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传承和弘扬长征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对长征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顶层设计,是弘扬文化自信的重要媒介。本文阐述了长征文化与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提出长征文化公园建设的要求,概括了国内长征文化公园的基本建设情况,分析了贵州长征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梳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2.
王娟 《旅游纵览》2024,(2):131-135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对于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赣州地区蕴含着丰富的长征文化资源,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中之重。自开建以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州段)在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但是也存在诸如开发方式不科学、基础设施不完善、建设资金不充裕、建设人员专业性不强和区域间缺乏联系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科学规划开发方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资金筹措和专业人才建设以及注重融合发展等,是促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州段)建设的有效路径。基于此,本文将分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州段)建设的价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3.
郭弘 《丝绸之路》2021,(2):88-91
甘肃拥有丰富的长城、长征文化资源,本文分别在提升甘肃国家文化公园品质、传承长城和长征精神、构建甘肃文化旅游大通道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措施,通过发挥国家文化公园的多重效益和综合功能,将甘肃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一种全新的公共文化空间形态,打造甘肃国家文化公园的金名片.  相似文献   

4.
左弼文 《东方收藏》2023,(10):94-96
甘肃作为红军长征的重要节点省份,长征革命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全国范围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从管理制度、资源整合、文旅融合、数字化开发等方面探究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的建设保护策略及路径,以期为实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身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5.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的重大文化工程,其核心在于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树立中华文明重要标识。针对长征相关资源小而散、产权复杂、展示同质化、传播缺乏吸引力、沿线发展基础薄弱等问题,借鉴文化线路理念建立系统性的保护体系,以长征故事为核心构建整体展示格局,通过贯通的长征历史步道提供沉浸式体验,利用创新科技手段开启新时代传播推广等措施,或可为深入开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工作提供解决思路和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6.
吴星  陈娜  吕啸 《旅游纵览》2023,(3):109-111+118
河北长城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且独具特色,其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河北长城旅游发展的动力。在全域旅游快速发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断推进的新时代背景下,长城文旅深度融合加速新业态产生,共生共赢。通过实例分析河北长城文旅融合模式,主要包含旅游演艺、博物馆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旅游文创产品开发、乡村旅游、文化景区旅游六种,并进一步指出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赵天昊  李义福 《旅游纵览》2023,(16):169-172
本文首先对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古城景区近年来的旅游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到古城景区旅游的一些基本特征;其次综合考察实地旅游情况,指出平遥古城在旅游景区运营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结合古城在区域经济中的发展定位,提出古城景区运营的改进建议,以期帮助古城景区尽快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景区和古街区特色景区。  相似文献   

8.
徐国军 《东方收藏》2023,(6):101-103
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为古代丝绸之路重镇,其境内汉明两代的长城修筑史见证了中国古代西北边防的变迁。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不仅要对长城遗址及其周边环境实施保护和管控,更要结合相关文化遗存,提炼地域特色,培育长城文化旅游品牌,增强长城文化遗产传承活力。文章立足于武威现存的长城文化资源,把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提出通过完善长城保护管理体制、加强长城文化研究水平、激发文化遗产传承活力、鼓励长城专题文艺创作等方式,助力武威文化旅游名市建设。  相似文献   

9.
吴秀清 《旅游纵览》2023,(5):129-131
旅游行业通过利用文物资源或者文化遗产发展建设文化旅游景区的方式有力推动了行业发展,产生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是也出现了破坏文物或者文化遗产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文化传承。目前,如何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的关系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文化旅游行业也在尝试探索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建设有机融合的路径,以实现二者的和谐发展。本文简要分析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对文物保护的影响,阐述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的基本原则,研究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景区建设融合的策略,以期促进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发展同步推进。  相似文献   

10.
吴秀清 《旅游纵览》2023,(3):129-131
旅游行业通过利用文物资源或者文化遗产发展建设文化旅游景区的方式有力推动了行业发展,产生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是也出现了破坏文物或者文化遗产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文化传承。目前,如何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的关系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文化旅游行业也在尝试探索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建设有机融合的路径,以实现二者的和谐发展。本文简要分析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对文物保护的影响,阐述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的基本原则,研究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景区建设融合的策略,以期促进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发展同步推进。  相似文献   

