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地域辽阔,气候复杂,但其现代气象事业,却起步恨晚。1894年,当时入侵西藏的英国人创建了亚东春丕测候所。1934年,国立中央研究所在拉萨和昌都各建立一个测候所。西藏和平解放后,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西藏的气象事业才开始真正起步,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 1950年3月下旬,为了进军西藏、解放西藏保障军事航空安全,西南空军司令部气象处派出陈永明等随军进藏的气象科技人员,开始了西藏最早的气象工作。1951年,西南空军司令部首次培养了西藏自己的气…  相似文献   

2.
《文物》1955,(6)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的文化工作者在西南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刘艺斯的指导下,摄成了一批藏族古代的绘画、雕塑、建筑、图案的照片。他们精选放大了二百多张,准备在西藏和平解放四周年时展出,然後聘请藏族画家、雕塑师参加临摹、模型工作。被摄的这批古代艺术大部分是一千二  相似文献   

3.
一批藏族博士正在西藏文化、医疗、科技、气象等经济社会各项领域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近日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共有60多名各学术领域的博士在西藏生产科研一线发挥作用其中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博  相似文献   

4.
虽然我不是藏族,但我却无时无刻不在想念西藏,想念那里的蓝天、雪山、草原、江水,想念那里的阿妈、阿爸和兄弟姐妹。因为,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房东阿妈我是6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去西藏工作,在西藏工作的那些年,我结识了许多西藏人,特别是老阿妈和老阿爸。是他们的爱,让我这个早年丧父又早早离开母亲的人,重新尝到了人间的温暖。几年不去西藏,我就想得慌,总觉得那里有我慈爱的父母。最让我难忘的,是我第一位房东阿妈。那是1962年,我当时在《西藏日报》社的藏编部工作已经两年了。有一次下乡工作,住在一位藏族老阿妈的…  相似文献   

5.
旺堆 《中国西藏》2004,(2):56-57
作为《中国西藏》杂志的特邀记者,我采访了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索朗多吉局长,局长介绍说近些年来西藏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再上新台阶,各项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气象事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行政管理系统、基本气象系统、科技产业三部分格局基本形成;双重领导管理体  相似文献   

6.
西藏生物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普通人来说,西藏对他们最大的诱惑莫过于自然风光和独特的藏族风情。但对于生物学家和环境保护工作者来说,西藏对于我们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远远不止这些。前不久,围绕西藏地区自然环境保护的问题,一个名为“西藏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的国际研讨会在拉萨举行。记者...  相似文献   

7.
扬子 《中国西藏》2013,(5):60-63
金世洵:记录发展中的西藏十二载援藏,他参与了青藏铁路开工建设,目睹了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参与了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准备工作,他与藏族人民共庆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见证了古老而神奇的西藏大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奇迹。在许多人眼中,金世洵不仅是一名光荣的援藏人,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录者。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详细介绍我国第一个为气象事业而牺牲的气象工作者史镜清先生的生平事迹,借以探讨民国时期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步伐。军阀割据,抗战爆发,内忧外患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之下,国民政府财政极端困难,中央研究院经费困难,气象研究所步履维艰,但是气象科研工作者们毅然坚持气象业务和科学研究,以史镜清因公牺牲之精神为激励,以科学救国之抱负为己任,不遗余力地推进我国气象科学现代化,不断缩小与国际气象科学发展水平的差距。  相似文献   

9.
正明末清初开始前往中国西藏及藏族地区游历或传教的西方旅行家、探险家或传教士中,有人撰写了各种游记或笔记。他们最早记述了西方人对于中国西藏、藏区和藏人的了解,并将其介绍给外部世界。其中有一个给自己起了汉文名字的美国人柔克义(William Woodville Rockhll,威廉·伍德维尔·罗克希尔,1854-1914年),很可能是最早踏上中国西藏土地、最早接触西藏和认识藏族的的美国人。他肯定是当时美国、甚至整个西方世界最权威的藏学家之一。他对于西藏历史、语言和  相似文献   

10.
西藏的真菌     
西藏的真菌卯晓岚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早就认识和利用许多真菌,如食用和药用金耳、冬虫夏草、蘑菇、硫黄多孔菌、松口蘑、猴头菌、喇叭菌等多种大型真菌。但是直到六十年代,我国科学工作者对西藏开展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察之后,西藏的真菌之谜才真正被揭开,并为进...  相似文献   

