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秦汉家庭论及家庭结构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商鞅的“分异令”规定成年兄弟必须分家,并非只能形成核心家庭。“五口之家”以“父母妻子”组成的简单主干家庭为其标准形态。不能把汉代家庭锁定为“核心家庭”。汉代还有相当数量的一般实行“亲死分家”的成年兄弟同居家庭。研究家庭结构应该注意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差别,注意它的发展变化。主干家庭、核心家庭、联合家庭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按家庭结构的动态变化,可区分为“分异”型和“同居”型,历史上不同时代家庭结构呈现的不同面貌,主要是这两类动态家庭结构的消长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孙林  田明 《人文地理》2020,35(5):18-24,140
当前我国的人口流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流动人口的迁移模式呈现出明显的家庭化趋势,在此背景下迁移选择是否和流动人口家庭的生命周期阶段息息相关呢?未来的市民化政策需要因此而迭代升级为家庭视角吗?文章使用中国25所城市的流动人口调查数据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从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城市流动特征四个维度探究影响核心家庭迁移模式的具体因素和相关程度,结果显示:家庭的生命周期阶段是流动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核心家庭在新婚期和学龄前期举家流动的概率最大,当孩子步入适龄教育阶段,流动人口的家庭界面面临分散的可能性增加,导致留守子女和留守妇女的社会现象持续,当子女毕业或就业时家庭成员团聚的概率再次增加。未来市民化政策中应当围绕流动人口的家庭出台更全面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3.
系统梳理了中国境内渤海未成年人墓葬的考古发掘材料,并对其埋葬习俗进行了初步讨论。渤海未成年人埋葬方式可分为单人葬和多人葬。未成年人单人葬数量较少,随葬品及墓葬形制较为简单,埋葬方式以一次葬为主;多人合葬中的墓葬形制及随葬品均较为丰富,以二次葬为主。根据墓葬形制的规律,认为埋葬未成年人的墓葬中单人葬早于多人葬。未成年人与成年男女共同埋葬是渤海未成年人埋葬方式的特点之一,由此认为,家庭是构成渤海社会的最小单元,并体现出渤海社会牢固的亲情观念及稳定的家庭结构。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上的宗族结构,五服内外是亲疏关系的一个分水岭。五服之内的亲属板系都可以称为“家”。这样的“家”有三个大的同心圆:父、己、子构成同心圆的最核心结构,是为核心直系家庭;上下推及祖、孙,旁及堂兄弟,是同心圆的第二层次,若同居,是为四世或五世同堂的家庭;同心圆的最后一圈从曾祖到玄孙,若同居,是为九代之“家”,比如唐代的张公艺和江州义门陈氏,这样的“家”只是特例。  相似文献   

5.
殷平  蔡安雅 《人文地理》2010,25(4):137-142
根据旅游决策划分的三个阶段,通过在北京居民区及学校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核心家庭、夫妻二人家庭和三代同堂家庭的决策模式与家庭成员的决策内容。研究表明,在北京夫妻共同主导型决策模式占比例最大,其次为妻子主导型决策模式。但不同结构的家庭旅游决策模式不同,且不同的家庭成员决定着不同方面的出游决策内容。最后针对中国家庭出游决策模式及家庭成员出游决策内容为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深刻的社会经济变迁重新刻画了中国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形貌,国家政府也通过人口与社会政策的制度与实施直接参与了家庭活动,成为家庭变迁的巨大推力。中国家庭变迁与快速的人口转变同步,并内嵌于社会转型的进程之中。对1982~2010年历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显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家庭户变动体现出诸多新情况、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与演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三个方面构建了城乡协调发展度指数,对中国2000-2008年31个省城乡协调发展程度的整体变化及在大区上的空间差异进行了评价和原因探讨。结果显示,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程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城乡增长率差异系数的降低,说明我国近些年的支农惠农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效果显著。东部和西部地区城乡发展逐步协调,而中部和东北地区城乡发展协调度下降。东部城市和农村基本实现共同富裕,而西部是较低水平上的协调。东北地区先大幅下降后缓慢上升,中部地区的城乡协调发展度目前是最低的,变化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8.
一、美国人家庭模式的演变 一般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人的家庭经历了从大家庭(extentedfamily,指至少由三代人组成的家庭)到核心家庭(nuclearfamily,指由已婚夫妇和未满18岁的孩子所组成的家庭)的演变。大家庭是北美殖民地开发初期到19世纪工业化这段时间的主要家庭模式。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速,核心家庭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逐渐取代了大家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中部地区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分析及其时空特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斐  俞彤晖  王海萍 《人文地理》2012,27(5):104-109
ER型指数测算表明,中部地区88个地市(州)城乡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程度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和地区分异;根据2000年、2009年各地市ER指数值,分别将88个地市分为四大类型区,根据2000-2009年各地市ER指数值的变化情况,将88个地市又分为三类地市,综合分析2000-2009年中部地区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的时空特征变化。分析结果显示:2000-2009年,中部地区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绝大多数地市的城乡收入极化程度变化呈现出加速上升或一般化上升趋势,各省城乡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程度也有很大差别;城乡收入极化程度各类型区的空间分布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省收入极化程度变化不同类型区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性别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认识中国史前时代的家庭和社会结构颇具启发性。对兴隆洼文化房屋内性别相关物的分析表明,男性相关物和女性相关物在各房屋内共存,房屋内是否居住着一个由夫妻和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房屋内除了共同的生活空间以外,男性和女性有各自的工作空间。石器加工或修整可能是男性在房屋内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食物加工很可能是女性在室内从事的最主要的日常工作。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家庭人口,从1920~1935年期间,从1~10人的家庭,无论人口多少都处于增加的状态。例如1920年平均每户人口为4.89人,1935年则增加到5.20人。从1935年到1955年变化不大,平均每户人口维持在5人左右,但从1955年则开始了明显缩小的倾向,到1965年下降到4.05人,到1980年时,全国每户平均人口已下降至3.33人。战后,特别是自5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人口大量从农村迁入城市。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教育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社会心理;同时在家庭结构、家庭规模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核心家庭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结构,生育观的转变使大多数夫妇产生了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中国外交卓有成效,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贸、文化以及各领域的合作迅速发展。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了解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美国复杂多元的民族构成,成为中国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方面。美国一直是中国人移民海外的主要目的国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批中国新移民奔赴美国,美国华侨华人数量迅速上升,从1990年的164万,增加到2000年的285万,2010年  相似文献   

