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本文通过对国内旅游地居民感知和态度文献研究的梳理,从探究国内学者对旅游影响下的旅游地居民感知入手,并分析影响旅游地居民感知的因子,继而总结国内学者对居民感知做出解释所运用的相关理论,以及测量居民感知所用的方法和量表,最后依此提出对国内旅游地居民的感知研究的相应展望。引言随着旅游开发给旅游地带来的正负面影响不断显现,作为旅游地重要组成部分的居民,其感知与态度对旅游地的发展、旅游  相似文献   

2.
容浩 《风景名胜》2020,(3):0290-0291
旅游是一把 " 双刃剑 ",它在创造经济收益、促进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可能改变甚至恶化旅游地固有的经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状态,给旅游地带来诸多性质和程度不同的影响,旅游的快速发展势必会给当地带来一系列的影响,而当地居民是对旅游影响感知最为直接的对象,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会直接反映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情况。因此,从居民感知的角度研究目的地的旅游影响,对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关于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 , 再对目前国内外旅游影响感知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述评 , 最后总结了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现状,并从国外研究成果中找到对国内研究的启示 , 以期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3.
关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一直备受瞩目。本文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法,对甘肃少数民族区域天祝天堂镇不同民族进行了调研,包括藏族、土族、汉族及其他民族等。根据所得数据信息,分别从旅游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社会环境影响三个方面对天堂镇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进行了相关分析,并针对天堂镇的旅游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几点建议,最后综述天堂镇周边的居民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我国旅游产业高速发展,国家对旅游业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也不断提升,特别是在一些传统民族特色地区,民族旅游业发展良好。但是在民族旅游地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仍然存在,其中主要的就是游客感知和体验感水平不高,因此从游客感知角度对民族旅游地发展进行分析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基于此,本文对游客感知视域下民族旅游地的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在分析游客感知视域下民族旅游地发展影响因素和标准的基础上,提出游客感知视域下民族旅游地发展的有效策略,以此为民族旅游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促进民族旅游地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民族旅游地居民支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本文整合社会交换理论和韦伯的合理性理论,构建了社区增权、居民公平感知以及旅游可持续发展支持关系的概念模型.以新疆喀纳斯社区的3个民族村落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收集363份问卷,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社区增权正向影响公平感知和可持续发展支持,社区增权是实现旅游公平和可持续性的有效途径;公平感知在社区增权和可持续发展支持间起中介作用,公平法则是居民参与旅游交换的内在机制;公平感知正向影响居民可持续发展支持.研究发展了居民感知和态度的理论框架,为实现民族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6.
文化遗产地有别于一般旅游地,对其社区居民的感知研究有利于遗产地的合理利用。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从经济、文化、环境等维度对鼓浪屿社区居民进行调研,运用SPSS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交叉分析,得到环境影响感知、经济影响感知、文化影响感知、旅游体验感知和基础设施建设感知等五个公因子,分析人口特征对因子的感知差异,并在文化的宣传与保护、环境的治理和利益的分配等方面提出建议,为鼓浪屿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旅游发展初期的自然旅游地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分类及影响因素在文献中讨论较少。以天堂寨景区为例利用分层聚类法与多分类名义变量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对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群体分类并识别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天堂寨周边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分为盲目乐观派、社区经济挂帅派、谨慎支持派、悲观反对派,分类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年龄与居住时间、居住村、现在工作。基于深度访谈数据与研究文献分析了相关因素影响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群体分类的内在机制。本研究证实了一个事实:即使在偏远的山区农村社会分化也越来越明显,哪怕是针对像旅游业这样的具体议题,同时本研究也呼应了经典社会学中的社会分层理论。  相似文献   

8.
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发展给遗产地带来的影响日益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利用实证调查与相关统计分析,比较分析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两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与态度.研究发现处于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的世界遗产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与态度存在显著差异,居民对旅游正面影响的感知与旅游的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反之,负面影响感知与旅游的发展水平成负相关;研究结果从居民角度还反映出当今旅游地旅游收益分配机制存在的不公现象.  相似文献   

