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单爱美 《丝绸之路》2012,(22):103-104
我国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能之一就是群众教育与服务.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衡量博物馆建设质量的好坏主要标准就是看其是否能够广泛地适应不同层次公众的需求.因此,博物馆要借鉴传播心理学方式,树立观众至上的意识.同时,提升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博物馆与公众的社会互动,促进博物馆事业的社会化服务.  相似文献   

2.
一、培养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重要性培养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与国际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密不可分。人类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造就了人类丰富多样的生存形式,构成了人类文明精神的完整性。由于近代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的与公众的关系自博物馆诞生之初就影响这博物馆的发展。本文从西方博物馆发展史的角度来论述这一重要关系的演变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把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私人秘藏阶段,社会上层开放阶段,社会公众开放阶段和博物馆发展外化阶段。  相似文献   

4.
何磊 《神州》2021,(1):255-256
博物馆以自身专业性为人们熟知,大众对博物馆的认知不清晰.近几年,随着《鉴宝》等节目视热播,社会上掀起考古热.水下考古实况转播等起到推动作用,大众对考古的热情,反映当代人们的精神需求更加丰富.要考古事业发展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广泛让观众参与.博物馆展示方式较为单一,为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博物馆需要以公共视角设...  相似文献   

5.
1972年,美国考古学家查尔斯.麦克基姆西在《公共考古学》一书中提出了"公共考古学"的术语和理念。西方学界认识到,为了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和考古研究的可持续性,依靠专家的力量已经无法胜任这项工作,必须依赖全社会的介入,包括政府和公众。因此,公共考古学不单是面对公众的普及,还要求政府的职能的全面介入。目前,"公共考古学"的概念是指由政府管理的从公众共同利益出发的考古学,即由一个形形色色而且互有竞争的大众群体以他们自己的方法来阐释过去。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英国考古博物馆改变功能定位,从考古专家的仆人,转向以公众为中心,以吸引和沟通各社会阶层的大众为己任,并对传统的博物馆展示方式进行改革。本文介绍了英国博物馆在这方面的一系列有益实践与成功经验,包括服务对象的重新定位、传统功能向外延伸,从静态展示向为观众提供动态的展览服务如走进社区的"移动博物馆"和出借文物盒、鼓励受众的参与和互动、网上连接、开放库房和研究部门、为残障儿童开发考古游戏、吸引少数族群参与、举行陶艺与玻璃艺术研讨会和文物欣赏写作班等等。这些举措反映了当代博物馆和考古学思维方式的新趋势,这就是:不是强调公众能为考古学做些什么,而是强调考古学可以为公众做些什么。公共考古学在长期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结果是在这些国家造就了对考古资源具有较高觉悟、鉴赏力和保护意识很强的公众,大大提升了这些国家保护文化遗产的能力。虽然我国博物馆采取免费措施来吸引观众,但是这似乎还远远不够。如果真的要加强公众的参与和认识的提高,博物馆可能更需要在展示形式、营销策略、服务内容和主动性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中华遗产》2007,(6):13-13
博物馆不应该成为赢利机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记得去年曾有传媒热情呼喊“一个博物馆的免费时代从此来临”。然而,一年过去了,全国大部分的博物馆依然还在收费,而且受旅游景点涨价之风影响,博物馆越来越像一个赚钱机器,高价门票让人望而却步。博物馆的门票挡住了市民受教育的脚步,以至于许多地方的博物馆门庭冷落,无人问津。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考察了日本的一些博物馆后,认为其博物馆十分重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关系的研究,他们“以人为本,把参观者当作朋友;广开渠道,让博物馆走近公众”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我国博物馆行业规范建设缓慢,馆方在与公众互动中的伦理道德长期被忽视。存在种种忽视职业道德、漠视公众伦理的现象,如展览中缺乏专业热情、套用大馆模式,服务中定位不准、不顾及观众感受甚至多有冒犯等等,其应与博物馆、国家文博机关认识不足以及观众固有的观念有关,而博物馆自身人才匮乏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面对免费开放之后倍增的参观人数和发生变化的观众结构,博物馆公众服务工作面临着观众需求日益深层次、多样化的挑战.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一顿"免费午餐",而是内容丰富的"文化盛宴".博物馆在做好基本开放服务的同时,还要在展览服务、文物鉴赏、阅读服务等方面不断探索,实现公众服务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怎样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怎样才能使博物馆在发展先进文化中扮演应有的重要角色。笔者以为,“公众喜爱”既是我们办馆质量的尺度,又是我们追寻的办馆目标,同时也是我们博物馆的“生命线”。下面就什么是博物馆公众喜爱理念?博物馆为何要强调这一理念?如何提高“公众喜爱”的程度等方面,谈谈肤浅的认识,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相似文献   

