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福建茶文化资源丰富.如何将这一资源充分开发为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服务.让旅游者在欣赏、体验中学习茶文化,弘扬茶文化.“以茶兴旅.以旅促茶”,提升茶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福建旅游业的发展,是当前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对"茶文化旅游"的误读,茶文化旅游概念严重"泛化".国内众多茶产区都提出构建"茶文化旅游"产品,"茶文化旅游"被一些地区视为发展地方经济的主引擎.这样的现象虽然在短期内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长期来看,则值得冷静斟酌.因此,当务之急是厘清茶文化旅游的概念,分析"泛茶文化旅游"的利弊,并对发展小众旅游视角下的茶文...  相似文献   

3.
回族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茶文化一奇葩,“熬茶”和“盖碗茶”是回族茶文化的瑰宝,内涵丰富,具有民族特性.回族茶不仅丰富了回族的饮食文化和礼仪文化,而且其药膳功效也是名扬天下.回回人好茶,以茶敬客,以茶会友,以茶送礼,以茶谈心,饮茶保健,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茶.  相似文献   

4.
周慧  赵星 《旅游纵览》2022,(24):118-120
斗篷山景区旅游资源丰富,为茶旅融合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茶旅融合发展有利于茶文化的传播和更新,更能有效促进景区的发展与壮大。本文在体验经济理论视域下,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对斗篷山景区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升级进行分析,得出以下景区茶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建议:充分挖掘都匀毛尖茶的历史文化,并将其植入茶文化旅游产品中;结合当地少数民族特色和民俗特色开发具有新意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以市场为导向设计开发不同层次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加强品牌培育和营销,打造产业融合发展龙头;增强茶文化的展示性、体验性和可参观性。  相似文献   

5.
胡燕  陈奕翰  杨平 《江苏地方志》2023,(3):18-21+90
<正>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南京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茶文化形成于六朝时期,都城建康由此成为当时的茶文化中心。[1]有学者认为,从茶产业、茶文化代表人物、标志性茶事、茶文化经典集中之地来衡量,南京堪称东晋、南北朝之“茶都”。[2]以茶代酒、以茶养廉、以茶为赐、以茶为礼、以茶祭祀都源起于六朝的南京;南唐建立了“北苑茶”体系;“茶圣”陆羽踏足栖霞山留下试茶亭;朱元璋“废团茶而兴散茶”,开启“茶为国饮”新风尚;  相似文献   

6.
贾红丽 《旅游纵览》2022,(14):194-196
文章就乡村振兴视域下的茶文化旅游发展进行讨论,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的意义,明确当前茶文化旅游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并对有效发展茶文化旅游的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在推动茶文化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使乡村振兴战略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7.
日本茶源于中国,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综合性文化。从日语中“茶”的字音入手,从茶名、茶与人、茶谚三个方面分析日语中与茶相关的表达,借此说明,茶与日本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日本人在秉承中国茶文化精髓的同时,不断领悟融入新意,在茶文化中常年累积的经验、生活智慧等都借茶发挥。  相似文献   

8.
<正>在中国茶文化中,有“茶为本,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之说。作为中国著名的茶叶种植区,江南拥有多种知名的茶叶和名泉。无锡惠山素有胜地名泉之称,惠山泉经唐代茶圣陆羽品评后,被列为“天下第二泉”,自此名泉配佳茗,经过文人与帝王的吟咏称誉,演变成集品泉、试茶、品茶、竹炉、护泉、茶会和茶诗、茶画、题咏为一体的泉茶文化,成为中国茶文化中江南茶文化的经典。  相似文献   

