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樊兵兵 《沧桑》2014,(3):76-79
圣像破坏运动是公元八九世纪在拜占庭帝国所发生的禁止使用和崇拜圣像的运动。这场在宗教领域所发生的运动,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有的学者把当时的历史称为"圣像破坏时代"[1]。在圣像破坏运动酝酿的过程中,政权与教权之间的斗争以及教会所拥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对世俗政权所造成的威胁对这次运动的爆发产生了直接的、重大的影响,但绝非决定性的。宗教矛盾,尤其是基督教与犹太教以及基督教内部的纷争与不可调和的矛盾对圣像破坏运动的发生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而使圣像破坏运动的发生成了一件必然的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2.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深受拜占廷文化的影响,由于拜占廷知识分子始终热衷于古典希腊文化,因此其继承和保存的古希腊文化遗产受到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者的青睐。许多拜占廷末代王朝的学者成为这些新文化运动领军者的老师,不仅向他们传授希腊语言文学知识,而且激发起他们对以希腊语言文学为核心的古典学术的热爱,有力地推动了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在思想理论上接受拜占廷人传承的柏拉图主义。拜占廷知识分子还通过大量拜占廷知识界保存下来的古代珍贵文献,为新文化运动输送了急需的文化素材,使得拜占廷文化成为文艺复兴运动重要的文化来源。  相似文献   

3.
拜占廷灭亡的原因历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其中经济因素的分析首先在苏联学者中开展,并取得了相当重要的成就。苏联著名拜占廷学者乌达里曹娃曾全面讨论了有关的原始资料和学术观点,她指出,不能把拜占廷灭亡的原因简单归于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军事胜利,应从广泛的历史中去寻找内在原因,若“想顺利完成这个任务,必须研究晚期拜占廷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她对晚期拜占廷经济生活的分析为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然而,她的分  相似文献   

4.
中国学者对拜占廷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玮 《史学理论研究》2000,1(1):151-157
拜占廷学于16世纪前半叶产生于德国,19世纪至20世纪前半叶的150年间,拜占廷学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它已逐渐成为一门真正的国际科学,几乎所有欧洲国家及美洲、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都建立了研究拜占廷学的中心。1927年以来定期举行的拜占廷学世界大会,充分说明了各国学者从事拜占廷学研究的国际意义。大会上提出的报告和进行的讨论标志着拜占廷学的不断发展。①中国对于拜占廷学的研究则起步较晚,直到50年代中期才开始有译作和论文发表。中国学者对拜占廷史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第二阶段从80年代中期至今…  相似文献   

5.
自斯坦因首次报告中国发现拜占廷金币以来,见诸各种官方媒体的拜占廷金币及其仿制品已近九十余枚,还有许多在民间流传。这些金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拜占廷经济外交史及中西交通史领域的重要课题,愈来愈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它们。及至今天,除各种报道,对之做过分析论述的学者已有数十人,相关论文、书籍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6.
英美拜占廷学发展长期引领国际拜占廷研究之潮流。自爱德华·吉本以来,英国的杰出学者辈出,在国际拜占廷学领域始终占据领导地位。他们视野开阔,不断创新,常有新论问世,执国际拜占廷学之牛耳亦非一日。英国学人注重基础建设,强化人才培养,其拜占廷学始终保持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势头。而美国拜占廷学则另辟蹊径,快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问鼎国际拜占廷研究的宝座。他们的拜占廷学发展特点明显,经验宝贵,可以为我国拜占廷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杜学书 《新疆钱币》2004,(4):58-58,F003
《中国钱币》2001年第4期康柳硕先生的《中国境内出土发现的拜占廷金币综述》及《新疆钱币》2003第3期李铁生先生的《拜占廷“东罗马帝国”币初探》读后收益匪浅,觉有必要把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征集到的两枚不同重量、版别相似的拜占廷(东罗马帝国)金币介绍给专家、学者及丝绸之路钱币同好。  相似文献   

8.
1274年里昂教会合并是考察晚期拜占廷与罗马教皇关系的重要佐证。它暂时缓解了拉丁复辟势力的威胁,使拜占廷免于再次沦陷。在面对土耳其强敌进攻时,拜占廷末代统治者多奉里昂教会合并为圭臬,借东西教会合并,寻求罗马教皇的帮助。细究里昂教会合并得以实现的原因,当发现,晚期拜占廷面临的艰难局面,为里昂教会合并提供了契机。而拜占廷独特的政教关系及罗马教皇政治影响力的增强则为教会合并提供了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公元6世纪中期,地中海世界爆发了史称"查士丁尼瘟疫"的第一次鼠疫,然而,部分现代拜占廷史学家对此却出现了"失语"现象,他们虽然对相关史料非常熟悉,但对这一事件却未能给予足够重视。这种无意识"失忆"的原因在于生态环境问题尚未成为其所处时代的主题,学者大多关注查士丁尼一世推行的内外政策,而没有注意此次"天灾"造成的严重后果。现代拜占廷学家在历史研究中的这种价值选择、判断和取向表明,人们力图通过历史研究再现已经逝去的生活记忆,但却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着各自的回忆,同时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失忆"。  相似文献   

10.
鲁迅手稿在﹃文革﹄中曾遭江青劫掠叶淑穗1966年我们国家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这场浩劫中,鲁迅先生手稿也没有幸免。由于运动来得异常迅猛,公检法被破坏,不但人身没有保障,国家文物也有时刻面临被毁坏的危险,在这关键时刻,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同...  相似文献   

