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潮剧与弋阳腔的关系,是潮剧史研究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逍遥天:"考高腔出于弋阳,潮音班的前身正音戏,也出于弋阳。"~[1]持"出于弋阳"观点的还有王起、流沙、张伯杰,持反对或商榷意见有筱三阳、李平。《潮剧史》则持"潮剧既非来自关戏童,也不是来自弋阳腔或正字戏"。~[2]随着近年戏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系统化,这谜一样的难题已经揭开神秘的面纱,惊叹逍遥天40多年前得出这一结论之不诬。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近年的戏  相似文献   

2.
陈勃 《岭南文史》2012,(3):14-16
一、潮剧是南戏的活化石萧遥天在1948年撰写《潮州志戏剧音乐志》的时候,在明本潮州戏文尚未出土的条件下,通过考察正音戏、西秦戏、外江戏、秧歌、关戏童、倒掉吹手、傀儡戏、纸影戏、舞狮等戏曲元素的基础上,断定潮剧的前生为正音戏这一正确结论,而正音戏即宋元南戏之遗响,这一研究突破潮剧历史资料只可追溯到清代中叶的局限。  相似文献   

3.
六十年代初,老作家孟超新编昆曲《李慧娘》,深受广大观众的赞赏和戏剧界的好评。这出戏从改编到演出,原曾得到康生的支持和赞扬。可是,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康生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翻脸不认帐”。他竟串连江青,把《李慧娘》打成“反党毒草”,对作者残酷迫害,终使  相似文献   

4.
《墨缘汇观·名画卷下》著录有“明贤姑苏十景册”,为明代吴门画家沈周、唐寅、文征明、陈淳等人书画合册。该画册自清·安岐之后入清内府,又称“西山胜景书画合册”,现藏故宫博物院。本专刊为配合吴门绘画学术讨论会之举行,特选刊画册中文、陈  相似文献   

5.
徐鸣皋 《文史月刊》2003,(11):22-22
《赵城金藏》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典籍之一。这部佛经成书于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是我国大藏经中的孤本。因其雕刻于金代,为山西潞州府女施主崔法珍断臂期苦行、募化施舍印制,以北宋《开宝大藏经》为底本镌刻,成书以后便珍藏于山西省洪洞县的广胜寺内,所以史学界也称其为赵城金藏。《赵城金藏》这部佛经的成书历时三年。其经卷按《千字文》编号,开始于“天”字,终于“几”字。现存4330卷,卷轴装。历史文献中从来没有记载过此经卷。公私收藏图书目录也尚未有过关于此缀的记载。这部佛教经典现存于北京图书馆,在它后面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真身宝塔所出佛藏,在1939年维修寺塔时已知为残卷,故有人否定其重要价值,或谓其中的某些刻经题记为人所共知,或谓“决非宋版,纸色是明物。”我们在《法门寺调查简报》等文中,对上述说法进行了一些澄清,肯定它为宋元版藏经。现就这批新发现和日本的收藏,对《毗卢藏》和《普宁藏》的刊刻年代提出几点看法,与国内外持不同意见者商榷。第一部分关于《毗卢藏》的刊刻年代我国木版大藏经的雕造,以宋太祖开宝四年始刻的《开宝藏》为最早。此后,有辽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去年岁末由中华书局付梓的《满文老档》汉译本是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乾隆朝四十年的满文重抄本,俗称“大黄绫本”。多年来,国内外学者所能见到的《满文老档》,是日本人在本世纪初从沈阳故宫崇谟阁复制的乾隆四十三年的重抄本,俗称“小黄绫本”。它们的原始底本目前庋藏于台湾,1969年9月,台湾故宫博物院曾将其影印装祯十大册公诸于世,并名之曰:《旧满洲档》。那么大小黄绫本有何区别?北京大内的重抄本与原  相似文献   

8.
《天妃娘妈传》的娘妈是福建话,即妈妈、娘娘的意思.《天妃娘妈传》者,就是一部天妃娘娘的传记体章回小说.它在我国早已失传了,连孙楷第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也未著录,到近年才知道日本双红堂收藏有1部明刻孤本.全书分上下两卷,题有“锲天妃娘妈传”双行大字的内封面占1页,回目2页,正文156页,半页10行,行16字,上图下文,文字总共不到5万字光景.上卷卷首题“南州散人吴还初编,昌江逸士余德孚校,潭邑书林熊龙峰梓”,下卷卷尾有“万历新春之岁忠正堂熊氏龙峰行”双行  相似文献   

9.
琦玖 《中华遗产》2023,(7):150-151
中国国家图书馆出了一组钥匙扣文创:正面是版的戏曲人物,背面则刻着人物名和四个小字“庆赏昇平”。康来,这些人物都出自国图所藏的一部清代画册《庆赏昇平》。这是清宫戏曲演出的“标准定妆照”,演员可以按照画册来化妆。钥匙扣上,有三个形象(状元、孙悟空、哪吒)出自同一出戏一《泗州城》。戏里说泗州城附近有个女妖水母娘娘,爱上了太守之子、状元时廷芳,欲强行与之成亲。  相似文献   

