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物日常管理没人、没钱、没地位,已经成为文物业内痛心疾首的共识。基于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体制中文物日常管理的职能定位、机构队伍和经费现状,以文物资源资产管理理论框架分析现行文物日常管理体制结构性问题的制度成因如下:国有文物产权不清,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职能不明;文物管理体制高度行政化,过度分权和非实体化倾向缺乏有效制衡;财政制度又进一步强化和放大现行体制影响。三者相互作用,走上路径依赖与路径锁死。打破的关键是建立健全文物资源资产管理体制。通过以日常运行管理为轴心的业务流程再造,文物行业机构实体化重组与改革,建立覆盖国有文物资源资产寿命过程的财政保障制度,实现文物日常管理的"三实"——职能实、机构实、保障实。  相似文献   

2.
我国大遗址保护涉及资金动辄数十亿,融资方式成为决定大遗址保护行动效果的关键因素。相关财政制度研究十分缺乏却非常必要。财政制度研究应遵循资源特性—事权划分—支出责任—经费来源逻辑路线。通过全面分析美国考古资源保护财政制度在其文物保护体系中的地位和特点,说明针对考古资源这类珍稀而脆弱的历史遗产,联邦政府承担主要保护职责,既有"专职垂直管理"体制,也有"兼职部门管理"体制,均得到多渠道联邦公共财政制度的有力保障,体现国际公共管理领域倡导的可问责理念。与其相比,目前我国大遗址保护财政制度存在着事权与支出责任严重失衡现象,建议区分不同遗址保护模式有针对性地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央地事权划分是文物保护管理体制的重大命题,体现一个国家对文物资源和文物保护意义的认识高度。体制改革的敏感程度和路径依赖,体现文物保护工作对宏观环境嵌入的认识广度。核心文物保护工具的设计与运用,体现文物保护工作的常态机制和基本方法。理念变迁,体现文物保护工作中的理论思考及值得关注的新动向。中国和意大利两国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在这几个方面的分析比较,对文物保护利用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具有借鉴之益。  相似文献   

4.
朱伟 《南方文物》2015,(1):162-166,155
<正>现行的文物管理体制建构于不可移动文物与可移动文物二元框架之上。不可移动文物与可移动文物的划分主要基于文物本体构造方式、体量规模、保存条件等特征的差异,着眼于保护管理的易于操作性。这种划分促使文物保护单位与博物馆两种保管机构的发生与发展,并形成两种保护展示模式及观览体验,同时也导致了文物研究层面的学术分野。然而,随着文物搬迁技术的进步,以本体保护为目的的大型不可移动文物空间位移实  相似文献   

5.
于冰 《东南文化》2018,(2):13-19
国有文物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是现行文物利用管理中最重要的法律规定之一。该条款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对文物普遍不合理利用现象及其后果的反应性规定,在法律文义的含义上和逻辑上存在歧义,在保障实现安全性和公益性两大立法目标的有效性上效果不佳,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现实需求。碎片式法律条款无法解决文物利用中存在的风险与矛盾,应当以建设性立法思维将其纳入国有文物资产管理体系总体布局中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6.
殷墟保护与民生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映出我们的文物保护制度虽然制定了很好的文物保护措施,但是一遇到与经济建设的矛盾,与居民生产生活的矛唇,与开发利用的矛盾,执行起来却显得软弱无力。好的制度要落到实处,产生实效,应当尽可能依靠各个参与方的自觉履约而不是行政命令实现个体理性与集体目标的一致,才能大大降低制度运行成本和监督成本。完善的文物产权管理制度是重要基础。考古遗址属于国家所有,国有遗址的核心是土地。土地问题涉及国家土地与财政体制,应当在国家层面上统筹协调,而不是全部推给地方政府。对于殷墟这样的遗址,对于长期为遗址保护做出牺牲的村民们,国家应该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7.
文物市场管理包括文物商店、文物监管物品市场和文物拍卖三个方面的管理;文物外事工作管理主要内容是文物出境管理和考古涉外工作管理。甘肃省依据《文物护法》和有关规章、文件,通过实施层级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在探索中日益完善。  相似文献   

8.
曹珊 《攀登》2020,39(4)
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之一就是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社会发展的活力。从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到建立政府权责清单制度,从"放管服"改革到不同层级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等举措相继实施,都旨在创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因此,要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促进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发挥政府制定规则、解决争议职能,合理确定政府管制、监管与服务职能,充实行政执法职能,完善政府权责清单制度与行政组织法,为营商环境提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9.
"析情探路——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与改革发展"研讨会在对中外文物保护理论总结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就走出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在政策法规、体制机制、机构改革与发展、文物理论和学科建设、文物价值与功能、文物保护科技、文物的活化利用等诸多方面,展开全方位多视角的深入探讨。健全法规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是保障文物事业健康规范发展的根本,推动国家治理管理体系现代化,强化主体责任、优化基层机构,维护文物系统稳定有序管理;加强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理论方法研究和学科建设,以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驱动力,全面提升文物保护价值认知、保护力度和科技水平,带动引领文物事业长远发展;保护是基础,研究是核心,传承是目的。鼓励文物利用实践与探索,在保护利用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国情,在实践中探索研究完善国家的文物资源化战略,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物保护事业。  相似文献   

