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召开朝鲜政治会议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是《朝鲜停战协定》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约方之一,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首先,中国希望尽快召开朝鲜政治会议,坚决主张朝鲜政治会议应是包括苏联等中立国参加的多边圆桌会议。其次,中国积极支持苏联关于召开五大国会议的倡议,推动国际社会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搭建新的外交平台。再次,日内瓦会议召开前,中国在与苏联和朝鲜协调立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会前三国就形成了强有力的联合阵线。最后,中、苏、朝三国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密切配合,充分体现了中国在朝鲜问题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日内瓦会议虽然没能促成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但中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上的作用得以体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理念得以推广。  相似文献   

2.
朝鲜王朝与中国、日本在贸易及文化方面交往频繁,关系密切,共同创造出灿烂的东亚文明。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馆藏的李氏朝鲜时期炒茶青铜铲反映了朝鲜王朝时期炒青散茶技术的情况,常平通宝形制的形成与中国古代的通宝形制有着密切联系,币制的稳定与对日铜矿贸易有关。两件文物是朝鲜王朝与中国、日本在文化及贸易领域交流的重要见证。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发生于中国东北的朝鲜侨民双重国籍问题涉及中、日、朝三方。当时,中国东北、华北广阔的腹地容纳了大批侨居中国的朝鲜人,日本吞并朝鲜后,以朝鲜侨民属于日本臣民为借口,加强对中国东北地区朝鲜侨民的控制,由此出现了归化后的朝鲜侨民兼具日本国籍现象,其实质是日本制造的全面侵略中国东北的借口。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我国朝鲜族聚居区民族关系和睦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作为跨界民族而言,朝鲜族聚居区民族和睦的最根本原因是国家与民族间的双向认同,即中国朝鲜族认同中国为自己的国家,中国承认在华入籍的朝鲜人为中国人,朝鲜族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而朝鲜族与中国之间双向认同的产生与基本吻合有着历史、文化、政策等众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论文从"移民体制"的视角提出了分析劳工移民权益问题的框架,并聚焦于日本技能实习制度运行中的多重理念以及中国技能实习生跨国流动过程中的多元行为体和利益,对在日中国技能实习生权益问题的成因展开了研究。在日本技能实习制度运作的过程中,相对于"人道化"对待劳工移民的理念,"安全化"理念和"经济化"理念影响居于主导地位。从"移民体制"的利益维度来看,在日本技能实习制度和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行为者及经济利益多元的特点,使得中国技能实习生赴日的跨国流动呈现出较强的"商业化"特征,以上两方面的特征共同导致了中国技能实习生权益的受损。作为一类特殊的劳工移民,在日中国技能实习生的权益问题长期存在,这与塑造技能实习生跨国流动过程的移民体制的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1958年2月7日,中国宣布从朝鲜撤军。同时,围绕撤军和朝鲜统一问题,中国发动了一场对美外交攻势。在答复中国的撤军要求时,美国避开中国先撤军后统一的要求,要求中朝双方接受联合国有能力解决朝鲜问题的前提,并坚持在这个前提下实现朝鲜统一后,联合国军才撤出朝鲜。最终,美国借助自己在联合国的优势地位,实现了不从朝鲜半岛撤军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明代万历二十年,由于日本大举入侵朝鲜,朝鲜经济遭到极大破坏,为国计民生,朝鲜主动向中国提出开设“中江关市”要求。中江关市开设后,对朝鲜经济的恢复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在朝鲜的一再坚持下,中江关市最终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关闭。  相似文献   