10.
《清实录》是研究清史的第一手资料。一般认为此书中没有提到郑燮(板桥),也就不去寻找有关郑板桥的资料。其实,《清实录》中蕴藏着许多有关郑板桥的资料。 该文是第一次从《清实录》中摘出有关郑板桥的资料,加以编排和说明,供研究郑板桥的同志们参考。 从《清实录》看郑板桥的几件事 “四十举于乡” 杨荫溥藏郑板桥《自叙》墨迹:“雍正壬子举人”。陈子良藏郑板桥《刘柳村册子》墨迹:“四十举于乡”。 《世宗实录》卷一二一:“(雍正十年七月丙戌,以)提督安徽学政、内阁学士王兰生为江南乡试正考官,检讨吴大受为副考官。”郑板桥是王兰生、吴大受录取的举人。  相似文献   

11.
潮剧是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一字多韵注定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在舞台演奏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潮州二弦。潮州二弦俗称“头手弦”,是潮剧音乐的领奏乐器,做句、行腔、音韵等都使其凌驾于其他乐器之上,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领奏乐器。它经过历代名师艺人的精心研究,逐渐形成一套有体系的演奏方法。领奏者必须熟悉潮剧的曲牌及一些板腔原理,熟悉潮剧唱腔的音韵,才能真正使二弦更好地发挥其丰富的艺术技巧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同志1945年12月20日为《华西晚报》新年增刊的题诗,(图)原件由该报总编辑李次平(衡)同志保存,现藏重庆市博物馆。“五年振笔争民主,人识华西有烛龙。今日九阴犹惨淡,相期努力破鸿蒙。”郭老为什么这样赞扬《华西晚报》呢?这是一家怎样的报纸,有怎样的历程呢? 《华西晚报》于1941年4月20日创刊于  相似文献   

13.
陈勃 《岭南文史》2014,(3):33-36
正一、潮剧的形成与发展:兼收并蓄并多次融合创新潮剧又称潮州白字戏,这是由正字戏和白字戏相对称而得名,正字即正音也即官话,白字即当地方言即潮语。出土文物显示,明宣德年间(1426-1436年),潮汕地区即出现以官话为主杂有潮州方言的南戏演出活动,1975年潮州市凤塘公社后陇山园地出土对折纸本《刘希必金钗记》,封面朱书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博物馆藏的东汉“永元坛”,一九八○年《贵州日报》副刊上李衍垣同志的一篇文章和陈恒安先生在《贵州文史丛刊》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上发表的《贵州出土汉永元罐铭文考辨》曾加以研究。读了之后,很有启发。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求同存异,提出一点异议。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黄梅戏来源的传說 黄梅戏原名黄梅調,是安徽的主要剧种之一。它发源于湖北黄梅的采茶調;成熟于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徽安庆地区,因此黄梅戏又有一个别名,叫“怀腔”或“怀調”。黄梅戏是在劳动人民哺育之下,成长起来的。从采茶調与其他民間艺术形式相結合,发展到現在的黄梅戏,有两百年以上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黄梅戏經过了艰难而曲折的途徑。旧社会里,它每  相似文献   

16.
周筱赟 《史学月刊》2006,(1):124-126
唐人陆羽的《茶经》,是我国茶业发展史上一部重要的作,从“茶之原、之法、之具”数方面对茶叶的起源、栽培、采制做了全面的论述,成书后不久即广为流传,以至“远近倾慕,好事家藏一副”。(《封氏闻见记》卷六,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北宋陈师道在为《茶经》所作的序言中高度评价陆羽的贡献:“夫茶之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也。上白宫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蛮狄,宾祀燕享,预陈于前。山泽以成市,  相似文献   

17.
冯小红 《文献》2024,(2):97-116
芷兰斋藏影宋本《毛诗》是一种新发现的清代公文纸印本,是1920年底至1922年之间傅增湘委托张元济用“官纸”搭印的《四部丛刊》零种,所用“官纸”很可能出自内阁大库档案所存奏销黄册。经整理研究,《毛诗》纸背奏销册原题名应为康熙六十一年分“满汉各镇标协营官兵马匹应支俸饷干银米豆草束文册”,它与现应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两种同年同名黄册一起,共同构成康熙六十一年浙江省兵马钱粮奏销册。该纸背奏销册的发现,既可以与存世的两种同年同类奏销册互为补充,又可以增加目前已知的清代公文纸印本古籍的数量,在文献学上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读《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9年至1994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陆续入藏240枚战国汉晋简牍,因内容丰富和价值独特,颇受学界重视。1999年,该馆延请陈松长先生对简牍进行整理考释,并于2001年印出《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减简牍》一书(以下简称“《简牍》”),首次刊布  相似文献   

19.
现藏于上海图书馆的南宋小字本《刘子》是目前惟一可见的宋板《刘子》,该书经多位名家收藏,研究价值极高。本文考察它的流传过程,比对文字和注释,发现该书问题很多,有后人补配痕迹,并非全宋本。另附录部分考察了清代宫廷所藏宋本的流传情况。  相似文献   

20.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中的《凡物流形》篇中见有“姊”、“練”二字。“姊”字亦见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之《三德》篇,本文认为均当读作“际”,训为接或至。关于“觫”字,本文认为当读作“陈”,训为敷、布或施。同时,本文还对郭店楚简《唐虞之道》篇所见之两例“涑”字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