10.
徐颖 《黑龙江史志》2011,(15):18+25
<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政府部门所面临的一项战略任务。认真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档案信息服务,对于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档案馆由"国家模式"向"社会模式"的转变进程,建设公共档案馆、提高公共档案馆、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连绵不断,中国的文物工作要从大历史观和全球视野出发,探索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以及文物与时代、社会、公众之间的新型合理关系。要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实现文物和文化遗产在现实生产生活与未来发展中的再脉络化,建立中国特色的遗产价值认知与评估系统,构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文物与人的新型关系。考古、博物馆、文物保护要形成合力,切实做好文物价值评估、文物移交管理、文物登录、信息公开、预防性保护等行业基础工作。设计符合国情的保用之路,要用足用好政策红利,建立综合性全覆盖的文物保用管责任体系并使其真正落地。文物事业责任重大,应紧紧围绕中央对文物资源和文物工作的战略定位,构建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理论体系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西藏珍宝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一次全方位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项目。西藏历史悠久,文化独特,文物藏量丰富。此次普查旨在全面掌握全区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及其保存状态,科学评价西藏文物资源情况和价值,建立健全全国国有文物保护体系,加强保护力度和范围,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文物资源整合利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西藏自2013年在各地市成立相应的普查工作机构,相继开展了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目前已完成696多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近6万余件(套)文物的认定和信息采集工作,其中发现许多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珍贵文物。在此,我们将西藏文物工作者在西藏可移动文物普查国宝大调查中发现整理,并精选的其中部分具有标准器意义的代表性文物器物,在本刊特设博物——西藏珍宝专栏,分期呈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西藏珍宝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我国建国以来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一次全方位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项目。西藏历史悠久,文化独特,文物藏量丰富。此次普查旨在全面掌握全区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及其保存状态,科学评价西藏文物资源情况和价值,建立健全全国国有文物保护体系,加强保护力度和范围,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文物资源整合利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西藏自2013年在各地市成立相应的普查工作机构,相继开展了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目前已完成696多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近6万余件(套)文物的认定和信息采集工作,其中发现许多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珍贵文物。在此,我们将西藏文物工作者在西藏可移动文物普查国宝大调查中发现整理,并精选的其中部分具有标准器意义的代表性文物器物,在本刊特设博物——西藏珍宝专栏,分期呈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西藏珍宝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一次全方位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项目。西藏历史悠久,文化独特,文物藏量丰富。此次普查旨在全面掌握全区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及其保存状态,科学评价西藏文物资源情况和价值,建立健全全国国有文物保护体系,加强保护力度和范围,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文物资源整合利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西藏自2013年在各地市成立相应的普查工作机构,相继开展了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目前已完成696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近6万余件(套)文物的认定和信息采集工作,其中发现许多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珍贵文物。在此,我们将西藏文物工作者在西藏可移动文物普查国宝大调查中发现的成果予以整理,并精选其中部分具有标准器意义的代表性文物器物,在本刊特设博物——西藏珍宝专栏,分期呈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在未来中国文物警察队伍的谋划、建设中,应当综合考量各种条件,选择可行模式,设置必要职能,编列基本编制。纵向和横向模式各有其利害,应缜密研究,趋利避害;在强化对于文物犯罪的打击职能之外,文物市场治安监管和文物境外警务追索等职能务须设置起来:人员编制应当纳入政法序列,并依据文物分布、文物案件多少和机构所获授权大小等确定必要的规模。  相似文献   

16.
"文物"所表述的内涵很广,属于物质文化范畴;"考古学"研究的追求是历史与文化,属认识范畴。考古学的研究,是将物质文化转化成精神文化。考古学研究的仅是考古学文化表述的考古学遗存的这类文物,故考古学所涉及的文物,仅是文物的一部分。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考古学研究范畴随之日益扩大。考古学所涉及的文物,虽是文物的一部分,但这部分文物却是文物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文物,正是考古学研究了这部分文物,才使考古学成为了显学。要实现中国考古学的持续发展,则必须以文物保护为支撑。为此,就要将考古工作纳入文物保护体制中来,并必需从理论、认识、管理和实践诸方面趋利避害地做到将考古工作纳入文物保护体制之中。  相似文献   

17.
文物调查是文物保护、利用和管理的重要基础。通过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我国已经基本摸清了文物资源家底,为文物保护和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范围广、时间长、经费投入大、参与部门和人员多,是我国文物保护领域的重大行动。普查成果的深化和利用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因为文物的数量、级别、保存状况等都处于动态变化中,需要不断更新,而不断更新需要以经常性的调查为基础,因此,应将集中普查与经常性调查相结合,在动态更新中实现普查成果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8.
四、文物安全防范工程管理文物安防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它包括人防、物防、技防三个方面。我国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安防的任务非常艰巨。目前,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大多数省以下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的安防还主要以人防为主,技术防范措施几乎没有,而犯罪分子的作案...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提高,随着我国文物考古事业的日益发展,文物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作用越来越明显,加强对文物的宣传和进行文物工作的基础研究,是充分发挥文物作用的前提之一.对地面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研究,是文物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文物管理部门来说,要想做好文物的保护、管理、发掘、研究、利用等一系列工作,首先必须熟知文物工作的职能、范围及工作方法,其次还要搞清楚文物的概念、文物的类型及其分布方面的特点.只有这样,我们在进行文物的调查、保护、修缮、审定文物保护单位、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工作的宏观论证、决策时,才会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才会紧紧抓住本  相似文献   

20.
文物科技保护档案是对文物科技保护活动的客观记录。对于它的归档管理与利用日益成为文物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只有准确把握文物科技保护档案的内涵,明确其归档范围和内容,掌握科学有效的归档方法,全面提升文物科技保护档案利用效率,才能为文物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客观、准确可靠的档案资源和备查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