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仲选 《丝绸之路》2004,(12):28-28
在陇东婚娶中,有一种“披红”习俗,有的地方亦叫“挂红”。“披红”是新郎的老小外家人(舅父),在新娘未娶进门前,为新郎搭披红绫。旧时,红绫一般为红棉布,宽五寸左右,长一丈二尺。新时代,多为红绸缎绣布被面折叠的条带。在娶新娘的人马未回来前,  相似文献   

2.
安溪县八社联盟组织位于福建省南部(闽南)厦(门)漳(州)泉(州)经济文化区的西北部,即泉州市安溪县中部的丘陵山区,当地俗称:内安溪。根据民间对安溪县地理的划分,该盟社正处在“湖头——花锣旗鼓枪”这样一个充满鲜明的民间仪式色彩的地  相似文献   

3.
端午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据晋周处《风土记》记载:“端者,初也。”因此,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所以“端五”又称“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地腊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诗人节、天中节等。端午节,四川多称为端阳节。  相似文献   

4.
地方志应重视吉祥文化习俗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祥文化现象由于缺乏研究和倡导 ,在首届新编地方志书中往往给忽略了。笔者看过一些市县志的民俗篇章 ,仅个别的设了专门章节记述取吉习俗。如黑龙江《呼兰县志》的《风俗篇》第五章为《祥瑞禁忌》 ,其中《祥瑞》一节记县民崇尚吉祥的种种习俗 ,如以“龙凤呈祥”祈福 ,尊崇“四灵”(麒麟、凤凰、龙、龟 ) ,八宝 (和合、玉鱼、鼓板、磬、龙门、灵芝、松、鹤 )作图 ,讨口彩和以数字表示吉祥等。许多市县志则是在记述民俗事象时随记吉祥文化现象。再如泉州市《鲤城区志》卷三十三《民俗》 ,在记述风味饮食中的礼仪食品时记 :“泉州民俗婚丧喜…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民间,有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所谓"祭灶",实际上就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种"送灶"、"辞灶活动",在民和三川地区,称之为"打发灶爷妮妮(奶奶)"。"祭灶"活动在我国民间来说是一项影响较大、历史悠久、涉及范围较广的风俗习惯。从古到今几乎每家每户的灶间都供奉有"灶王爷"的神像、灶马或者写有"东厨司命灶君之神位"的牌位,两边配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至于这个"灶王爷"和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活动的来历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6.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春节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  相似文献   

7.
笔者运用莫斯在《礼物》中提出的"总体呈献体系"对至今在侗区广泛流传的"月也"习俗进行文化解读。"月也"作为侗族传统的社交活动,具有"总体呈献"的三个特点,是一种"总体呈献体系"。它在社会层面反映了侗族传统社会以血缘、亲缘、地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在经济层面表现出侗族浓郁的稻作经济文化;在宗教上,反映了侗族宗教信仰中的萨崇拜;在文化心理层面,体现了侗族人民平和友善、热情好客、集体娱乐的社交方式。  相似文献   

8.
赵志毅 《民俗研究》2003,(3):188-189
《民俗研究》2002年第4期发表了曲文军先生的《“掷珓”习俗考》。曲先生从书证方面进行了考证,读后很受教益,本人愿就家乡江苏如东县“掷珓”习俗做一补充。  相似文献   

9.
曲文军 《民俗研究》2002,(4):192-195
中国古代占卜的习俗源远流长。远在上古的周代,官府里就专门设有大卜、卜师、龟人、占人等专管卜筮的官员。几千年来,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俗文化现象,卜龟、卜钱、鸡卜、掷珓、掷巧、卜镜等五花八门的占卜形式一直在民间流传。由于尚未见到有人涉猎探索“掷珓”这种占卜形式,故在此作一点粗疏的考索。  相似文献   

