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城是世界性文化遗产,亦是人类文化遗产瑰宝与劳动人民智慧结晶。河西走廊段长城保留了原始风貌,是中国长城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含有极为丰富的遗产价值。近年来,文旅融合已经成为旅游业界的发展趋势,本文紧抓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历史机遇和发展契机,在河西走廊长城遗产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河西走廊长城遗产廊道,从保护系统、旅游系统、支持系统三方面提出河西走廊长城发展策略,以期为河西走廊段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长城旅游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使古老沧桑的河西走廊长城在新时代散发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2.
长城是世界性文化遗产,亦是人类文化遗产瑰宝与劳动人民智慧结晶。河西走廊段长城保留了原始风貌,是中国长城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含有极为丰富的遗产价值。近年来,文旅融合已经成为旅游业界的发展趋势,本文紧抓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历史机遇和发展契机,在河西走廊长城遗产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河西走廊长城遗产廊道,从保护系统、旅游系统、支持系统三方面提出河西走廊长城发展策略,以期为河西走廊段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长城旅游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使古老沧桑的河西走廊长城在新时代散发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3.
河西长城     
胡杨  王金 《丝绸之路》2003,(9):29-33
长城是河西走廊无处不在的象征。河西长城有代表性的可以分为疏勒河流域的汉长城、嘉峪关以东的明长城。自汉以来,河西就是古代中原王朝西北边防的战略重地,因此有“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的说法。从那时起,伴随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凿通,河西广阔的土地上,就开始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  相似文献   

4.
黄兆宏 《丝绸之路》2012,(18):47-50
元狩二年(前121)河西之战影响深远。通过这次战役,匈奴退出河西走廊,西汉政府通过设置郡县、移民实边、修筑长城等措施,最终使河西走廊纳入汉朝版图。本文就这次战争的行军路线、战略战术及战争影响等问题作一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5.
一、概况 清嘉高速公路是指国道312线甘肃省河西走廊张掖市清水至嘉峪关市之间的公路。高速公路设计路线处在国道312线与嘉峪关西长城明墙段第二墩之间,南距第二墩约100米,在设计方案中高速公路必须从长城墙体下面穿过。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中部汉长城遗迹考李并成史载,贯穿河西走廊的汉长城始筑于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这条长城今天留存状况如何?在河西西部的敦煌等市、县境内遗迹较清晰,学界所作研究亦较多。而在河西其他地区却大段损毁,其历史面貌若明若暗...  相似文献   

7.
汉武帝反击匈奴、拓地西北,促使长城逐步向河西地区延伸。经过研究得知:敦煌郡长城作为河西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修筑时间应在元封三年(前108)至太初四年(前101)间。在长城修筑完成之前,敦煌郡主要依靠天田工事与酒泉候官、鱼泽都尉等屯田机构防御匈奴。至太初四年敦煌郡长城修筑完成后,西汉又开始修筑敦煌西至罗布泊的亭燧,而同年设置的酒泉都尉应负责对这段亭燧与敦煌郡长城西端进行管理。酒泉都尉应以酒泉候官为基础进行设置,而酒泉候官应是敦煌郡西北部设置最早的候官,其可考的存在时段为太初元年(前104)至神爵元年(前61)间,后至迟到五凤元年(前57)为新置的大煎都候官取代。因酒泉候官曾长期作为西汉边疆西北极,故疑扬雄所谓“西北一候”即指此也。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我国宋代政治地理的三大背景特征:长城体系被打破,经济、文化、政治重心的南移,河西走廊为西夏占据,及其对西夏立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嘉峪关     
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为万里长城的西端点。因城在嘉峪山麓,故名。其南凭雪峰如玉的祁连山峰,北依逶迤绵亘的马鬃山脉,两山相距仅30公里,为河西走廊最窄处,关城扼守其间,如虎踞龙盘,咽喉之势天成。嘉峪关初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据《秦边纪略》载:“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也。”历百余年而就,成为雄踞河西走廊的重要关隘。  相似文献   

10.
沿河西走廊西行,逶迤绵延的古长城是西行路上引人注目的壮阔景观。河西的长城,有汉长城和明长城。汉长城是以壕沟代墙,明长城则是筑墙为障。汉代称长城为“塞”。汉武帝时,骠骑将军大败匈奴之后,汉王朝为了巩固河西,“隔绝胡与羌之路”,便决定“筑令居(在今永登县境内)以西”的边塞亭障。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前完成黄河以西至酒泉的边塞工程。汉代修筑长城的原则是“察地形、依险阻、坚壁垒、远望侯”。凡经过平川戈壁的地段,一般都由壕、壕、上所筑烽燧、烽燧与亭障相连而构成。如山丹境内长约六十公里的一段,全线皆以壕沟代…  相似文献   

11.
段新生 《丝绸之路》2012,(14):33-35
修筑长城是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历史的伟大贡献。在春秋时期,祖国大地上就出现了长城,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变化,至明代,我国已有20个诸侯国和朝代修筑过长城。修筑长城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侧面,同时也是中华民族2000年来勤劳、智慧的结晶。长城是从战国到清初2000年中逐步修筑完成的,其中规模最大、修筑长城超过万里的是秦、汉、明三个朝代.而这三个朝代的长城起点都在甘肃境内。甘肃境内的几处万里长城起点及玉门关的所在说明甘肃河西地区不仅是集结军队和出兵的前沿阵地,又是人力、物力的后备基地。  相似文献   

