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对新四军发展华中过程中的重要史实进行考证,同时考证了<毛泽东军事文集>中的有关文献.本文认为:当时的"华中"是指长江以北、陇海路以南的苏、皖、鄂、豫地区.新四军成立之初,毛泽东对苏浙皖交界特别是皖南的战略地位十分关注,而对"华中"重视不够.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并且成立了中原局,但由于战略判断失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没有就"发展华中"采取得力措施.周恩来的皖南之行对新四军在江南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对"发展华中"影响有限.1939年11月以后,中共中央下决心解决发展华中问题.但项英、陈毅分别主张重点发展皖南及江南,在抽调新四军主力部队问题上,与中共中央存在严重分歧,毛泽东一度打算以八路军作为发展华中的主力.1940年6月,为了解救江北被围困的新四军,陈毅最终决定率领江南新四军主力渡江.中共中央"发展华中"战略最终得以彻底的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2.
黄志高 《安徽史学》2022,(1):161-168
抗战时期新四军的发展方向经历多次选择与调整。改编之初,新四军主要立足江南寻求东向发展。在发展华中过程中,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东南局对新四军发展方向出现分歧,在实际斗争中形成以苏北为重点的发展格局。1941年2月,中共中央和华中局准备西向发展河南,但因敌情变化被迫终止。8月,华中局再次提出西向发展,中共中央考虑到国共关系没有批准。1942年基于抗战胜利的预期和掌握山东的需要,刘少奇要求新四军向山东发展,但因华中形势困难未能实现。1944年为配合美军登陆杭州湾计划以及争取战后政局先机,中共中央布置新四军向西、南两个方向发展,由于兵力不足又改为以东南为主。  相似文献   

3.
正抗日战争时期,地处江淮河汉之间的华中,包括苏北、苏中、皖东、淮南、豫南、豫东等广大地域,是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好场所,也是沟通联系八路军和新四军两大战略部队的中间地带。对于发展华中的战略构想,中共中央在1938年的第一个"五四"指示即已提出。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根据国内抗战形势的发展,更明确地提出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挺进苏北,足跨长江两岸为发展华中,中共中央派八路军主力两  相似文献   

4.
将新四军、八路军在武装上连成一体,打通南北地域,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八路军、新四军先后改编组建之初就存在的构想,其关乎抗日战争胜利的格局与性质,以及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成败未来。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新四军、八路军"连通"战略构想中,两军在南北同时发展,会合华中,在努力保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提下,依据国际国内军事政治态势的变化,或以新四军为主,或以八路军为主,或抓住时机两军主力南北同时对进而实施。新四军、八路军华中"连通"战略目标最终在陈毅率领江南新四军主力北渡长江,与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主力在苏北胜利会师而正式宣告实现。  相似文献   

5.
项英在担任新四军主要领导人期间,在新四军的战略发展方向等问题上长期与中央存有争论,并因此多次受到毛泽东和中央的批评,但他仍长期保持着新四军的主要领导职务。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与项英本人的政治经历、政治水平和战略判断能力有关,另一方面则主要是由中央选择项英任职新四军的审慎考虑、新四军斗争活动所处的实际境况及毛泽东和中央对新四军的南方战略长期存有寄望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1939年底至1941年初,在应对因国民党的驱赶政策而产生的新四军危局中,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出并实施了将新四军战略重心向长江以北地区转移的方针。在实施过程中,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始终立足全局,灵活辩证地指导江南新四军北移行动的或急或缓,华北八路军南援计划的或备或启,皖南事变中军事政治应对的或攻或守,最终促使蒋介石政府不得不承认新四军坚持在长江以北地区自主抗战与发展的事实。新四军的危局在反击皖南事变的斗争中被破解,构成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后国共关系向有利于中共方面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1944年下半年,中共中央确定了“向南发展”的战略方针,新四军向江南发展是这一战略的组成部分。新四军南进的目的是抓住美军即将在东南沿海登陆这一战略契机,首先配合美军登陆,进而在战略反攻阶段进占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1945年上半年,粟裕、叶飞先后率新四军第一师主力南进,在浙西取得了对国民党军三次反击战役的胜利。但在江南地区新四军、国民党军、日伪军三方的军事斗争中,新四军兵力处于劣势,又不能获得江北新四军的大力增援,只能调整策略,等待形势变化。抗战胜利后,江南新四军未能进占大城市。随着中共中央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江南新四军最终全部撤往江北。中共中央的全局战略与江南新四军的局部进退之间形成联动与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新四军在江西期间的工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4月4日,主要围绕新四军的改编组建进行工作;1938年4月5日至1939年3月南昌沦陷,主要以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名义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相似文献   

9.
向南发展并不是项英自作主张,项英也没有抵制发展华中的战略。项英的确不愿意离开皖南,中共中央也不愿意放弃皖南。随着国民党要求新四军北调,新四军军部的转移就由共产党内部的战略选择,转化为与国民党讨价还价的筹码。194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决定将新四军从皖南全部撤离。为了制衡国民党对华中的进攻,中共中央要求项英在做好转移准备的同时,尽量拖延撤退的时间。12月16日,中共中央最终放弃拖延策略,要求皖南新四军迅速北渡增援皖东。由于没有得到项英的紧密配合,新四军遭受了惨重损失。中共中央在形势判断上存在失误,但项英对皖南新四军的失败确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房列曙 《百年潮》2024,(1):5-13
<正>毛泽东是新四军的主要缔造者、新四军发展华中的战略设计师。新四军发展华中战略方针的部署及实现,为新四军选准了战略基点,使新四军发展为“华中人民的长城”、更好地发挥华中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的作用。毛泽东是新四军的主要缔造者全民族抗战爆发后,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心腹地区。蒋介石急欲调动红军开赴前线,因而在国共谈判中开始表现出较多团结合作的愿望。8月22日,  相似文献   

