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观风鸟源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超 《文物春秋》2007,28(1):38-44
观风鸟是唐宋时期墓葬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神煞明器。本文追溯了观风鸟人首鸟身的形象及其功能,并阐明了其由最初的壁画表现题材到唐宋时期作为随葬明器的演变及其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2.
耿超 《文博》2007,(5):44-47
观风鸟是隋唐到南宋时期墓葬中的一种神煞明器,它以人首鸟身俑的形象与人首蛇身的墓龙(图1)、人首鱼身的仪鱼(图2)以及仰观、伏听等同类神煞明器组合作  相似文献   

3.
王铭 《江汉考古》2014,(1):94-101
唐宋时期墓葬中常常出土一些鸟身俑,研究者往往不加识别而混淆。通过辨析墓葬中鸟身俑的形态特征及其墓葬位置,可以对其加以识别。笔者认为,鸟身俑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一为人首鸟身的千秋万岁鸟,一为鸟首鸟身立于风竿之上的观风鸟。千秋万岁鸟通常成对置于棺台前或棺床的东、西侧,可能来源于传说中孟舒与凤凰的结合形象,象征长生不死;观风鸟则位于墓道口,是卤簿相风乌的明器化产物,具有探知物候节气的镇墓功能。  相似文献   

4.
1977年,武威西郊林场西夏墓出土了31块彩绘木板画,木板画的出土为研究西夏绘画艺术、丧葬习俗以及服饰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学术界一般认为武威出土的这批西夏木板画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真实写照。文章通过对汉、魏、唐、宋墓葬文献及随葬品的对比,认为这批木板画是西夏对中原墓葬习俗中墓室壁画或者随葬陶俑等明器的另一种变体和创新,其真正的内涵是代表镇墓辟邪的墓葬神煞。  相似文献   

5.
以朱书板瓦随葬的习俗,主要流行于明清时期的华北、黄河中下游一带,南方地区罕见其俗。并非所有墓葬都随葬朱书板瓦,死者大多比较年轻,或许与墓主乃非正常或意外死亡有关;大部分墓主身份、等级不高。明清墓葬出土朱书板瓦乃道教之"煞鬼镇墓"符,其含义是三台星君、北斗星君奉道教主管神祇的敕令斩杀诸鬼,保护墓主尸魂不受邪魔侵扰,确保死者平安。以朱书板瓦随葬的习俗不晚于北朝,但广为流行则是在明清时期,反映明清时期道教对社会下层和一般民众丧葬习俗的强烈渗透,同时说明,亡者平安与生者寿夭祸福有密切关联,这一观念在明清时期的丧葬实践中依然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6.
朱然家族墓是马鞍山地区发现的又一座东吴时期重要墓葬,也是该地区迄今发现唯一一座封门墙内侧设置石门的墓葬。墓中出土一批珍贵的青瓷模型明器和实用器,特别是一件青瓷羊,造型优美,体态丰腴,工艺精湛,被著名陶瓷专家耿宝昌先生称为"羊王"。通过对马鞍山地区已经发掘的几座东吴时期大型墓葬的分析,并结合《三国志.吴书》等史料推断,此墓的墓主可能是朱然之子朱绩。它的发现和发掘,对研究朱然家世和该地区东吴时期墓葬形制、丧葬习俗等方面提供了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7.
两宋时期夫妻同穴异室合葬石室墓在四川地区是比较流行的一种墓葬形制。此次在南充嘉陵区发掘清理的北宋晚期石室墓2座,出土了部分明器和钱币,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研究这种墓葬形制和当时丧葬习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8.
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荥阳后真村墓地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清理出唐至金代墓葬共10座,其中唐墓2座、宋墓7座、金墓1座,部分墓葬出土遗物较为丰富,为唐宋时期丧葬习俗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9.
在唐宋墓葬出土的明器神煞中,蒿里父老俑最为常见。关于“蒿里父老俑”有以下几个问题,即蒿里父老俑起源于何时,其产生与“魂归蒿里”的传统观念是否有关,在一些买地券、镇墓文以及传世的堪舆风水书中所见的“丈人”与“蒿里父老”是否为同义词?本文从带有“蒿间”铭文的曾姬无卹壶入手,对“蒿里”一词所产生的时间,蒿里父老俑的由来,买地券、镇墓文等书中所见的“丈人”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0.
车亚风  陈璟 《东南文化》2023,(6):100-107
苏州板桥村M2出土买地券内容中记载的地理信息多与《吴地记》等早期文献相印证。券文记录的李府君下葬日为“岁次丙寅二月丙申十四日己酉”,是堪舆文献中记载的小通年用大通月配鸣吠日,是典型的择葬吉日。结合对李氏夫妇墓葬形制、出土明器及丧葬礼俗的综合分析,该墓葬形制与吴越国境内主流的丧葬形制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反而与周边的杨吴、南唐等割据政权的丧葬文化存在着较为频繁的交流与互动。M2预埋买地券的情况与《地理新书》中记载的斩草仪式有关;M4棺底预置腰坑的情况则属于道教性质的葬仪;而其他神煞明器的出现也应与某种葬俗或宗教仪式有关。  相似文献   