9.
文化观建设与旅游地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化景观的构成与判识因子分析入手,探讨了文化景观与旅游地形象、旅游动力与文化景观差异的关系。认为:旅游地形象即是对该地的文化景观的感知和认识而形成的整体印象;文化景观差异是旅游的外动力。进而对文化景观建设的原则、方法提出了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10.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民族旅游地的妇女角色发生了变化,其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在这一背景下探究民族村寨乡村旅游从业妇女生存感知的理论框架,找到提升其生存感知的有效路径,对促进女性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以及推动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将归纳和整理民族旅游地妇女生存感知的研究现状,以广西龙脊大寨村为案例地,通过访谈法收集相关数据,运用扎根理论对乡村旅游从业妇女生存感知因子进行探索性识别,构建乡村旅游从业妇女生存感知模型。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国家愈加重视古镇名村文化景观的保护问题。陕南古镇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古镇的文化景观别具一格。本文以目前旅游发展模式较成熟、历史建筑保存较完整的青木川古镇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游客和古镇居民对文化景观的特色性感知进行调研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和游客对于古镇文化景观要素特色都有较高的感知度;居民和游客对物质文化景观要素中的选址、街巷空间以及建筑特色的感知不存在差异,对非物质文化景观要素中的饮食文化也不存在感知差异,但对非物质文化景观要素中的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感知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在于民俗文化、节庆载体的不足以及表达方式缺失导致古镇文化景观所蕴含的特色资源不能充分展现。因此,针对以上调查结果,为提高游客对民俗文化和节庆活动的感知度,笔者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提高古镇文化景观的特色性,促进古镇旅游行业持久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旅游地居民与多元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和冲突,是旅游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现。相对剥夺感是认识旅游地居民行为逻辑的新视角,也为化解旅游地居民与多元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冲突、改善旅游领域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从研究源起、概念内涵和测量维度、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行为效应、应用范畴和研究方法等6个方面对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研究进行了分析回顾。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研究对于新时期我国旅游地社会治理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同时构建了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研究框架,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但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相关问题也给该地区发展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本文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进行深度访谈,结合文献搜集与数据分析的方法,对当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进行分析,结合具体发展形势,旨在提出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相关调适建议,从而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旅游地感知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梳理与介绍。研究将国外旅游地感知研究分为四个阶段,深入分析了每个阶段的研究特点。研究还对旅游地感知研究的主要方法按时间顺序进行了综述。研究将国外旅游地研究的切入视角分为心理行为视角和时空差异视角两个角度,分析了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旅游地感知研究的研究重点与思路。研究还对国外旅游地感知研究的主要领域进行了总结,研究分析了国外旅游地研究主要使用的影响因素,指出目前影响因子研究的关键在于因子的约简和总结。研究还从旅游者和旅游地的角度分别分析了旅游者相关要素以及旅游地相关因素对于旅游地感知的影响。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国外旅游地感知研究中感知对于心理行为影响的研究链条,并且提出国外旅游地感知应用研究主要被运用在旅游地定位与营销领域。最后,研究对于国外旅游地研究的动向作出了全面的观察,并且结合在国内研究的适用性提出了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凯  谭华云 《旅游科学》2005,19(4):38-43
近年来,转让经营权成为一些风景名胜区管理和经营改革过程中引入企业化经营的一种制度创新模式。为解决湖南凤凰县旅游开发和保护资金不足等难题,这一新型的旅游开发经营模式成功落户于凤凰。本文基于对包括凤凰县政府部门、黄龙洞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凤凰当地居民在内的三大旅游地主体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分析,认为景区经营权转让对旅游地景区资源价值与知名度、景区资源环境、旅游地文化生态以及旅游地生活环境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提出完善景区经营权转让模式、规避经营管理风险和负面影响的相关对策,旨在为我国相关旅游地的开发提供有益的实践参考和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为了回答如何判别旅游扶贫模式、旅游扶贫模式是否影响旅游扶贫效应等问题,提出了由区位—产业—文化组成的旅游扶贫资源多要素协同框架作为判别旅游扶贫模式的依据,以此为指导,利用访谈数据,将恩施州南部4县的22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划分为4种模式:优势景区依托模式、生态农业依托模式、民宿农家乐依托模式和民族文化依托模式。而后,利用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方差分析法比较了不同模式扶贫村居民的旅游扶贫效应感知差异,结果发现:①不同旅游扶贫模式村居民对经济收益、经济成本、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的感知具有显著差异,说明旅游扶贫模式是影响旅游扶贫效应的因素;②与其他两种模式村相比,优势景区、生态农业依托模式村居民的旅游扶贫经济效益感知更高,同时经济、环境或社会成本感知也更高,表明旅游扶贫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较高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成本。最后,提出了促进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工作改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光映炯  和灿芬 《旅游纵览》2013,(4):62-63,66
民族旅游地的旅游商品是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商品的开发不仅与民族旅游地形象息息相关,更影响到当地的旅游收入,同时涉及到与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本文以丽江为例,从旅游商品的特点入手,分析在旅游商品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发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系列,结合民族艺术的提炼和创新,以旅游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实现旅游商品的品牌化开发与营销理念。  相似文献   

18.
在旅游扶贫成为我国扶贫中坚力量的大背景下,资源丰富、景色优美的贫困地区迎来脱贫致富新机遇。本文基于居民感知理论,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居民为调查样本,通过因子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甘南旅游扶贫的效应进行定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地居民对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感知明显,对旅游的环境效应感知尚不明显,居民当前在旅游业中实际参与较少但参与意愿较为强烈,旅游业发展尚未惠及广大居民,最后对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宋瑞欣 《旅游纵览》2023,(16):122-125
伴随旅游发展的热潮,学界关于民族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问题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本研究通过对既有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民族旅游和文化变迁的概念、民族旅游引发的民族文化变迁、关于民族旅游对民族文化变迁影响的不同态度,以及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下实现民族文化良性变迁的主要思路这4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运用Ap和Crompton(1998)提出的旅游影响量表,本文从经济、社会文化、拥挤程度、环境、服务和社区态度等方面实证检验了山东省的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程度、对旅游影响的态度以及对旅游影响的综合评价,探讨了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他们对旅游影响的态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情况下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之间并不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