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84年10月,在南京市燕子矶乡人民医院基建工地出土石辟邪一只。出土地在燕子矶镇南约一公里处的太平村,位于东北——西南走向的幕府山东陲。出土时,石辟邪身上覆有约一米厚的杂土。从它站立的姿势看,似乎没离开原立置地。 石辟邪用青灰色石灰岩雕成,四足立于底板上。其面部早年被砸坏,尾部缺断一截,其余部分较完好。它昂首张口,长舌及胸,头有鬣,前肢各附翼翎五支,右足前跨,腹微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南京市区铜作坊、张府园和明瓦廊三处建筑工地上,陆续发现了一批南朝时代的建筑装饰瓦件(图一)。它们的埋藏深度一般在今地表以下3~6米,伴出的有越窑青瓷片、绳纹和几何纹砖、莲花纹瓦当等。这些瓦件均呈青灰色,平面作圆形瓦当样式,正面皆模印单瓣莲花纹,背部光素,中部都穿有一孔,孔系瓦件未烧制前用锥状物从正面向背面戳成,孔之尾端边缘留有明显的穿戳后泥土受挤压而形成的凸起痕迹。我们认为,南京南朝地层出土的这批装饰瓦件对研究中国早期建筑椽饰有重  相似文献   

3.
考古发掘报告中,对南京地区东晋南朝墓出土的明器榻的命名经常不一。通过对"榻"的概念的辨析、出土遗物的认定以及榻与墓中砖砌祭台的比较,可以发现墓中随葬的明器榻与墓主的身份等级相关,它在祭奠活动中与凭几一起象征的是墓主人的灵魂所在。作为墓主生前家居的象征,墓中榻及一系列家具的布置,使墓主生前的家居生活以及应享有的礼遇在其死后所处的墓室空间中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4.
南京钟山二号寺遗址由笔者与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长王前华等于1999年秋冬之际发现。当时,笔者正在主持钟山南朝坛类建筑遗存的考古发掘,并认为该坛址可能是文献中记载的南朝刘宋孝武帝时期建造的“北郊坛”遗存④。根据元代至元二十一年(1361年)宋濂所写的《游钟山记》所言,刘宋“北郊坛”距南朝著名的钟山上定林寺不远,而建于南朝刘宋元嘉年间的钟山上定林寺,是高僧僧事占撰写《出三藏记集》等佛学专著、刘勰完成文学评论巨著《文心雕龙》以及齐、梁时代佛界大德僧柔、法献、僧远、法通、道嵩、超辩、慧弥、法令、  相似文献   

5.
段少京 《南方文物》2003,(4):77-82,100
公元五至六世纪的南北朝时期袁与北方相对峙的南方相继出现宋渊公元源圆园年耀公元源苑怨年冤尧齐渊公元源苑怨年耀公元缘园圆年冤尧梁渊公元缘园圆年耀公元缘缘苑年冤尧陈渊公元缘缘苑年耀公元缘愿怨年冤袁史称南朝遥南朝时期袁由于北方战乱频繁袁人口大量南迁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袁使南北地区间的交流增加袁南方经济在相对安定的历史环境里得到了发展遥这一时期的手工业发展很快袁制瓷业也得到长足的进步遥据我省考古资料表明院南朝时期江西地区的青瓷器不仅普遍烧制使用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主流地位袁而且青瓷的烧造工艺与造型技…  相似文献   

6.
宾娟 《福建史志》2012,(1):40-41
砚,又名砚台,为文房四宝之一,是历代文人雅士案前的必备品.对中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目前的研究结果认为.砚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工具——磨盘和磨棒。据考古发现.河北磁山文化、河南裴李岗文化中就出现了石磨盘、磨棒;在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等地也都发现有仰韶文化时期的研磨器。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石磨盘,就是彩绘时用以研磨颜料的,盘中尚留有研磨的痕迹和残存的颜料。  相似文献   

7.
南京毗卢寺东出土的六朝时代瓷器和瓦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毗卢寺东一个灰坑中一批瓷器、板瓦、筒瓦、绳纹砖和瓦当,对研究六朝都城的物质文化面貌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幾十年來,南京地區出土了一批東晉南朝時期的墓誌,加上傳世金石文獻的記載,已經有53方。從人物籍貫上看,這些墓誌大都屬於北方僑人。南方土著人物的墓誌爲何不見?墓誌本身雖然不能回答這個問題,但它卻引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即當時南方境内僑舊雙方的差異性。以下的討論就是循着這個線索展開的。一、南京出土墓誌與文獻記載  相似文献   