11.
王会云  曹龙 《文博》2023,(4):49-53
关中地区的两汉墓葬中常出土10~40厘米左右的短环首刀。本文对关中地区汉墓中随葬短环首刀的形制、组合、出土位置并结合墓主身份等级进行梳理,认为西汉时期随葬短环首刀以铁质为主,数量众多,应为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功能或为“削”和“拍髀”;铜质短环首刀数量较少,且多出现在等级较高的墓葬中,作为墓主身份等级的象征。随着丧葬观念的变化,东汉时期随葬短环首刀以铜质居多并逐渐平民化、明器化,且不再具有身份等级象征意义,仅为一般随葬明器。  相似文献   

12.
张科 《东南文化》2021,(6):77-87
通过对墓葬要素的通盘考察和综合分析可知,瑞昌马头"西晋"墓的年代应为孙吴晚期.该墓的平面形制取法鄂城地区,随葬明器则多见江浙地区文化因素,故其丧葬文化兼具鄂城和江浙地区特色.马头墓墓主来自江浙一带,是对其丧葬文化特点最为合理的解释.江浙人士葬身都城以外的他乡之地,在孙吴时期并不鲜见,是孙吴不归葬的真实体现.孙吴不归葬的原因不止是"戎事军国异容"的时局,更在于统治者的强烈忧患意识.马头墓的年代调整为孙吴后,江西地区孙吴、西晋墓葬在模型明器之有无上的差异体现得更为明显,这与江浙地区的情况截然不同,反映了西晋一统后南方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墓葬神煞泛指古人丧葬观念中墓葬内外各类吉凶神祗.中古时期墓葬神煞观念的流传通常有实物、图像、文本三种可视物质媒介,包括俑像、画像砖、壁画、葬书、文书、石刻等多种形式.宋元时期相同的神煞名目、相似的神煞形象,亦可分属于不同的观念系统乃至其他观念体系,从而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蕴含着差异与变异的墓葬神煞观念并非一以贯之的稳定系统,分析其所表现的连续与断裂、碰撞与调和、误解与再造,得到的是多重语境的观念史.  相似文献   

14.
  张义中 《东南文化》2018,(6):23-34,I0001-I0003
2016年2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淮北市渠沟墓群展开抢救性发掘,实际清理墓葬85座。其中M50为带墓道的单室砖墓,可能是一男二女妻妾合葬墓。M50规模较大,出土大量的模型明器和祭祀类器物。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M50的年代当在东汉前期。墓葬的发掘为研究两汉之际该地区乃至整个江淮流域之间的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汉代至明代墓葬出土堆塑瓶(罐)类明器为研究对象,它们在制作技术与基本功用上的一致性是能够进行研究的基础。堆塑瓶(罐)类明器在墓葬中的基本功用为储存物品随葬,在此基础上逐渐显现出引魂升天、保佑后人、镇墓护魂等多元功用,并体现出与当时社会的丧葬习俗、民间信仰紧密结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冉万里  张佩玲  刘呆运  李明 《文博》2023,(1):10-20+2+113
M39的埋葬年代在天宝十一载(742),墓主人为韦氏家族的韦婢娘。墓葬形制为带斜坡墓道的长方形单室土洞墓,不论形制还是规模,都属于唐玄宗时期的中小型墓葬。墓中出土的镇墓兽、男女俑、生肖俑等,与唐代长安天宝年间墓葬出土的同类器物的特征一致。该墓有墓志出土,年代明确,为研究这一时期的丧葬制度、韦氏家族的盛衰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杭州萧山溪头黄墓地于1984年发掘,清理古墓葬76座,其中战国墓3座,两汉墓葬59座,东晋南朝墓葬6座,唐宋墓7座,明墓1座,共计出土文物1012件(组)。此次公布的材料为东晋南朝墓与唐宋墓,为研究东晋南朝和唐宋时期中国南方地区的丧葬习俗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8.
吴琳  汪茂东 《东南文化》2023,(6):28-33+193
2020年12月,淮南市博物馆在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北梨园村抢救性发掘了一座西晋时期砖室墓。该墓保存基本完好,出土器物以陶明器和钱币为主,明器仓、灶、井、圈(厕)种类齐全;钱币数量多,时代跨度大。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可以判断该墓年代为西晋中期。该墓邻近寿县古城,为研究西晋时期淮南郡的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西周高级贵族墓中的大型玉圭(或戈)是象征身份地位的瑞信;中小型墓出土石圭比例偏低,且尺寸较小,是仿制上层社会玉圭的明器,有企求后世高爵厚禄的意义。东周时期关中和三晋两周墓葬出土石圭比较普遍,无论单座墓葬出土石圭的数量、还是出土石圭的墓葬比例,较西周都有大幅度飙升。战国中期秦墓葬圭风气戛然而止,而同时期中原地区葬圭风气依旧。对用圭制度的破坏,秦和以三晋两周为代表的东方地区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翟霖林 《文博》2012,(1):15-18
鱼化寨遗址发掘了一批仰韶文化瓮棺葬墓,极大地丰富了仰韶文化墓葬的材料。通过分析,认为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在放入墓葬之前应该全部为实用器,不存在为埋葬而专门制作的葬具或明器;特殊的多重棺结构可能是棺椁制度的萌芽,"同穴异棺"的葬俗则丰富了我们对仰韶文化早期瓮棺葬墓的认识。仰韶文化晚期墓葬的发现反映出仰韶文化时期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及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