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著名抗日将领赵尚志,以他34岁短暂年华写就的民族英雄史实已经广为人知。但是他人生中的坎坷磨难却不仅是在国内曾先后两次被捕入狱,严寒料峭的1938年早春,赵尚在异国土地上也有一次入狱蒙难的经历,时至今日仍然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2.
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他曾打入国民党政界、新闻界以至“中统”和帮会等,四入敌牢,六遭追捕,历尽了难以承受的艰辛。五十年代他却成了肃反和反右的批斗对象,三次被捕入狱,蒙冤二十五载。  相似文献   

3.
这一生,杰里·吉文斯杀死过62个人,但都是合法的。他曾是弗吉尼亚州的“首席刽子手”。或许,他也是美国夺命最多的“监狱职业杀手”然而,一起法庭误判的案例,以及自身入狱的经历,让吉文斯不仅终结了刽子手的职业生涯,更产生了对死刑的反感,变成了一个通过现身说法积极呼吁废除死刑的名人  相似文献   

4.
于彬 《炎黄春秋》2007,(8):22-23
我和苏飞在《人民画报》社同事多年,他一生坎坷多难,曾三次被捕入狱,流放和服刑前后达十五年之久。而最令人无法理解的是苏飞在文化大革命中以“苏修特务”的罪名被捕入狱,1981年8月刑满释放后,他这个罪名至2006年没有得到改正和平反!这是我二十多年来一直希望能揭开的谜团。  相似文献   

5.
他是全国有名的自由撰稿人,曾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多家媒体发表各类作品200余万字;他侠肝义胆,如枪之笔写尽世间不平之事,新加坡著名作家尤今曾为他题词“一笔走天下,正义凝笔锋”;然而,他的人生经历却又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坎坷不平,催人泪下……前不久看《华西都市报》时,头版头条一个熟悉的名字跃入眼帘,使我精神为之一振:“盛学友”!久违了,这位响当当的东北汉子,他什么时候成了《华西都市报》的记者?作为与他神交多年的笔友,我带着这个问题拜访了他。没想到几次碰面之后,我却为他的人生经历唏嘘不已。…  相似文献   

6.
李宁 《纵横》2008,(11):34-37
他,曾跟随李兆麟领导的远征队由富锦、宝清出发到海伦一带开展游击战;他,曾因叛徒告密被抓入狱,严刑拷打;他,曾凭借机智勇敢蓄积力量,越狱之后九死一生。读者看多了革命志士被抓入狱、宁死不屈的故事,本文要讲述的是,一个共产党员坚韧不拔、大智大勇的逃生故事。  相似文献   

7.
钱玉莉 《百年潮》2004,(7):47-52
陈友仁(尤金·陈)曾享有"革命外交家"的美誉,人们对他的关注也大都始于他所主持的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铁腕"外交.而有关他在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举动,却很少为人所知.巴黎和会前,他因揭露日本的亡我野心,被捕入狱;巴黎和会上,他作为中国南方政府代表的顾问,起草了中国代表团递交和会的备忘录;巴黎和会后,他为了敦促美国抑制日本,给美国上议院发了一份长电,受到美国媒体的高度评价.这一切,不仅是陈友仁为维护国家主权所作的努力,而且表现了孙中山所领导的国民党对巴黎和会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这位当年“党外运动”的风云人物、前民进党主席,曾为坚守理念而入狱27年,在台湾岛内颇有清誉。他的急流出手,对摇摇欲坠的陈水扁阵营,无疑是沉重一击曾为开创“党外时代”及催生民进党而坐穿牢底的施明德,继深绿学者发表“7·15”、“7·27”反扁声明之后,重出江湖发动“百万人倒扁”行动,这是本周台湾岛内最具影响力的事件。  相似文献   

9.
顾炎武(1613—1682年)初名蜂.字忠清,明亡后易名炎武,字宁人,江苏昆山人。顾炎武是明末著名大思想家、学者,有人论为学术上“继往开来的人物”。清代,曾因“文字狱”在山东入狱关押达七个月之久。他在山东长时间入狱,但在《清史稿·列传》中对此却只字末提.清人翁玉涛在《听竹山房诗话》中仅说:“事林游济南,为一达官置之狱。”清人吴止捐的《顾亭林先生年谱》中也仅说:“……适以苏州黄培诗狱牵连,先生闻之,即星驰赴鞠。”不仅简略,且记叙错误。他自己也仅说:“……黄培诗狱株连二、三十人,又以吴郡陈济生《忠节录》二块…  相似文献   

10.
刘力 《文史精华》2000,(7):4-11
他热爱自然,曾幻想做一名科学家,但却梦断清华;他崇尚自由,曾企图创建新的资产阶级政党,但却舟止耶鲁;他忧国忧民,曾力主国共两党结束内战,“和平竞赛”,但却险遭暗杀……历尽坎坷,他终于找到一条与共产党人风雨同舟的光明之路。他就是── 世纪之交,千年之交,无线电波 在太空激荡,将中国14家主要新闻单位评出的“1999年中国十大新闻’”传向全世界,其中第二大新闻是:“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全国的指导思想写入宪法。”这条新闻的产生,与湖北武汉一…  相似文献   