11.
李娅 《旅游纵览》2023,(11):148-150
近年来,我国在文化旅游方面的建设不断加快,逐渐形成全新的文旅融合发展形势,可为博物馆公众服务创新提供新思路。社会大众通过文化旅游,对文化元素产生兴趣,经过引导成为博物馆的新观众。在此背景下,本文将详细介绍文旅融合对博物馆公众服务发展的作用,创新发展理念与发展方法,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12.
李娅 《旅游纵览》2023,(6):148-150
近年来,我国在文化旅游方面的建设不断加快,逐渐形成全新的文旅融合发展形势,可为博物馆公众服务创新提供新思路。社会大众通过文化旅游,对文化元素产生兴趣,经过引导成为博物馆的新观众。在此背景下,本文将详细介绍文旅融合对博物馆公众服务发展的作用,创新发展理念与发展方法,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13.
尹凯 《东南文化》2022,(1):152-158
近年来,公众之于博物馆的重要性持续攀升,甚至开始居于一种主导性的优先地位.博物馆学界相应地出现了 一系列暗含"公众转向"的话语.基于此,博物馆与公众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博物馆与公众关系有四种路径:公众研究路径聚焦存在于博物馆内外的公众群体,以此分别发现公众之于博物馆和博物馆之于公众的价值;沟通关系路径侧重博物馆...  相似文献   

14.
时兰兰 《丝绸之路》2022,(3):184-188
博物馆调查问卷架起了博物馆公众文化服务工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新时代博物馆的研究发展迅速,以观众为主体的研究日渐受到重视,多元和需求是新时代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趋势,各个博物馆都践行着为观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宗旨,调查问卷是必不可少的首选之一。博物馆进行观众调查问卷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对观众需求有更全面、更精准的了解,是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的必要手段。博物馆通过观众调查问卷,及时了解观众需求并采取相应措施,满足广大观众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等服务水平也得以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5.
王晖 《东方收藏》2020,(5):106-106
定安县未来博物馆建设中,要完成各类文物的安全有效监管,合理规划安全管理系统的工作准则。原有工作体系内,由于文物数量较多,导致实际的工作质量较差,在博物馆今后修建中,需要采用专业合理的方法研究该系统的实际运行表现。  相似文献   

16.
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无疑是所有现代意义博物馆的天职,其对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博物馆公众服务功能的发挥需要多维度的考虑,既有诸如《博物馆条例》等制度性设计作为保障,更要有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的自律与约束,而后者是衡量博物馆行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在博物馆界,《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被公认为博物馆及其从业者的最低标准,比较清晰地反映了当代博物馆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它的相关原则在博物馆公众服务领域的引入,不仅约定了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弥补了博物馆法律工具的滞后性,而且帮助博物馆在利益博弈中做出正确判断。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博物馆在引入上述职业道德准则的过程中,如何制定资助和创收政策,如何解读和展示敏感文化物品,如何尊重所处或所服务的社区,如何对待非传统服务对象等,仍需要业界理性面对、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参与在博物馆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公众的参与形式从传统方式逐渐转变为更加创新的手段,为博物馆带来了丰富的内容与形式,增强了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认同感。同时,公众参与也助推了博物馆教育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公众参与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参与不平衡、公众与专家意见不协调等。文章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策略,旨在提高公众的参与意愿、利用技术提高参与效率、平衡公众与专家的意见,确保公众参与的长期性与质量。  相似文献   

18.
公众考古学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成就,20世纪中叶诞生于欧美并迅速发展,我国的公众考古学尚处于初始阶段,公众的考古知识水平和文物保护意识亟需提高,所以必须注重公众考古学教育。高校博物馆是公众考古学的主阵地之一,充分利用高校博物馆的优势,发挥其纽带作用和教育功能,对促进我国公众考古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博物馆教育与微信公众平台展开了研究,介绍了微信公众平台的含义,分析了博物馆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开发利用,并对未来走向与前景作了展望,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网络传播博物馆信息的优势和特色,必将使网络传播成为二十一世纪博物馆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