9.
2007年,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批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经过多方努力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无疑给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及茶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此外,研学旅行是国家青少年教育中的必修课,关于茶文化、茶非遗的研学无疑给茶产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因此,本文以车八岭世界生物圈茶文化、茶产业为例,依托“茶非遗”与“世界生物圈生态元素”的碰撞和联动,探究打造独特的研学IP,以期为车八岭世界生物圈内的乡村振兴及社区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旅游》2008,(7)
西双版纳云茶源旅游景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燕勐海县城4公里,占地1500多亩,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西双版纳阳光茶文化科技园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建设,是一个集中展示云南省茶文化、茶科技、茶产品的重要窗口;是一个集观光旅游、民族茶文化展示、茶交易、科研培训、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茶叶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名茶众多,是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地。将婺源的茶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既有利于实现婺源茶叶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保护,又可以丰富旅游产业的文化元素,助力婺源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将厘清历史,挖掘婺源茶文化内涵和底蕴,基于此提出婺源茶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包括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旅游环境;开拓创新,积极开发婺源茶文化旅游产品;多渠道宣传,积极开拓旅游客源市场,以此促进婺源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东亚的茶文化源于我国,但如今“茶文化”这个词却着实让人感觉和生活若即若离,不太知道该去哪里学习和了解相比之下受中国影响颇多的日本,却把茶文化发展成了一件全民皆了然一二的事.远渡而来的茶文化曾经是日本贵族崇拜中国文明的标志之一,因此诞生了“日本茶道”以及诸多“茶人”、“茶室”,其中现存最出名的茶室大多诞生于日本战国前后,犬山“有乐苑”中的茶室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3.
“万源目前还很穷!”这是万源市市长王善平接受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说这话时他一边擦着额头的汗水,一边整理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文件,原定于晚上8点的采访也因为他有很多事情没处理完而向后推迟了15分钟,对此,王善平一再向记者表示抱歉。这位操着浓重的川东口音的市长,衣着朴素,给人以干练、敦厚的感觉,如果走在大街上,你一定不会认出他就是万源市的市长。  相似文献   

14.
杨丽 《旅游纵览》2013,(3):120-121
遵义市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保护和传承民间茶艺茶俗。本文通过对遵义市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的研究,探讨了遵义市茶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发遵义市茶文化旅游产品应遵循文化性、参与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深挖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游客参与度,加强旅游相关设施建设,培养茶文化旅游产业人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福安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及发展,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并探索提出其相应的开发对策,以期对福安茶文化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我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福建省是产茶大省,福建省福安市现有茶园面积30多万亩,年产量27800多吨,其中红茶年产量8500吨,拥有国家、省级良种40多个,是"全国十大产茶县"位居前三甲的县市,先后荣获"中国茶叶之乡"、"坦洋工夫"中国驰名商标、"坦洋工夫"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  相似文献   

16.
正广州茶文化的出现与本地亚热带气候条件有很大关系,也是岭南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源于巴蜀地区的竹枝词传到广州地区以后,出现了专门咏茶的广州竹枝词,"广州有女多采茶,采茶之户千万家",正是广州茶业之盛的生动写照。现把记载茶的广州竹枝词进行整理,从中梳理出广州茶文化的相关内容,为地方志研究提供资料的同时,也为开发利用茶文化旅游资源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刘雨虹 《旅游纵览》2023,(6):147-149
广东省潮州工夫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表性茶道,也是中国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潮州工夫茶的传承和发展也引起广泛重视。文章将概述潮州工夫茶及潮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归纳工夫茶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提出潮州工夫茶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发展的对策,促进潮州工夫茶文化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8.
中国茶简史及其对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位列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发源于中国并由中国直接或间接传播至世界各地,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饮茶以及由此发展出的茶文化更是丰富和提升了人类的生活品质,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对中国茶史及其对外贸易、传播的研究是一带一路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这些研究可以证实中国茶及茶文化对世界茶文化兴起和发展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本工作结合相关文献及考古研究成果,介绍了我国在茶的历史发展、对外贸易、世界传播路径等方面研究的进展情况。这些总结将为其它相关研究工作的参与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孙机世界三大饮料作物之一的茶,原产于中国。但茶在成为日常饮料之前,还有一个主要供药用的阶段。因此,茶的见于记载和饮茶风习的出现不是一回事。目前只能根据汉·王褒《僮约》(前59年)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等明确的史料,认为中国饮...  相似文献   

20.
郭文茹 《旅游纵览》2013,(10):178-179
茶文化旅游作为茶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旅游形式,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大,信阳茶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市场前景广阔。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信阳茶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信阳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信阳是中国名茶"信阳毛尖"的产地,信阳毛尖以"细、直、多自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享誉全国。信阳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在这块土地上,逐渐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