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冬 《风景名胜》2008,(9):98-99
诗解:唐·徐凝《忆扬州》萧娘脸下难胜泪,桃叶眉头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相似文献   

2.
扬州名桥     
今天的人们大概只知道苏州是著名的水城,号称“东方威尼斯”,其实,扬州亦是历史上著名的水上都会。隋唐时期,扬州城内河道纵横,桥梁众多,这在唐诗的描绘中可见一斑:“入郭登桥出郭船”、“月明桥上看神仙”、“二十四桥明月夜”、“城锁东风十五桥”等等,不胜枚举。后来,随着城池的变迁,原有河道桥梁或填或拆,其桥大多空留其名,至今城内留有不少以桥命名的街巷,如得胜桥、辕门桥、蒋家桥、宛虹桥等。  相似文献   

3.
张同胜 《民俗研究》2006,6(3):164-170
不少学人把张岱的《陶庵梦忆》作为吴越民俗风土的历史记录,这是不无道理的。例如“扬州清明”、“二十四桥风月”、“越俗扫墓”、“绍兴灯景”、“龙山放灯”、“目莲戏”、“闹元宵”、“西湖香市”等都是江南地区明末民俗的历史资料。陈平原在《“都市诗人”张岱的为人与为文》中,就认为张岱“对于民俗文化与都市风情的理解和把握胜过了史书和方志”。林邦钧在《梦醒寻梦-张岱及其小品文》中也认为,“张岱小品的内容十分丰富,殆同一幅全景的明末风俗画”。潘承玉认为《陶庵梦忆》是“史文”,并论证了它的历史性1。其中的《及时雨》一篇…  相似文献   

4.
杜伏威、辅公领导的江淮农民起义军是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很有影响的一支。中华书局点校本《隋书》卷四《炀帝纪下》有关这支起义军的最早记载是 :“(大业 )十三年春正月壬子 ,齐郡贼杜伏威率众渡淮 ,攻陷历阳郡。”然而《隋书》同卷上文又记有 :“ (十二年 )九月丁酉 ,东海人杜扬州、沈觅敌等作乱 ,众至数万。右御卫将军陈击破之。”这条关于“杜扬州”的史料实际上是《隋书》本纪有关杜伏威的最早记载。上述“杜扬州”事件 ,《北史》卷一二《隋本纪》载为 :“九月丁酉 ,东海人杜伏威、扬州沈觅敌等作乱 ,众至数万 ,右御卫将军陈击破之…  相似文献   

5.
荷花荡考     
苏州地处低洼平坦的太湖平原,湖泊众多,池沼遍布,东部和南部更是水乡泽国,莲荷广植。农历六月廿四去荷花荡观荷纳凉,是明清直至民国几百年中苏州市民的习俗。《辞源》对“荷花生日”的解释是:“是日(农历六月廿四)又为荷花生日。旧俗,画船箫鼓,竞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描述了苏州人在城东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的情景。在湖沼面积大为减少的今天,苏州的荷花还很多,夏日观荷依然是赏心悦目的雅事。只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荷花生日的习俗早已消亡。且苏州也已经没有名为荷花荡的湖沼了。  相似文献   

6.
扬州漫步     
品味河山 十年一觉扬州梦! 我从杜郎的古词中悠悠走来,凝视着扬州2400多年的历史烟尘和这曾经烟花塔影的古巷水道,心里颇多感慨。“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淡青色的石砖地留下历史坑坑洼洼的痕迹,砖道旁烟柳迷蒙似雾,透过雾幔观景,疑景在动。停下,站在这古色古香的弯弯石桥上,浮想这闪亮潋滟的流水,一定映照过历代多少江南才子们倜傥的身影,沐浴过多少玉骨冰清、国色天香的佳丽的粉黛和轻罗。 沿乾隆皇帝游扬州路线缓缓前行,平山堂、廿四桥、静香书屋、徐园、四桥烟雨……--在目。风吹柳曳,荷藕池塘,掩映着…  相似文献   

