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郑育林 《文博》2010,(1):87-92
虽然以中国、日本、越南为代表的亚洲地区的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但是作为主导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主流的欧洲经验与理念,仍然具有普遍意义。本文以研究一系列文化遗产国际准则诞生的社会背景为内容,在追寻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发展历程的时候,努力探索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原因,如经济的、战争的因素等等。每一次大的社会巨变,都有可能对极其脆弱的文化遗产造成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但是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们对遭受损害的文化遗产的倍加爱护,有时甚至是抢救性的行动;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就是在一次次的应对社会巨变中发展、丰富的。这对于处在社会巨变中的中国来说,建立起既遵循国际准则精神又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遗产理念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辽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具有独特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加强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研究,承载着保护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团结以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任.特别是对传承保护机制创新研究,是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要求,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具有深入性和持续性的必然要求.对丰富和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理论建设、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长效机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模 《沧桑》2015,(2):104-109
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国际共识,其理念也在不断发展。文章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国际文件的梳理,认为,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经历了从历史性纪念物的修复保护到城市景观和遗址及其环境保护的过程,从建筑遗产的保护到历史地区、历史园林、历史城镇及其环境保护的过程,从考古遗产的保护到乡土建筑遗产、产业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从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到注重文化遗产价值的过程,反映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内涵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虽然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但作为主导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国际理念,对我国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关系到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与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中颇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民族文化内涵及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既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带来的社会效益。国家和自治区应加大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旅游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不同程度的关注。然而非物质遗产开发、保护现状不容乐观,这不仅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产生了阻碍作用,而且还会降低文化旅游价值,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难度加大。本文在理论介绍的基础上,总结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探究保护特点以及原则,最后重点分析文化旅游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利开发、全面保护。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由于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的差异等等,产生了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衣冠服饰以至肤色人种等不同。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文化遗产都是人类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因而形成了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文化遗产。这就是中国文化遗产特色的理论根据。中国文化遗产的特色,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悠久而又延续不断的历史和多民族,不同自然条件地区所形成的丰富多彩,数量众多的文化遗产特色  相似文献   

7.
潘鲁生  王佳 《民俗研究》2023,(1):18-25+156
中国有五千年不曾间断的文明,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生生不息。历史上,中国传统艺术体系包括宫廷文人艺术与民族民间艺术;近现代受西方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和学科发展的影响,学术研究的自觉被激发;21世纪以来,快速城镇化引发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学术思考,学科建设提上日程。我们应立足国际视野,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框架下,建设文化遗产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动文化遗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文化遗产保护强国为目标、基于文化遗产事业需要和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而提出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法律、管理、安全、博物馆、公共服务、人才队伍、科技创新、社会参与、传播等十个层面。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保护文化遗产使命与发展文化遗产事业有机结合起来,开创文化遗产事业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刘蒋 《东南文化》2011,(2):19-24
线性文化遗产是近年来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新理念。中国拥有丰富的线性文化遗产资源,这些线性文化遗产覆盖面广、功能持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如明长城、京杭大运河这两处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其保护必须加强对遗产本身的研究,实行将物质、非物质与文化线路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保护模式,合理应对经济、城市发展带来的冲...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我国历史文化发展演进的时空差异以及保护需求出发,并通过对当前国内外区域保护理念和行动的考察,提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区域性问题亟待加强研究,需要改变过去就遗产论遗产的惯性,多从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角度开展相关调查、研究、保护、管理等层面的工作,构建区域型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和工作方法,并对区域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经历了由起步到发展,到推动和加速期,再到稳定和反思期及目前的"发力"期五个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实践中逐步深入,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到关注传承人能力的提高,再到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发展壮大。非遗研培计划旨在使传承人获得文化自信,非遗经纪人或文化中介人队伍也可为非遗的推广与创新助力。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文化属性正在不断增强,也逐渐得到各地政府的关注,但现代产业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使得手工劳作面临批量化生产的危机,因此要更加重视稀缺的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需要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相似文献   

12.
2015年4月18日《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新版正式发布,其中明确提出了遗产认知中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重要性,这是对当今文化遗产研究体系的一次升级。由于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中国文化遗产的研究需要有基于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认知体系,特别是对遗产价值内涵的挖掘。文章以中国近代建筑工业遗产为例,根据《准则》与文化遗产学理论的指导,探索中国语境下的遗产价值研究问题。中国近代工业遗产作为社会变革期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的产物,其对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吸收和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典型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3.
闻竹 《旅游纵览》2013,(9):211-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本文以鄂伦春族为例,采用昂特谱理论分析了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必要性和可性行,提出系统的保护和利用措施。在保护的基础上,结合地区资源,以品牌建设为核心开发旅游业,确保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发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具有地方特色,代表一定时代的文化内涵,被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表演、实践、知识、表现形式和技能,以及有关的实物、工具、工艺品等。因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旅游项目积极开展,具有  相似文献   

14.
王闯 《旅游纵览》2013,(11):183-184
辽宁省是多民族的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我省各族人民的创造力、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建设和谐辽宁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加强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本文以海城庙会为例,对其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在借鉴国内外非物质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前提下,结合海城庙会的文化特色,进一步提出和总结了保护与开发海城庙会的相关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2014年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完成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修订版针对中国在从文物保护向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保护类型,中国文物保护存在的社会参与、合理利用问题,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和理论讨论的基础上,在延续2000年版《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核心精神的前提下,提出了保护对象价值、保护原则、保护措施、合理利用等新的内容。《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修订版反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提高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基准线,对未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化遗产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和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文化遗产的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博物馆在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过程中,要对这种新理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将价值体系的变化运用到博物馆的决策方面来。在此过程中还要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采用新方法和新技术。本文主要通过对新理念下的博物馆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旨在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张磊 《黑龙江史志》2014,(20):60-60
文化遗产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和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文化遗产的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博物馆在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过程中,要对这种新理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将价值体系的变化运用到博物馆的决策方面来。在此过程中还要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采用新方法和新技术。本文通过对新理念下的博物馆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旨在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形势也日益严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程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对于保护地域特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有现实参考作用,同时也将助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从新媒体视角出发,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乐抬阁故事会为例,探析在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传承与保护的新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动力。  相似文献   

19.
故宫作为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历史信息丰富,文化内涵深刻,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普遍价值。经过几代故宫人近百年的接续努力,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已从抢救性保护为主进入到以预防性保护为主、辅之必要的抢救性保护的新阶段,保护理念与保护实践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一些问题还有待解决,如对遗产的价值认知需要不断深化、预防性保护措施存在一定短板、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渐凸显、保护利用管理体制机制须进一步完善等。在新发展阶段,故宫博物院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并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四个故宫”建设为支撑,真实完整地保护并负责任地传承和弘扬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遗产永久保存和永续传承,推动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何江梅  田原 《旅游纵览》2022,(13):111-114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要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将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好、利用好和传承好。由于受到文化全球化、城市规划建设以及旅游资源粗放式开发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面临严峻挑战。因此,以传统的“限制型”保护为中心的文化资源保护理念亟待转变。“活化”是文化遗产的一种新型保护与利用的理念。本文以钓鱼城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钓鱼城文化资源的历史、科学等价值,借鉴前人的研究,从自然、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探究“活化”的原因,结合钓鱼城文化遗产资源的实际状况,从遗产本体活化、游客活动活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活化等方面探索文化遗产资源“活化”策略,推动其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景区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