12.
长城在中国历史上作为战争防御工事以雄伟、坚强、不屈的身影屹立在世界东方,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产生于战争,战争使互相防御设施应运而生。在秦、汉、明代,中国归一统,当时各王朝为了防御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侵扰,就大规模地修筑起长城与烽燧。中国历史上先后有十几个朝代都不同程度地修筑过长城和烽燧。据统计,长城与烽燧分布的省区遗存已有万余里,烽燧数万座。地处祖国前哨的河西东端及其东边紧连的宁夏中卫,自古就是一条重要军事要塞,境内遗存不少长城烽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丝绸之路》2008,(3):62-65
西汉初,中国的地理形势是北面辽阔的地域属于强大的匈奴,西南(包括今青海、西藏)部是羌族生活的地区,西汉就夹在这两个强大的民族间,时时提防着他们会合力夹击,河西地区归属西汉后,汉政府为了阻止匈奴南下,羌人北上,保护河西地区的安全和丝绸之路的畅通,继续沿用着前代修筑长城的办法。  相似文献   

14.
植物根系的生长和腐烂对土遗址具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影响其长久保存。为确定明代长城土遗址本体内树木根系的生长分布情况,本研究利用探地雷达技术,对甘肃高台境内的明代长城遗址内生长的河西杨根系进行了探测研究。结果表明:河西杨根系主要分布于探测区域北侧,并由北向南延伸,周围分布有侧根,根系主要分布在深度为35~85cm范围内,主根直径约为12cm。400MHz天线的探测深度可达2m,而900MHz天线具有较高的探测精度,二者结合使用可更好地判断地下根系的生长情况。本研究首次获得遗址内根系三维图像,并在不破坏土遗址结构的前提下,确定了树木根系的分布状况。该技术为长城遗址保护方案的制定和加固修复措施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嘉峪关,历史上被称为“河西咽喉”,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也是丝路文化与长城文化的唯一交汇点,与长城内外的许多防御设施、兵力布置、通信交通、指挥中心等构成了完整的军事保障。嘉峪关的修建,充分利用当地地形和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形成了“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长城墙体,其修建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文章就嘉峪关修建的历史沿革展开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6.
沿河西走廊西行,一路上,最壮观的景色是逶迤的长城。长城,从遥远的山海关走来,从险峻的八达岭走来,进入大西北后,沿河西走廊奔向西陲大漠。长城万里,气势非凡,带着秦时明月,带着汉时烽烟,穿越2000年历史空间,饱经风霜的容颜上刻满了沧桑。我沿着长城的足迹西行。长城巍巍,大漠茫茫。长城线上,我看见西域商旅的驼队在艰辛跋涉;我看见霍去病的骑兵在呐喊冲杀;我看见林则徐谪戍新疆远去的背影;我也看见塞外一行行新绿的左公柳……一只苍鹰在长城线上展翅翱翔,在长空写下挑战大自然风云的诗行。一片梧桐为荒野撑起一片绿,在戈壁滩上伴着长城至少已有数百年之久。在今天,伴随着长城的,当然已有长驱万里的铁路线,有312国道上川流不息的汽车长龙,还有远远近近耸起的城市和散落的村庄。戈壁深处泛起绿色的田畴,长城脚下游动着洁白的羊群。今日长城不再寂寞。我背负着行囊,沿着长城向西走,走在西部大开发的行列中。我双手触摸着长城千年不朽的黄土,思绪在心头翻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城啊!汇聚着中华民族不尽的智慧和创造,承载着上下五千年辉煌的历史诗篇!长城,你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长城很古老很古老了,但它依然坚韧执著,大步向西,始终不渝地坚守着万里边塞。长城坚...  相似文献   

17.
关于河西的汉代长城,史籍记载多过于简略,而自魏晋以后,其遗迹已鲜为人知。在明、清地方志中,虽偶有提及,但均不确切,难作依据。近代以来,西方各国的探险家,竞相开展中亚探险活动。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Aurel Stein)于1907年在甘肃敦  相似文献   

18.
再论关中东部战国时期秦魏诸长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战国时期,魏国曾在河西修筑过长城,即所谓魏国的西长城。关于魏国西长城的遗迹,拙著《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一文曾有所论及。近年来各方同好者也先后注意及此。或撰述论著,或绘制舆图,见仁见智,各具特色。自魏国始  相似文献   

19.
李保军 《丝绸之路》2013,(21):41-46
景泰县位于河西走廊最东段,是丝绸之路北线的重要路段,也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通道;黄河由南往北沿县界横穿而过,形成了数个重要的关津渡口,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与这些关津渡口有密切关系。搞清楚古渡口、古县址及境内丝绸之路、长城的走向,意义重大,也是学界一致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20.
河西汉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西地区,开始是汉军与匈奴军鏖战的战场,后来成为汉朝抗御匈奴的前沿地域,更是通向中亚和西亚的交通孔道。因此汉代在河西地区设郡驻防,构筑了一系列防御设施,至今保存有许多遗迹。过去把这些遗迹统统视为"长城"的遗迹,对其具体结构等方面缺乏细致的了解。自1972年以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大量调查工作,也进行了一些考古发掘,获得了广有关汉代防御设施遗迹的走向、结构等方面的大量资料,从而可以结合文献进行较全面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