11.
黄代龄 《旅游纵览》2023,(4):136-138
旅游档案是旅游景区在开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归档与利用价值的各类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内容包括文字、图表、声像资料等.作为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了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记录景区的建设发展,深度挖掘旅游档案内在价值可助力景区发展,本文主要围绕旅游档案特征探究如何利用旅游档案资源推进陶艺文化景区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泽文  高永鹏 《旅游纵览》2022,(19):123-125
文旅融合背景下,秦皇岛市具有得天独厚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优势,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将长城资源与旅游演艺相结合,弘扬长城文化,推动秦皇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加快秦皇岛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文旅融合为依托,以长城文化为载体,深入挖掘秦皇岛长城文化的历史根脉与时代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科学价值,探究秦皇岛市长城文化旅游演艺发展路径,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打造长城文化旅游品牌,以期实现长城旅游演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爱国精神传承为视角,在挖掘爱国精神内涵、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开辟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加大爱国精神传播力度、推进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中爱国精神的创新力、引领力、影响力,推动甘肃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甘肃新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萌  杨樨 《旅游纵览》2016,(4):254-255
分界洲岛生态旅游景区借力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好时机,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近些年来迅速发展。但是作为海岛型生态旅游景区,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旨在于防止过度开发影响分界洲岛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分界洲岛作为海岛型旅游景区的竞争力,提出了分界洲岛作为海岛型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对策:建立旅游生态管理机构;建立岛上环保章程;强化旅游保护宣传;培养生态旅游人才;完善旅游综合设施建设;增加旅游者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5.
《旅游》2012,(9):84-85
国家3A级景区——巴东县民族(寇准)文化公园,位于三峡库区巴东新县城云沱小区,占地面积60亩,西连体育场,东接革命烈士陵园,是长江三峡巴东境内文物博览与文化观光的一个旅游景区。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娄底市开展红色旅游具有资源禀赋较高、区位优势明显、市场条件良好、与周边景区互通度较高等优势。针对当前娄底市红色旅游开发利用相对滞后、资源整合力度不足、财政资金投入有限、专业人才缺乏等现实问题,提出推动娄底市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整合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精品项目;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红色旅游的经济效益;做好“+”文章,广泛开展红色旅游宣传推广活动;注重人才培养,加强红色旅游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7.
厘清旅游者角色认同与实践机制,对高质量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有裨益。本文聚焦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色遗产地,基于角色理论和场所精神,构建“角色—场所”研究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探究“重走长征路”旅游者在场所中的认同与实践机制。研究发现:(1)角色情境由长征沿线持续性长征场所和流动性地方场所双重架构,场所精神由持续性长征精神和流动性地方精神交织构成;(2)角色实践呈现角色间互动和角色场所互动两种模式,旅游者与东道主、历史事件人物及自然生态空间的互动是主要的角色实践行为;(3)角色认同发生在角色与场所互动过程中,旅游者在互动实践中产生自我认同、国家认同与人类身份认同,人类身份认同来源于人类身份属性和场所刺激两方面。本文引入人类身份认同与流动性地方场所精神,拓展了红色旅游中的角色认同理论与场所精神,以期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国家文化公园"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文化属性被提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突出各类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综合保护,并将利用与传承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凸显,其目标是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彰显中华文化的引领和标志作用。纷纷提出主体功能区布局和基础工程建设内容。但如何建立起以价值传播为核心的传承展示体系,成为国家文化公园的关键问题之一。既有的考古工作可以为文化公园的价值凝炼、主题表达以及规划布局提供技术支撑。但在以文化公园建设为背景的新一轮规划和建设热潮中,线性遗产本体的保护传承利用,特别是生态修复和沿线环境建设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危险和危害甚至已经出现。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要考量,用什么样的方式向公众阐释遗产价值,在实施中如何做到"统分结合"、功能化建设有所侧重以及公益化项目的商业化,等等。将线性文化遗产建设成国家文化公园,推动中华文化标识建设,也必须处理好线性遗产的复杂形象与文化标识的关系,科学地设计与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相适应的线性遗产旅游产品体系,并创造性地推动社区居民的传统生计方式的可持续性,使社区居民和旅游者均成为遗产价值的传播主体,由此增加国家文化公园的活力和运行可持续。  相似文献   

19.
谢俊斐 《旅游纵览》2023,(23):139-141
本文主要研究旅游景区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首先分析旅游景区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性;其次指出旅游景区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问题;再次从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科技手段与创新应用三个方面提出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阐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景区文化资源的策略,以期为相关景区开展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我区草原旅游景区中对蒙古马文化应用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到草原旅游当中蒙古马文化应用方面存在一些不足点,提出了完善蒙古马文化在草原旅游中的应用建议。内蒙古旅游资源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如草原、森林、沙漠、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等为草原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蒙古马文化资源是草原旅游资源中的最具有代表性民族特色文化,成为草原旅游景区中的重要吸引物。这些年来蒙古马文化得到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高度重视,特别是草原旅游景区中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