1):86-90
中国现在拥有32项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文化景观遗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五个类别。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占绝大多数。如石窟寺、皇陵等。我们可以将已有的世界遗产进行详细的分类分析,总结出一套如何更有效的申报世界遗产和保护世界遗产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