11.
一、投笔从戎青少年时代,伊俊山埋头读书,曾认为“把书念好了,就是我最大的希望”。①尔后,他耳闻目睹了许多共产党人,爱国师生在北平抗日救亡运动中,“无辜被捕入狱坐牢,受尽了严刑拷打、污辱和各种诱惑,但是他们永不变节,誓死不屈,坚决斗争到底。这一切都使我感到共产党的伟大是无可  相似文献   

12.
毫无疑问,赵章光和他的101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因此在他的身上不乏时代色彩。 如果说,西方称之为“美发之神”主要是基于其划时代的科研发明.那么,海内外传媒冠之以“红色大亨”的头衔,就带有一定政治色彩了从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思路看,他是赞赏这类红色大亨的…… 美国《新亚时报》 希波克拉底留下的难题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是个秃头,他曾对医治秃头动过一番脑筋,譬如把鸦片与玫瑰或百合的香精混合,再加些酒、生橄榄油或洋槐汁制成药膏涂在头皮上……然而这个方子却未能像他的名字一样流传下来。 法兰西一代枭雄拿破仑23岁便开始脱发,…  相似文献   

13.
《百年潮》1999,(12)
兰德的伊罗生传记最早知道美国记者伊罗生的名字,是因为他和鲁迅的关系。从《鲁迅全集》中知道,当年他曾在鲁迅指导下编选、翻译过一本中国现代小说集《草鞋脚》。后来在撰写刘尊棋的传记时,我才第一次较为清楚地了解到伊罗生在中国的大致活动情况,了解到他曾在上海创办了一本英文刊物《中国论坛》,专门发表左翼作家的作品和中共地下党提供的文章。当时在北平被捕入狱的薄一波、刘澜涛、刘尊棋等人,便是从《中国论坛》上得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的消息的。狱中支部  相似文献   

14.
萨科齐在竞选法国总统时,被一些左派人士戏称为“美国先生”,而他本人似乎也铁了心,要跟希拉克时代与美国唱反调的戴高乐主义“决裂”。那么,在他“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法国与美国真的能建立起“深厚、真诚、坚定”的伙伴关系吗?萨科齐亲美,应该说并非做秀。这与他的性格有一定关系,他曾评价自己是“一个实际行动的男人”、“一个务实  相似文献   

15.
《文史春秋》2004,(12):63-64
林森在国民党中可谓一个非常重要的“闲人”.极其显赫的“隐士”。身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世人却只知“蒋委员长”,而鲜知有他这个“国民政府主席”:曾联名反蒋受到通缉.以后却仍得到蒋介石的体谅和支持:曾组建“西山会议派”疯狂反共.故世时依旧受到中共的哀悼和赞誉。其为官处世之道,颇堪寻味。  相似文献   

16.
正1938年8月25日,胡适给韦莲司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在1935年到1936年之间,我曾自愿担任驻日大使。但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一直是个“独立的人”,我认真的话,却被视为玩笑!或许也有人不要我做这件事。这个信息十分令人意外。这有违胡适一贯不加入政府,不“介入实际政治”的立场。国民政府高层、甚至蒋介石曾亲自出面,屡次要他“出山”,都遭婉拒。抗战中出使美国,他也百不情愿,一再表示是“逼上  相似文献   

17.
他热爱自然,曾幻想做一名科学家,但却梦断清华;他崇尚自由,曾希望创建新的资产阶级政党,但却舟止耶鲁;他忧国忧民,曾力主国共两党结束内战,“和平竞赛”,但却险遭暗杀……历尽坎坷,他终于找到一条与共产党人风雨同舟的光明之路。他是谁?请看——  相似文献   

18.
刘明翰 《世界历史》2002,4(3):74-83
在我国,人们对但丁、莎士比亚、马丁·路德比较熟悉。但是对伊拉斯莫却很陌生。即使在文化教育界对他也知之较少。其实,伊拉斯莫在欧美的知名度与上述人是类同的。他曾被人们誉为“西方的明灯”、“人文主义的泰斗”、“文艺复兴的纪念碑”、“科学之王”……。伊拉斯莫在世时,德皇查理五世曾表示要在帝国议会上钦赐他一个固定的席位;英王亨利八世希望他在英国永久居留;法王法兰西斯一世盛邀他访问巴黎,并且要他出任新设立的法国皇家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19.
叶添兴评论     
印度尼西亚华人领袖叶添兴因其独树一帜的思想、言行和活动,而成为引起争议的人物。不论是其政敌还是朋友,虽然对他的评论纷纭,但对其人品皆肃然起敬。他曾就华人问题而同印尼华人社会不同派别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他作为著名而资深的律师,站在捍卫基本人权的立场上,而为左派、右派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士在法庭上进行辩护。他为了在印度尼西亚实现“法治国家”的理想,而忘我地工作、服务和斗争,乃至鎯铛入狱,亦在所不辞。通过对叶添兴生平事迹  相似文献   

20.
张楚琨,中国近现代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有着丰富且不平凡的经历。他曾三次入狱,又一度成为新加坡的胡椒大王、商船老板、报社总经理,是中国新闻社、全国侨联、华侨博物馆的发起人和负责人之一。历任第三至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在海内外华侨华人中颇有影响。如今已过耄耋之年仍奔波于北京——厦门——南洋,继续从事侨务事业。有人因此劝他为自己树碑立传,张楚琨却真诚地说:“我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普通一兵,八十多年来所尽义务太少了,谈不上奉献,无非是‘孺子牛’的呐喊与勤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所当然。” (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