11.
1971年初为抗议美、日两国拟将中国的钓鱼岛群岛随冲绳“归还”日本,中国留美学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保卫钓鱼岛运动。这场运动自1970年11月起历经酝酿、兴起、发展而走向高潮。尽管这场运动最终没能完成其既定的目标,但“保钓运动”的参加者们由保卫钓鱼岛而开始思考如何维护中国的领土与主权完整,由捍卫国家主权而开始认识祖国,并致力于促进国家统一的活动,这场运动对一代人的政治观和世界观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拜占廷军区制和农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拜占廷军区制和农兵陈志强拜占廷军区制又称塞姆制,是公元7—12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境内推行的军事和行政制度,即按军区、师、团、营等军事序列管理帝国各级行政区域。这种军政兼容、兵农合一的制度促使拜占廷农兵阶层的形成和发展,对加强拜占廷国防力量,稳定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3.
拜占廷是横贯中西的名丝绸之路的终点。公元2世纪以来,中国即与拜占廷有友好往来。目前中国境内出土的拜占廷币约50枚。近来少数世界古钱币爱好也陆续有所收藏,估计40枚。国内钱币界迫切需要比较全面的拜占廷币知识的介绍。有鉴于此,试作此,求正于同行。  相似文献   

14.
"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当代中国的重大事件之一.中外学者对这场运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发表了一批论文及专著,整理和公布了许多资料,目前在许多问题上已达成共识,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大分歧,如关于"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基本动因问题、历史进程及其评价问题,对知青"返城风"及上山下乡运动终止原因等等,这些都有待研究者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此外,在研究中还存在资料收集困难、研究力量薄弱、研究方法单一等困难与不足.  相似文献   

15.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维新运动。这场运动在安徽究竟开展得怎么样?推行情况如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对于这些问题,由于客观上史料缺乏,主观上又重视不够,以致至今尚未看到专门论述。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笔者不揣谫陋,试就这些问题谈一点个人的肤浅看法。不妥之处,希望史学界的同行们批评指正。应当承认,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上的原因,戊戌变法运动在安徽开展得确  相似文献   

16.
美国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反应(1966~1968)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 6年 7月 ,迫于国际局势的压力 ,约翰逊政府提出了“遏制但不孤立”中国的政策 ,但该政策提出后并没有得到有始有终的实施。美国学者的一种观点认为 ,其原因在于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阻碍了美国的外交努力 ,使中美之间失去了一次改善关系的重要机会。然而 ,美国国务院最新解密的外交政策档案显示 ,这一观点的准确性值得怀疑。美国对“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反应有自己的政策考虑 :它为中国这场内乱设定了目标 ,即希望这场运动导致中国政局发生有利于美国的变化。 1 96 7年中后期 ,随着“文化大革命”局势的渐趋稳定 ,美国的期望落空 ,美国政府内强硬派人士拒绝进一步尝试新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17.
邵兆颖 《史学集刊》2013,(3):123-128
6世纪拜占廷帝国在东部边境大规模修建军事要塞,构筑了一道坚实的边防线,达拉(Dara)要塞是其中重要一环。本文试以达拉要塞为对象,以相关史料及考古报告为依据,从选址、规模、城防设施和水利建设等方面考察拉要塞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拜占廷帝国东部边境要塞在对稳固拜占廷边防、遏制波斯扩张、实现拜占廷帝国战略等方面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旭 《黑龙江史志》2013,(19):32-33
<正>公元6世纪末到7世纪初,拜占廷帝国进入了"边疆危机"时期,查士丁尼大帝统治时期建立起来的广大疆域和庞大的军队全部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拜占廷帝国陷入了又一次巨大的危机中,公元610年,拜占庭帝国迦太基总督之子希拉克略进入君士但丁堡,建立了希拉克略王朝,并在帝国内部重点是亚洲领土上实行军区制,这一制度明显的缓解了帝国面临的危机,加强了拜占廷帝国的国家和军事力量并在三次波斯战争中彻底粉碎了波斯帝国对拜占廷的威胁,并使得拜占廷拥有了和正在兴起的阿拉伯帝国对抗的力量,为拜占廷帝国进入中期的"黄金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军区制自身所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又为帝国的毁灭埋下了  相似文献   

19.
顾亚欣 《沧桑》2009,(3):12-13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前后,中国发生了一场以创办新式教育为主要目的的庙产兴学运动。这场运动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及时代原因,其本身对于汉传佛教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对这场运动起因及影响等有关问题的探析和评价,可以更好地思考汉传佛教自身发展与社会形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拜占廷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曾于542年病危,但不久痊愈,而帝国名将贝利撒留则因所谓"谋反"罪名受到惩处,查士丁尼与贝利撒留之间的关系由此破裂。在该事件中,皇后塞奥多拉是打击贝利撒留的直接执行者,但事件本身则反映了拜占廷皇帝力图防止军队将领坐大从而导致军权威胁皇权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也体现了拜占廷帝国集权制度的弊端。与此同时,查士丁尼与贝利撒留关系的恶化导致帝国对外战事不利、内部政局不稳,成为拜占廷帝国在6世纪中期步入历史上的衰落阶段之一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