11.
正1938年春,新四军正处在草创时期,主力部队分散在大江南北,还没有来得及完成整训。根据中共中央要求新四军迅速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精神,东南分局和新四军军部研究决定,从第一、第二、第三支队抽调部分团以下干部和侦察连组成先遣支队,由粟裕任司令员兼政  相似文献   

12.
1938年,周恩来同志在武汉中共中央长江局工作期间,模范地执行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运用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三件战胜敌人的法宝,指导竹沟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工作蓬勃发展。在抗日战争由一般救亡运动向武装斗争转变的关键时刻,使竹沟成为县委、地委(豫南特委)、河南省委和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所在地,在竹沟不到两年时间,就为豫鄂皖苏培训了三千多名各级党政军干部,向新四军二、四、五师派出了四千多人的基干武装,  相似文献   

13.
冯超 《安徽史学》2021,(1):120-127
抗战时期,在"发展华中"的战略认识上,中原局和东南局存在意见分歧.这一分歧是抗战时期"发展华中"战略推进过程中的独特现象.刘少奇与项英在发展华中、新四军发展方向等问题上分歧严重.刘少奇坚持新四军主力"东进北上",完成"发展华中"的战略;而项英反对新四军主力"北上",主张坚守皖南,谋求向南发展.项英与刘少奇的分歧实质上是战略思维的不同.在处理项、刘分歧中,中共中央经过战略权衡后最终支持刘,是顺应抗战形势变化而作出的决策.中共中央正确应对中原局与东南局的分歧,并采取妥当方式化解分歧,最终达成战略目标,是领导智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正泾县云岭,地处皖南深山腹地,位于泾县与青阳县的交界处,原本名不见经传,多少年来,这里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波澜不惊。因为抗战,1938年8月2日新四军军部进驻于此,云岭成了新四军指挥各部深入大江南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开辟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中枢所在。1939年9月,中共中央东南局又进驻云岭,代表中共中央领导和组织东南各省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直到1941  相似文献   

15.
《刘少奇重振新四军军威》一文,翔实地记述了1938年底刘少奇南下担任中原局书记,组织和建立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战斗历程,以及皖南事变发生后,刘少奇临危受命,为重建新四军军部、重振新四军军威,高瞻远瞩,不懈奋斗,立下了彪炳史册的伟大功绩。党中央及毛泽东主席对刘少奇的工作予以全力支持和高度评价,调他回延安,成为中央领导核心的主要成员。  相似文献   

16.
正抗战胜利后,苏联红军占领了中国东北。当时国民党军队远在大后方,鞭长莫及。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根据地则贴近东北。面对这个历史机遇,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迅速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及各根据地组织10万大军,向东北进军。万事开头难,东北老百姓对共产党不了解,部队所到之处得不到群众支持。新四军三师师长  相似文献   

17.
刘少奇自1938年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受中央委托从延安来到中原,执行中央“发展华中”的战略决策,到1942年3月从苏北踏上返回延安之路,前后三年多时间里,他先后担任中原局书记、新四军政治委员和华中局书记,全面参与主持新四军的工作,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田甜 《铁军》2022,(5):12-14
<正>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了适应不同地区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特定地区建立派驻机构,作为中共中央的代表,先后在全国设立了10多个中央地方局。主要有,中共中央北方局、长江局、南方局、中原局、东南局、西北局、华中局、华东局等。此文专述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战争初期,新四军活动地区的代表机构。这段时期,中共中央在新四军活动地区派驻的代表机构有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东南局与中原局、华中局、华中分局4个时期。与这4个时期有关联的有中共中央长江局、鄂豫皖中央局和华东局,此文一并简述。这些中央局或分局的设立,保证了这一地区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的领导,从而使新四军与根据地逐步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9.
窦孝鹏 《文史春秋》2002,(12):51-53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新组建,中央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1941年5月,由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东南局合并组成的中央华中局成立,刘少奇任书记,饶漱石任副书记,陈毅等为委员。两个月后,饶漱石兼新四军政治部主任。1942年3月,刘少奇奉调回延安,中央任命饶漱石代理华中局书记、  相似文献   

20.
彭雪枫同志是我党一位德才兼备、智勇双全的优秀军事家和政治家。1938年2月,彭雪枫奉党中央、毛泽东之命,来到河南,担任河南省委常委、省委军事部长、省委统战委员会主任,开始了他中原抗战的戎马生涯。随后,又先后担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豫皖苏区党委书记、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新四军四师师长兼政委、淮北军区司令员等要职,驰骋于竹沟、豫东、淮北等地,进行抗日斗争。在豫皖苏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发展的过程中,彭雪枫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卓越的贡献,本文作一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