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0年代,在唐肃宗建陵南门石蹲狮西侧出土一件灰陶质兽面脊头瓦,该兽面瓦平面近似方形,上窄下宽,表面为高浮雕状,后背坦平。坦背与浮雕间的上部有一中空的腔(图一,图二)。正面通高27厘米、下宽26厘米,中上部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建筑的脊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一般用板瓦、筒瓦覆盖,用瓦条、砖或脊筒子垒砌屋脊,按它的位置分别称为正脊、垂脊、戧脊、岔脊等(图一)。屋脊是屋顶上最容易漏雨的地方,在结构上加以覆盖是完全必需的。古代匠师在解决功能的同时,更注意了它的艺术处理。由简单的式样逐渐发展成形式多样的各种脊饰。所用材料的质地也由普通灰色瓦件,逐渐改换成为光彩夺目的琉璃瓦。  相似文献   

3.
在邺南城宫城、内城窑址区域发现的脊饰类构件,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时代最早的火焰宝珠形琉璃脊饰构件实物,体现了北朝晚期高等级建筑的时代风貌。绿釉脊饰应用瓷土胎,是真正意义上的琉璃构件,等级寓意明显。黑釉、酱釉泥质釉陶脊饰个体较小,其应用的建筑等级应该略低。根据已发现的建筑构件的品类,邺城宫苑的屋面装饰技术高超,青掍瓦、琉璃瓦、琉璃脊饰交相辉映,从中可以领略邺城宫苑建筑屋面装饰的设计意匠。研究脊饰构件时应该考虑像教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赵燕平 《旅游》2003,(4):28-29
正吻 明、清建筑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件,龙头形,龙口大开,咬住正脊;系釉陶或琉璃制品。正吻又叫大吻。我国古建的脊饰,最早见于汉代石阙、石祠及明器上,多为用瓦当头堆砌的翘起的形状;最重要的建筑则流行以凤凰(朱雀、孔雀)为正脊的脊饰。至南北朝以后,被鸱尾所取代。宋元时期又出现鸱吻,同时又出现龙吻。明以后多用龙  相似文献   

5.
河北滦平县北李营乡发现石棺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河北省滦平县北李营乡大福沟村村民陈喜贵。在山坡挖果树坑时,距地表约50厘米处发现一石棺墓。县文物管理所得知后组织人员于1990年9月11日前去进行了抢救清理。 棺盖用一块经过加工的大石板,通长190、大头宽82、小头宽74、厚5厘米。看来下葬时已断成两块,中间(?)用三块小石板铺着。石棺用一块沙成岩条石雕凿而成、通长182、大头宽67、小头宽56、棺槽深30、棺帮均厚6、棺坐均厚16厘米。船形底。石棺两边分别雕出宽3厘米突线条,显然是为了区分棺槽与棺坐的界线。但又起到了装饰作用。在突线条的下边又阴刻两条线。通体凿刻成蓆纹。棺头正中刻成一个楼阁式的建筑。脊下刻七条瓦线、两边为亭式飞檐,脊檐间雕刻云纹图案。楼阁式建筑中间刻一半开门,站立一似长发髻的女人,身着旗袍、  相似文献   

6.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位于沈阳城北十里。崇德八年(1643)始建,顺治八年(1651)初建完成。康熙、乾隆及嘉庆各朝屡次增建和改建。 昭陵不仅建筑宏伟,而且有许多精美的石雕。其中,首推位于正红门前的石牌坊。此坊形体巨大,雕刻精美,全部为仿木架结构。基造型为四柱,三间,三楼,歇山式顶子。其上有三条大脊,八条垂脊,还有大吻,走兽,垂兽,横椽,望板,勾头,瓦件。檐下有出檐的瓦垅、斗拱、额枋横梁、栏板、兽头、铺首及雀替,等等。建筑各部位还浮雕有花卉图案,有云龙纹,  相似文献   

7.
从麦积山石窟看北朝木构建筑的发展董广强北魏时期,由于政府的支持,佛教得以迅速发展,因而在各地大力开凿石窟。麦积山第30窟就是这一时期开凿的。它是仿木构建筑开凿的殿堂式崖阁,单檐庑殿顶,有正脊、角脊、鸱尾、瓦垅等。三间四柱,柱上作栌斗,斗上承阑额和梁头...  相似文献   

8.
1997年,邢台市顺德路隋代邢窑遗址出土了5件黑釉高足尖顶桃形器。由于此前未见此类器物出土,亦缺乏相关文献记载,引起学界广泛讨论。文章结合现存古建筑、相关出土遗物和文献资料,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认为,高足尖顶桃形器既可以用作小型建筑和"建筑式"明器的脊饰,也可以作为筒瓦之上的瓦钉帽,即《营造法式》中记载的滴当火珠使用。  相似文献   

9.
孝昌石板地明代墓葬包括石室墓和砖室墓两种,有单室和双室之分。双室砖墓设有壁龛及通窗。随葬器物一般为碗、罐组合,多置于龛内,石室墓另凿石块方座代龛置器。棺内尸体头、脚垫瓦。此次发掘为了解该地区明墓葬俗增添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文物》1950,(7)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工厂委员会所属图书馆,在该城被德寇轰炸的头几天就毁灭了;十万册书无一幸免,图书馆大厦的一切设备:巨大的藏书室、可容百人的阅览室以及附属建筑都成了瓦烁堆。图  相似文献   