8.
韩莉 《沧桑》2014,(2):72-74
中国的儒家文化历经千百年不断发展,形成一整套的儒家文化体系。儒家文化对中国本身的影响巨大,它的影响也波及了与中国比邻的朝鲜,对朝鲜的影响深远。儒家文化在朝鲜的早期传播与后期融合了朝鲜本民族特色的发展,形成其主要的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9.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统治地位,影响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统治。朝鲜与中国联系悠久,也同样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宋元以后.儒家思想发展形成了程朱理学。由于朝鲜王朝时期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化联系更为密切.使程朱理学同样在朝鲜得到广泛传播,并对朝鲜王朝的政治建设发生了重要作用,本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程朱理学对朝鲜王朝政治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朝鲜战争初期,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为研判苏联动向而拟定的NSC73号系列文件,从全球战略视角出发,既明确了要避免因朝鲜战争而引发世界大战,提出了战争局部化的战略目标;又强调要夺回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主动权,为越过三八线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从而迫使中国出兵朝鲜。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出兵朝鲜和苏联的牵制作用,对朝鲜战争走向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朝关系源远流长。新中国与朝鲜的友好关系是在中国东北地区培育起来的。九一八事变后,中朝抗联战士共同打击日本关东军,鲜血流在一起,中朝友谊关系从此肇端。抗战胜利后,以金日成为首的朝鲜抗联战士回国建立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留在中国东北的朝鲜抗联战士与华北朝鲜义勇军在东北建立了3个朝鲜师,与东北民主联军共同打击国民党军队;朝鲜则成为东北民主联军“隐蔽的后方”,对东北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全面的支援。东北根据地与朝鲜这一特殊关系奠定了中朝两国友好关系的基础。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帮助朝鲜人民军抗击美国侵略者,是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中朝人民在东北并肩作战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南朝鲜的产业技术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走了一条“引进吸收—改良创新—自主开发”的产业技术发展道路,使南朝鲜的产业技术在短短30多年时间里,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居中等发达国家的领先地位。在某些领域甚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南朝鲜产业技术的发展南朝鲜产业技术的发展同南朝鲜产业结构的演变紧紧联系在一起。大致经历了  相似文献   

13.
《山茶》2010,(2):30-32
中国朝鲜族的先民,是早先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三省的朝鲜人。17世纪末,朝鲜全国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瘟疫.朝鲜北部首次出现了携家眷、牵牛马而潜居我国东北谋生的现象。至19世纪后半期.朝鲜族在中国的历史正式开始,清光绪七年(1881年)延边地区朝鲜族已达1万多人。  相似文献   

14.
1894年到1895年,日本为了吞并朝鲜,并向中国扩张,对中国进行了侵略战争,当时日本指责中国把朝鲜当泎附属国,是为欺骗国内外人民,并在外交上处于主动。日本的决策是变朝鲜为其殖民地,但以协助“独立”及“改革内政”为借口,在当时具有很大的欺骗作用。本文根据日本的原始资料,对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初期的阴谋活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的缔结不仅为中国商人进入朝鲜提供了政治保障,而且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从传统的"宗藩朝贡体制"向"近代条约体制"过渡。受中日甲午战争等国际局势影响,上海的对朝鲜贸易虽然有所波动,但整体上呈快速增长态势,这主要得益于双边贸易具备了货源、市场、航运和商人网络等方面的条件。上海对朝鲜贸易的两大特点是上海腹地资源的出口和洋货的转口。大量物资从上海流向朝鲜,使上海的贸易顺差一直处于高位,朝鲜金银的大量流入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朝鲜的贸易赤字,不受海关监管的中朝陆路贸易和红参的走私也起到了一定的弥补作用。在近代转换期,上海与朝鲜的海上贸易使相对封闭的朝鲜对接了中国的贸易网络,从而间接地融入世界贸易体系;上海则获得了朝鲜的金银,也使中国商人具备了在朝鲜市场上与日本商人竞争的能力,上海与朝鲜贸易的兴衰也折射出转换期中朝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朝鲜后期,北伐论激起朝鲜士大夫小中华意识高度发展,因此有学者将其称为"朝鲜中华主义"。然而从事实来看,朝鲜士大夫虽然有很强的文化自尊意识,但是这种自尊意识是建立在春秋大一统之上的,小中华意识的发展反而使一元的天下观进一步强化,将中华秩序理想化。所以,朝鲜后期小中华意识的发展并不表示朝鲜士大夫以朝鲜为中华之正统或中国之正统,反而继续承认朝鲜为小中华,而在事实上更不证明朝鲜为当时东亚的文化中心国家,所以我们在使用"朝鲜中华主义"概念时尚需仔细斟酌。  相似文献   