11.
生活在西藏,人们经常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藏族的农业产生于何时呢?作为长期从事西藏农业发展史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也难给予人们一个极其满意的回答。我深知,在西藏,研究农业发展史难度非常困难,因为本区除发现曲贡、卡诺两地文化遗存之后,今天还缺少能够反映古代(4500年以后各个时代的农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气象变化,各行各业对气象检测、预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这对我们气象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气象的现代化建设俨然已经成为满足当前需求的必经之路,关系着国计民生。文章结合所处地区贵州省贵定县的当前实际情况,简要介绍了气象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几条关于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嘉任 《中国西藏》2003,(1):73-74
这些年,西藏热从国外炒到国内,从国内又炒到国外,只要是西藏的,人人心向往这。这种西藏热一方面大在推动了西藏化的对外介绍,另一方面也让搞藏族化研究的人越做越系统,越做越深入。由北京出版社和西藏人民出版社共同推出的《中国藏族服饰》,正是这样一部系统,全面地介绍藏族服饰的图册,可以说,它是第一次以这样的宏篇巨制将藏民族丰富多彩的服饰化,按照不同省区,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进行分门别类的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4.
《西藏文艺》当代藏族文学发展的记录伦珠朗杰(白拉译)1980年《西藏文艺》诞生了.由西藏文联主办。这在藏族文学史是一个创举。创刊之初只有大丹增等三位编辑人员。当时用藏文创作的人极少,编辑人员到处约稿、求稿。然而创刊号只组织到7首创作作和两篇翻译小说。...  相似文献   

15.
福建近代气象工作始于19世纪80年代。咸丰四年(1854年)清政府曾设海关监督。在英国人控制下的上海海关监督,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后有选择地在中国沿江、沿海及岛屿灯塔,陆续开展气象测候业务,先后在福建建立了9个海关测候所,开始用仪器观测气温、雨量、风向、风速等各种气象要素,这是福建用现代仪器进行气象观测之始。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天文学家余青松博士筹划,在厦门大学建立了气象台,每天定时进行气象观测,  相似文献   

16.
杨飞 《文史天地》2010,(12):19-24
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批藏族战士、中国共产党第一批藏族党员、新中国第一位藏族政协委员和第一个藏族自治区主席,天宝在推进西藏的和平解放过程中与他的川籍同乡、著名佛教宗师格达活佛由相识到相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格达活佛为了西藏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的情谊在西藏历史上被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17.
卢比侵淫康藏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藏货币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外币侵淫的事件。清乾隆以前,廓尔喀人从藏区运回银锭,然后掺以铜锡,铸成银币再返回西藏行使,大量榨取铸币利润,引起藏族人民的不满,导致了1788年、1791年的廓尔喀战争。由于当时清王朝国力强盛,在藏族人民的配合下,迅速击退廓尔喀人的进攻,事件平定以后,清朝决定在西藏自行铸造“乾隆宝藏”并禁止廓尔喀币在西藏流通,从此成功地消除了廓尔喀币在西藏的影响。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殖民主义者积极谋图侵略西藏,其经济侵略的手段之一便是用东印度公司发行的卢比逐渐侵淫  相似文献   

18.
藏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西藏的阿里文化,藏南的雅砻文化,藏东贡布文化和东北部康巴文化,藏北草原羌塘文化,日喀则为中心的后藏文化和举世闻名的拉萨圣地文化等富于地方特色。如果说整个藏族文化就有如西藏雅鲁藏布江的滔滔江水,那么这些文化就是它的支脉,最后都汇集流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海洋。藏族的传统绘画艺术——唐卡.从某种意义上讲,真实地记录和弘扬了藏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西藏人说的"高原红",是指因紫外线光照强烈,在年轻姑娘脸颊上留驻的"胭脂",在西藏生活久了,不管是藏族汉族,脸蛋上都容易有一些难以去除的"红颜"。但是,近年来,西藏的"高原红"却悄然变少了。曾经,一提到西藏,人们就会想到当地人红扑扑的脸蛋。慢慢地,高原红开始承载越来越多的寓意,成了藏家姑娘纯洁无暇、美丽动人的符号。除了高原红葡萄酒、高原红歌手组合,有"九寨歌王"之称的藏族歌手容中尔甲专门唱了一首激情如火的《高原红》,令人如痴如醉的歌声也把高原红的藏族印记传遍了海内外。  相似文献   

20.
达赖为何在西藏失去人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对城区100户藏族 居民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表明,达赖 在西藏已失去了人心,城镇居民关心的是西藏 的发展和进步。 达赖在西藏失去人心 拉萨城关区百户藏族居民在回答“在你心目中、达赖是个什么样的人?”一栏时,86%的居民回答,“达赖是个分裂主义分子或政客”;4%的人认为达赖是“宗教领袖”;4%的居民认为是“神或者活佛”:6%的人没有回答。 拉萨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生活在拉萨的城镇居民基本上能够代表整个西藏城镇居民的家庭生活及心理状况的概貌。这项问卷调查是在拉萨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