10.
在金陵岁时中,自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南京人就忙着过大年的各种活动了。南京地区广为流传着这样一首过年童谣:“娃娃娃娃你别急,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炒米花;二十九,贴“道友”;三十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挨家走。”蒸年糕、炒炒米、扫房子、爬城头等等,这些活动使南京人的过年习俗显得更加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1.
1928年浙江省民政部门对堕民情况统计中没有兰溪堕民一览,兰溪的历代地方志也没有提到这种贱民。但据笔者近年在兰溪的田野调查,发现解放前此地存在过贱民,俗称“轿夫”。男的从事吹打和轿夫,女的从事与“讨彩头”相关的事,俗称“做轿夫”,他们无法与平民通婚,甚至在当地同样被歧视的戏子、渔夫等家族也不与他们通婚,不杂居,往往以一个家族为聚居,多数形成村落,也有聚居于大村落的边缘一角。  相似文献   

12.
崖葬是流行于我国一些民族地区的丧葬形式,也被称为崖洞葬。既所谓“死不殡,置之山洞是也”。这一葬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长江流域的十多个省区和云贵高原等地。在主要以天葬为主的西藏自治区,吉隆县的崖葬习俗,别具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世界》2005,(1):8-9
如果说黄皮肤、黑眼睛是炎黄子孙永远镌刻的身份标识,那么,热闹火爆的春节则是他们心中永远的民族情怀。这条红红的纽带把每个中国人紧紧牵连在一起,无论身在故土还是异乡。无论皓首还是童颜。“二十三,灶王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炖锅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倒酉;大年三十,熬一宿……”耳边时常回响起这熟悉的年谣,仿佛融化在血脉中,却又散落在时间的荒原里。  相似文献   

14.
五华,乃至梅州各县民间建屋有上梁、包跳习俗。五华,特别是五华北部一带。建国前在上梁时要制作“煎堆”(包括曾姓人制油禄里,下同)。就五华的所谓“上梁煎堆包跳板”习俗而言,是由“上梁天该包跳慢”的谐音缘起而成。反映了客家人向往吉利,追求幸福的心理。  相似文献   

15.
李良赞 《神州民俗》2007,(11):15-16
商洛“秦头楚尾”的山地区位,使其风土民情、丧葬习俗。既具中国传统习俗之共性,又富地方特色之个性,蕴含秦巴山民朴素的丧葬信仰。丧葬习俗是商洛诸多习俗的缩影,“成服”、“铭旌”、“入殓”、“出殡”等系列活动,体现了该地丧葬习俗“既具秦风,又含楚韵”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6.
“初三日起,三大寺喇嘛(僧继下山,入拉萨市。自藏历初五至二十六日,为喇嘛传召之期。在此期内,拉萨之行政、司法各权,改由哲蚌寺之铁棒喇嘛负责执行,政府机关一律停止办公,三大寺及拉萨附近各寺僧众,约二万余人,须于初五以前,集中拉萨”(朱少逸《拉萨见闻录》)。新  相似文献   

17.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总路线提出不久.相继发动了“大跃进”、“人民社会化”运动。在大跃进形势影响下,全国各地统一规划建置人民公社。  相似文献   

18.
<正>新方志的编修,从一开始人们就注意到了突出地方特色。这已经成了一条成功的经验。进一步说,乃至成了一条必须遵循的规则。  相似文献   

19.
在西藏所有的节日中最为隆重的是“洛萨”(新年),“洛萨”为藏历新年初一。由于藏历历算的特殊,每年的新年与阳历相比较,差距较大。但一般来讲,每逢藏历“新年”几乎是在开春之际。哈勒在他的《西藏七年》中写到:“眼看春色满园。三月已经来了,本月四日起便是新年节庆——所有西藏节日中最大的一个,一闹便是三礼拜”。尽管藏历“新年”是最为重要和最为隆重的节日,但是由于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的不同,西藏后藏地区和一些农区和牧区并不会由于新年的到来而重视这  相似文献   

20.
刘小琳 《世界》2005,(1):16-16
“过年,过关,过年关”,旧时穷人们盼着、怕着、熬着,怎么都情有可原。现如今,日子越过越舒坦,天天像过年,而“年”竟也成了一种负担、一份无奈、一腔牢骚。上至大领导,下至小百姓;有钱的,没钱的;有闲的,没闲的;有名的,无名的,都得过这新的年关。列位看官,且看他们怎生过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