11.
中山国是我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一个“千乘之国”,其地域在今河北省中部的石家庄地区。中山国的统治者是白狄鲜虞族,是一个长期生活下太行山的山地民族,因此对山很是崇拜。中山王用大型山字形铜礼器作为王仪,在宫殿瓦顶上砌筑山字形脊瓦和山峰形瓦钉帽饰等以示崇山。中山国之所以称之为“中山”是因“城中有山,故曰中山”,所以“山”字形铜礼器可为国之象征和王权之象征。鲜虞中山由于长期生活于山区,故对于山区中一些常见动物的形象和山峰及山中经常出现的一些自然现象,也反映在其生活中,甚至反映在一些瓦当饰面的造型中。中山国的瓦当目前仅出土于它的后期都城——灵寿城的各遗址中,从考古发掘  相似文献   

12.
蔡氏宗祠古民居建筑群,距泉州市约20公里,地处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漳州寮。 和其他古民居的热闹与喧哗相比,蔡氏宗祠古民居依然安静,这座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基本处于没有开发状态。到达那里的时候,天空布满低垂的阴云,远远望去,整座古民居就像一座整齐精致的城郭,厝厝相连的闽南建筑所特有的赭红色墙瓦、翘脊飞檐在阴云的映衬下,更显沧桑。  相似文献   

13.
大象孤儿院     
斯里兰卡的小孤象现在有机会存活下去了。该国政府在乌达瓦拉威国家公园设立了“大象中途之家”,每年收容12至15头幼象。这些小象大多是在农民试图吓走或  相似文献   

14.
1975年以来,会理县黎溪区相继发现了瓦石田土坑墓群、粪鸡湾土坑墓群。墓群地处山坡地,一般坡度20度、海拔1700米左右,当地土质为酸性红壤,因长年水土流失,多数墓葬已被冲毁,许多墓圹填土被水冲出,保存好一点的墓口与地表几乎平行。皆为竖穴土坑墓,未见封土或其它标志。 1987年,在调查黎溪区新安乡瓦石田土坑墓葬群时,我们清理发掘了一座已暴露的土坑墓。墓内残存骨骸一具,为仰身直肢葬,在墓头放置一件陶豆,两腿之间放置一根石锥。在该墓区还先后采集到石刀、石斧、石戈范、铜钺、铜箭镞、陶罐、陶豆、陶纺轮等。  相似文献   

15.
史传“昆吾作瓦”,在我国古代泛称陶为瓦。就墓葬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葬具来说,所有陶质的葬具如瓮棺、瓦棺、陶棺以及砖棺都是广义上的瓦棺。狭义上的瓦棺则仅指古人用瓦(板瓦和筒瓦)砌成的形制不同的葬具。考古资料证实,此类瓦棺在西汉比较多见。1955年考古工作者在配合中州中路扩宽改造工程中发现有六座西汉时期的瓦棺墓,对研究西汉瓦棺形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秋游腊子口     
潘硕珍 《丝绸之路》2011,(17):29-30
汽车驶出岷县县城,逆藏河源头南行,就登上了铁尺梁。铁尺梁藏语为“铁杰El”,意为额中间山,是迭山主脊向东延伸的部分。山上的树木仿佛穿着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节El礼服,漂亮极了。站在铁尺梁上,眺望迭部县境内重峦叠嶂的山峰尽被早晨的迷雾笼罩着,如同一幅烟云模糊的山水画。仔细打量,你会窥见一座虎头山,雄视着远方。  相似文献   

17.
邙皮戈考     
邙皮戈是五十年代中期原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从离石县(当时为离山县)收集的。同时收集的还有铜矛一件,现均藏于山西省博物馆,戈有铭,矛无铭。下面对此戈的铭文、国别及年代等作一考证。戈援首尖锐,孤脊,长胡,栏侧三穿,上穿呈竖半圆形,下两穿为长方形,直内一横穿。援内微向上翘,援断面呈菱形,援脊较内稍高。援、胡、内均有刀锋,胡端平  相似文献   

18.
华夏视野     
《华夏地理》2006,(9):4-17
大象孤儿院 斯里兰卡的小孤象现在有机会存活下去了。该国政府在乌达瓦拉威国家公园设立了“大象中途之家”,每年收容12至15头幼象。这些小象大多是在农民试图吓走或射击践踏庄稼的成年大象时与象群失散。“生面自由基金会”为“中途之家”提供资助。  相似文献   

19.
遂宁市城南25公里的三新乡花园村涪江西岸,建有清代石牌坊一座。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建造,称之为“节孝牌坊”。(图) 牌坊座西向东、为四柱三门,重檐牌楼式仿木结构石质建筑,青石垒砌而成。通高10米。宽7.25米,石柱方形边长0.57米,占地面积80平方米。坊顶盖中脊用石雕成,顶为歇山式坊顶,脊正中用一块整石雕成宝珠式脊顶,两边镂空雕龙护顶,脊两侧雕有卷尾的鸱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发展起来的,作为主要用材,瓦的发明与使用,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举,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瓦当,是陕西扶风召陈西周宫殿建筑遗址出土的三种半瓦当(见《文物》1981年3期)。较为一致的看法是,瓦当是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用来保护屋檐部的椽头,免受风雨的侵蚀,从而延长建筑构件和房屋的寿命,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瓦作,我国古代以土木结构为主的建筑物的重要材料,其出现本身就是建筑技术的重大进步。"秦砖汉瓦"一词的流行,则是后世对中国社会进入到大一统封建社会后,建筑技术飞速发展形势下,建筑材料制作工艺和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