13.
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家国网络、大一统为显著标志的中国封建社会结构,表现为一个惊人庞大的家庭堆积。一个一个的家庭,是它元素形式。中国“国”、“家”不可分;“以孝治天下”;“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传统,使得我们在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结构,具体到清代社会结构时,须从对家庭的分拆开始。一、清代家庭结构家庭,是以特定的婚姻形态为纽带,以血缘关系(包括收养关系)为基础结合起来的社会组织形式。近代社会学家通常将家庭分为“核心家庭”、“扩大家庭”、“复合家庭”、“异常家庭”四种类型。当然,还有从其他角度,…  相似文献   

14.
正1990~2010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大致经历三个阶段:1990~1995年,消费快速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686.3元增至1577.7元,增长了129%,人均消费支出从560元增至1313元,增长134.5%。1996~2000年,消费放缓。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速放慢,消费支出也明显放缓,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下降14.39%。此间,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明显快于农村居民,城乡差距逐渐拉大。2001~2010年,消费恢复稳定增长态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366.4元增加到5919元,  相似文献   

15.
欧洲历史上家庭概念的演变及其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俞金尧 《世界历史》2004,16(4):4-22
本文分析了自古典时代到 1 8世纪欧洲人家庭观念的演变及其与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作者认为 ,古代罗马的家庭具有奴性 ,与奴隶制有关。随着奴隶制和家长权的衰落 ,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自然家庭的重要性逐渐显现。但是 ,家庭要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组织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中世纪前期 ,欧洲人的家庭生活集体依然依附于当时的土地耕作制度。份地是当时的赋税征收单位 ,它包容了数量不同、形式多样的家庭户。份地制度的衰落终于使家庭户成为独立的社会组织。但至少从中世纪中期起至 1 8世纪中叶 ,欧洲人所说的家庭实际上就是家庭户 ,同住的非亲族成员也被算成家庭的一员 ,与户主形成假性的家庭关系。近代初期 ,随着商品货币关系向家庭户的渗透 ,从前虚拟的家庭关系便转化为雇佣关系 ,家庭才成为一个以血缘和婚姻关系为基础、共同生活的亲族集体 ,现代的家庭概念得以形成。作者认为 ,在欧洲历史上 ,家庭组织的存在方式和人们的家庭观念始终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相联系 ,它们的演变过程几乎就是一部简约的欧洲史。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如何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提出了几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向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德国婚姻与家庭形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邢来顺 《世界历史》2002,2(1):99-104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内在物质依据。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社会结构的相应变化。家庭既是构成社会的细胞,也是经济生活的最基本单位。在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家庭的构成形态及其表现特征也会有所不同。婚姻则是家庭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周春山  赖舒琳  袁宇君 《人文地理》2020,35(3):29-36,75
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有利于家庭质量和生活幸福感的提升,对推进我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以珠三角流动人口核心家庭为研究对象,分析处于不同家庭生命周期流动人口的基本属性特征、家庭化迁移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不同家庭生命周期流动人口的基本属性同质性与差异性并存。②未育夫妻家庭中夫妻分居现象严重,家庭化迁移多出于经济理性。③夫妻与未婚子女家庭以举家迁移为主,子女对家庭完整性具有积极作用,家庭化迁移更多考虑子女教育、生活照料和社会保障。④未婚者与父母家庭中,未婚者逐渐离家并以非家庭化迁移为主,父母对未婚子女生活、工作选择等保持独立性尊重。  相似文献   

19.
韩祥 《史学月刊》2014,(5):79-92
当发生较大灾荒或战争时,社会上货币的流通结构与规模、物资的市场贸易与运输均会出现与平时显著不同的变动。通过对"丁戊奇荒"中山西银钱比价变动的初步探析,可以发现,灾荒中的银钱比价呈现出钱价明显上升的剧烈变动,但其上升幅度远不及物价,且灾区钱价的涨幅水平与灾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随着赈灾活动的大规模开展,短时间内出现了1877~1879年的全国性钱价上涨局面,这对灾区及外部地区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大大增加了赈灾成本,严重削弱了赈灾效果,并造成了全国性的金融波动。此外,与既往观点不同,发生"丁戊奇荒"的1877年才是中国19世纪后半期全国性"钱贵银贱"现象出现的时间节点。  相似文献   

20.
李海峰 《史学集刊》2016,(1):96-104
如何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不仅在当今社会备受关注,在古代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古巴比伦人主要依靠家庭养老的方式来解决老人的晚年生活问题。核心家庭的老人依靠子女或继子女来养老,无亲生子女的老人则主要采取收养的方式,依靠养子女得以养老。妻子则常常依靠丈夫赠予的财产或继承丈夫的财产来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古巴比伦人形成了较完善的、多种模式的家庭养老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