17.
伪满洲国劳动界的民族结构和民族间的位置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伪满洲国的民族间的地位关系时,有着在满朝鲜人是处于支配民族的日本人和被支配民族的中国人之间的“中间”或说是比中国人优越的“二等公民”的说法。这样的论据提示了伪满洲国时期劳动界的民族间的工资差异,劳动条件的差异及民族间的粮食供给顺序。虽然伪满洲国的工厂、矿山、搬运、通信劳动领域中民族间平均每人工资额数为日本人一朝鲜人一中国人的顺序,平均每人工资额数朝鲜人比中国人多;但是其中高收入的比重却是中国人比朝鲜人高很多,朝鲜人中高收入的人是极少数。劳动条件也是朝鲜人比中国人恶劣。另外伪满洲国劳动界事实上是日本人和中国人两分天下,朝鲜人的比重微乎其微。其结果是伪满洲国的劳动政策也是以日本人和中国人为主,朝鲜人在其劳动政策中处于次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序朝鲜半岛地处亚洲大陆的东北部,位于中国大陆与日本列岛之间。自古以来,朝鲜主要是通过与之毗邻的中国来吸收汉文化的。当时,朝鲜同中国的关系主要是以通过朝贡这一轴心展开的。在朝鲜人心目中;当时的国际秩序是以中国为中心进行维持的.因而,他们只承认中华思想文明圈.而不知道也不愿意承认世界上还有其他文明圈。在这一文明圈中,中国皇帝起着连接天和人的纽带作用.所以才被人们尊称为天子。十八世纪的朝鲜基本上就是以这种天命观来维持着频繁的朝贡关系的。这种朝贡内容很多,其中有中国皇帝给朝鲜的王位继承者册封王位.让朝鲜…  相似文献   

19.
郭海燕 《安徽史学》2018,(1):97-108
"甲申政变"之后,辅佐谁来保护朝鲜,是英国制定东北亚外交政策的焦点。朝鲜"背清亲俄"、日本不断挑战中朝宗藩关系、《天津条约》的撤兵造成朝鲜半岛即将出现政权、军事真空局面,导致中国在政治、军事两方面掌控朝鲜的力度空前薄弱,加剧了域内域外国家对朝鲜主导权的争夺。为了防止朝鲜半岛的动荡局势向着于己国不利的方向演变,维护在远东地区的战略格局,1885年3月,英国精心策划了一个"由中国保护朝鲜"和"有一打算"的外交计策,并于1885年4月在防御"英俄战争"的大义名分下,占领了巨文岛。由此,开始了近两年的辅佐"中国保护朝鲜"的外交活动,最后如愿获得了一个在中国宗主权掌控下的相对稳固的东北亚局势。可以说,巨文岛事件是在英国军事力量支持下,中英联手巩固东亚宗藩体制的外交事件,英国是这一事件的最大赢家,中国是最大的受益者。而英国高调渲染占领巨文岛的大义名分和辅佐"中国保护朝鲜"的真实用意,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反映了巨文岛事件的复杂性、多面性。1885年以后,在强化宗藩体制的过程中,以遏制日本和朝鲜进一步破坏中国宗主权为目的的英国外交活动发挥了关键作用,巨文岛事件是其中的重要历史拐点。  相似文献   

20.
存在于1910-1914年的朝鲜族自治组织——“间岛”垦民教育会(垦教会),在延边地区获得了沟通中国官府与朝鲜族的中介地位,并取得了参与设立官立朝鲜族学校、自己设立学校以及管理私立学校之权限。于是,垦教会在扩大朝鲜族教育机会的基础上,实施爱国(朝鲜)教育,进而促进中国的朝鲜民族同一性的形成。然而,清末民初,正是中国民族国家开始铸造之时,民族主义需要的国家权力必须是没有竞争的权力。在此情况下,垦教会与延吉府之间的冲突随之而起,垦教会被解散。本文考察了垦教会如何对应中国的朝鲜族教育政策的同时,解明了该会如何利用中日两国的矛盾,对朝鲜族实施民族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