9.
<正>幾十年來,南京地區出土了一批東晉南朝時期的墓誌,加上傳世金石文獻的記載,已經有53方。從人物籍貫上看,這些墓誌大都屬於北方僑人。南方土著人物的墓誌爲何不見?墓誌本身雖然不能回答這個問題,但它卻引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即當時南方境内僑舊雙方的差異性。以下的討論就是循着這個線索展開的。一、南京出土墓誌與文獻記載  相似文献   

10.
11.
四川汶川出土的南朝佛教石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12月,四川省汶川县出土一批南朝佛教石造像,因出土地点为唐代仁寿寺的旧址,故判断这批造像原供奉于该寺院。这是继1921年四川茂县出土南朝齐永明造像之后,又一次在岷江上游地区出土南朝佛教造像,因此具有重要意义。造像中有或为一释迦二弥勒佛的三佛题材,以及双观音的组合形式,这为研究四川地区南朝佛教造像样式、题材内容以及传播路线等问题提供了新的重要图像资料。  相似文献   

12.
试论成都地区出土的南朝佛教石造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朝佛教石刻造像历来较为少见。从目前发表的资料看,主要出土地点集中在四川成都地区。清光绪八年(188年)在成都市西门外万佛寺遗址曾出土百余件石佛像,1937年、1953年和1954年又在该遗址中出土200余件。1958年刘志远等编著的《成都万佛寺石刻艺术》一书刊布了其中的纪年造像和部分残石造像,但详细报告至今未能整理出  相似文献   

13.
结合狮子冲M1、M2出土散砖铭文和丹阳仙塘湾墓、金家村墓出土完整卤簿画像,可以对刻划砖铭的含义展开讨论,并复原它们在完整画像中的位置,进而明确拼砌规则。借助这一方法,不难发现M1、M2散砖画像与金家村墓、吴家村墓的部分画像存在同一粉本现象,其来源可能是萧齐末代帝陵级墓葬拼砌砖画的剩砖,齐梁禅代后因无法继续参与画像拼砌,而被作为一般墓砖使用。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四川出土的三尊南朝弥勒造像的图像渊源,研究了南朝时期蜀地与西凉、荆州的佛教交流,揭示出造像所反映的"弥勒—无量寿"信仰和"弥勒—观音"信仰,并讨论了这两种信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1957年,贵州省博物馆在平坝县尹关发掘三座南朝时期的墓葬。其中7号墓(墓葬编号并不是按自然数而定)出土了铜托盏一件。这件托盏与今日四川民间茶社的瓷托盏酷似,也由托、盏、盖三部分组成。托呈盘状,侈口,浅腹,环底,底中一圈足,托内突起一圆形托。盏为半球形,直口,弧腹较深,环底中有一小圆托,恰好与托盘之间托套合。盖呈斗蓬状,盖顶一钮,圆柱状,口沿宽平,与盏口扣合紧密。盏口沿、腹部、  相似文献   

17.
敦煌、吐鲁番出土了一批东晋、南朝时期的文献,它们大多为佛经,也有道经,以及儒家典籍、书札,其中佛道写经的发愿文题记均有纪年,且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学术价值极高。从发愿文题记可知,这些东晋、南朝文献大多抄写于南方,通过当时东南与西北之间的交通渠道,最终流入到敦煌、吐鲁番等西北地区。这一情况证实:在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五日,汉水北岸长岭乡罗木匠梁社员在修建房屋取土中,发现一处砖室古墓,经过地区文物管理部门抢救清理,共出土南朝时期各类文物近百件。现将其中几件演奏歌舞俑简介如下。男击鼓俑 2件。身穿宽袖衫,下着短裤,腰系帛带,头戴长沿高脊帽,帽顶有一小孔,原佩物已失,其右脚向前跨半步,右手扶鼓,左手为击鼓状,且鼓且舞。高32厘米(封二:1)。男吹奏俑 2件。服饰与击鼓俑相同。左手与胸部平窄,右手向下似握吹器状,歪嘴鼓吹,造型生动。  相似文献   

19.
程永建 《华夏考古》2011,(4):89-94,I0011;I0012
洛阳古代墓葬中出土的汉~唐代铁镜百余枚,通过外观和X光照片观察,这些铁镜与同时期铜镜的形式及纹饰基本相同。由于铁质文物极易锈蚀,对出土铁镜的及时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用石蜡密封对铁镜进行保护是行之有效且简便易行的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20.
依据现有考古资料,新疆出土的瓷器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而后宋代、元代均有瓷器出土,清代则为出土历代瓷器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泛者。文献资料中则有明朝瓷器以朝贡贸易的形式进入新疆的记载。由此可以勾勒出历代瓷器在新疆的流布范围、种类、规模,显示出中央王朝经营西域的重心,以及当地人群陶瓷使用逐步普及化的过程。清代新疆本土瓷窑业的出现,是瓷器生产技术实现普及的标志,反映了多民族融合与文化一体化的史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