7.
沂南阳都故城铜斧应为西汉遗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98年第12期发表的《山东沂南阳都故城出土秦代铜斧》一文(见25页)中,所谓“秦代铜斧”,其铭文字体与格式都不似秦器而似西汉前期器,所记“廿四年”应非秦始皇的纪年。铭文所记最高官职为“莒伤(陽)丞”。“莒伤(陽)”疑即阳都的异名(陽都本名陽,在莒县西南),也有可能是阳都附近离莒县不远的一个后来被裁撤的县。始皇二十四年时,秦的势力也许还到不了这一  相似文献   

8.
《咸同广陵史稿》一部太平天国史料书,它记载的是太平军前两次克复扬州时的史事,迄今为止发现的记载太平军在扬州的史料,首推此书。这部史稿,是1953年罗尔纲先生到扬州搜访太平天国新史料时获得的,原为扬州陈恒和书林收藏的一部钞本,诚如罗先生在考证中所说:“此稿的史料价值远在《扬州御寇录》之上,因为《扬州御寇录》是后人掇拾遗闻写成的,而此稿则为亲见亲闻的人的记录。”1960年扬州人民出版社因其史料价值比较珍贵,特采用线装书的形式刊刻出版,并列为“扬州古籍丛刊之二”。然而,现在我们发现,这部史稿的原钞本并不完整,其中有四分之一的篇幅缺漏了。  相似文献   

9.
打开《清宫扬州御档》第六册,有两份奏折是记载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有关扬州挑浚城市河道及护城河情况的。分别是乾隆二十四年三月初三日《奏为商捐挑浚扬州市护城河事》以及十月十三日《奏为验收扬州护城河等工并立法禁止商民倾泼淤垫河道事》。它告诉我们,当年耗银万余两,扬城官、商、民齐心协力挑浚护城河以及嗣后加强河道管理的那段往事。  相似文献   

10.
读中华书局本《旧唐书》,发现有关历史事件时日记载互有矛盾处,今略作补正。1.唐太宗凌烟阁图形二十四勋臣时日。《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下》记载:“(贞观)十七年春正月戊辰,右卫将军、代州都督刘兰谋反,腰斩。太子太师、郑国公魏征。戊申,诏图画司徒、赵国公无忌等勋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根据这条记载,此事当发生在贞观十七年春正月戊申日,但是,《旧唐书》卷六五《高士廉传》则记载:“十七年二月,诏图形凌烟阁。”这里记载的是二月,与《太宗本纪》不一致。究竟是正月还是二月?查阅《旧唐书》有关二十四勋臣传,多笼统言“十七年”而不…  相似文献   

11.
唐代扬州城的规模,从唐人的诗文中,可以窥其大致。如高彦休《唐阙史》载:“扬州,胜地也。……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韦应物亦曰:“华馆十里连”;杜牧有“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罗隐则云:“九里楼台牵翡翠”。而于开成三年(838)七月二十五日抵扬,四年正月三日尚“写著于扬州龙兴寺”的日本僧人圆仁,在其所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中,对扬州唐城的规模则记得很具体:“扬府南北十一里,东西七里,周四十里。”宋代去唐未远,宋人有感于宋城不及唐城,对扬州唐城的规模在诗文中颇多述及,如欧阳修诗句云:“十里楼台歌吹繁,扬州无复似当年”;洪迈《容斋随笔·店扬州之盛》载:“本朝承平百七十年,尚不及唐之十一”;镂钥《北行日记》云:“大率今之所谓扬州者,视故地东南一角,无虑四分之一尔。”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曾任过扬州司理参军之职的沈括,在其所撰《梦溪笔  相似文献   

12.
广陵出新志志苑传佳话魏桥烟花已过五月天,我来到“绿杨城郭古扬州”,参加《广凌区志》首发式。当前,社会上不少人对“首发式”颇有微词。的确,出版一部书,即开一次首发式,千篇一律,恐怕无此必要。可是一部志书出版,集众人之智,历数年之功,发行与用志结合,进行...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笔名余捷,柏香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六七岁时随全家由东海迁来扬州,他成长于扬州,弟妹皆生于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他在扬州私塾读书时,得力于一位戴子秋先生,他说:“我的国文是跟他老人家学做通了的。”14岁与扬州名中医武威三的女儿武钟谦订婚。后来他在《择偶记》中说:“光复那年,父亲生伤寒病,请了许多医师来看,最后请着一位武先生,那便是我后来的岳父。”1912年,朱自清于安徽旅扬公学高等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扬州两淮中学(…  相似文献   

14.
守住城市天际线 烟花三月的扬州,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漫步在花团锦簇、垂柳依依的瘦西湖风景区.站在著名的五亭桥上.或者驻足让人生出无限遐想的二十四桥。放眼远眺.一条由绿树、碧水、青瓦构勒而出的曲线将你的视线带向天际,  相似文献   

15.
<正>扬州,这个历史上因运河而绚烂的城市,一度成为古代中国城市大舞台上最炫目的主角,却在晚清交通工具巨变中,像谜一样悄然退出了舞台中央。当风流云散,铅华洗尽,扬州留给后人太多的谜团:大运河、二十四桥、扬州八怪、盐商……匆匆合上的古代历史幕布,遮住了扬州太多的鲜活人物和惊人事件!谜一样的扬州城,究竟从何开始说起?江海扬波,广陵潮水今何在如同一个人的乳名往往标识着这个人最原始的特征,或是为了彰显这个人最重要的特点,解开谜一样的扬  相似文献   

16.
释“半逻”     
中唐诗人刘长卿有一组颇为有名的五言诗,题作《送子婿崔真甫李穆往扬州四首》。前两首为:“渡口发梅花,山中动泉脉。芜城春草生,君作扬州客。”“半逻莺满树,新年人独还。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这是诗人在随州刺史任上,因军阀李希烈叛乱而被逼失去职务之后,避地江东宜兴、溧阳一带,在新年初春送次婿李穆回扬州,送大女婿崔真甫去扬州旅游而写的。诗纯用白描,并不难懂。然而“半逻”  相似文献   

17.
扬州古城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江苏扬州之地古属干国之域 ,后归于吴。春秋晚期吴筑邗城于蜀冈之东南部 ,因其名而未因其址。至战国晚期 ,此邗城之西又有楚筑广陵城。汉初吴王刘濞合二者为一城 ,成“周十四里半”之制 ,而沿称广陵。后有离宫建于广陵城外东北部。晋宋时期扩筑 ,将离宫包罗在内。隋代始称扬州 ,北修宫苑、南筑罗城 ,成“南北十一里”之制。唐代相沿 ,并于会昌年间拓展罗城南部 ,成“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之制 ,有“十里长街” ,足“二十四桥”之数。  相似文献   

18.
冯小燕 《丝绸之路》2009,(21):37-39
最早知道扬州很美,是从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名句里……诗词中的扬州清丽雅秀、风情无限。历史上的扬州曾是江南最繁华的地方,也是最奢靡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正>“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作为一度黄金遍地、商贾云集的繁华都市和山青水碧、园林优美的风景胜地,扬州汇集了隋炀帝三巡、清康熙帝六巡和乾隆帝六巡的紫气,“扬一益二”“盐商富甲天下”的财气,以及李白、欧阳修的仙气,令达官大贾挥洒万金、文人墨客诗情横溢,为淮左名都留下了名园无数、美诗六千。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只能算是有了扬州这座城,而真正让扬州刷出存在感的,就不得不提那位“共禹论功不较多”的隋炀帝杨广。“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史载这位帝王是为了下扬州观赏“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的琼花,不惜动用民工百万,凿通运河行“水殿龙舟事”,携宫女数千,锦帆天涯,三下扬州……唐代起,扬州已成为“夹岸垂柳桃花,小桥流水人家”的佳境。唐人姚合在《扬州春词》中描写扬州为“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市廛持烛入,邻里漾船过”。罗隐则在《炀帝陵》诗中说:“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到清代康熙、乾隆南巡,也是经由水路,先后共12次在扬州经停。  相似文献   

20.
读《贵州文史丛刊》一九八七年第二期《十九世纪中国最后一个状元——夏同和》(以下简称《夏同和》)一文,觉得有两个疑问,特述如下: 一、夏同和中戊戌科状元,不是光绪二十四年(公元一八九八年)秋。《夏同和》一文开头认定,夏同和是“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秋,中戊戌科状元”的。查有清科目取士,“顺治元年,定以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修”会试中式者,皇帝亲策于廷曰殿试。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殿试以三月。“乾隆间,改会试三月,殿试四月,遂为永制。”(《清史稿·选举志》)又《辞海》“礼部试”谓:“明清会试都在春季举行,故亦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