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城市职能结构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1999年的城市数据库和纳尔逊分类方法分析了我国城市职能的基本特征,对各行业的就业频率分布曲线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不同城市规模、不同地域城市职能差异,认为我国城市工业职能较强,就业比重较大;城市工业专业分工程度较低;我国城市职能随城市规模变化出现一定变化规律,建筑业比重随城市规模的增大而减小,科教文卫等服务业随着规模的增大而增大;我国城市职能结构表现在空间上的差异是东部城市工业职能较强,西部城市行政、科教等服务业就业比重较高。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城市的职能分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市的职能分类工作既有利于对特定地区城市性质的认识,也是了解地区经济性质与地区经济分工的基础,对当前的城市体系研究与城市规划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城市职能分类一直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张家口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居于张库商道、草原丝路的交汇点。中俄和汉蒙间的贸易,以及张家口厅等行政职能的设置,促进了张家口城市地域扩张和城市职能的演变。张家口城市职能的演变,历经张家口堡、张家口上下堡和张家口城市三个阶段的不同发展,随着张家口城市职能的增加与主要职能的转化,张家口城市的实体地域以堡子为中心向北推进,一度扩大到大境门以外的元宝山地区。张家口由堡子发展为张家口城市,是中外交流对交流沿线城市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的充分展示。  相似文献   

4.
城市职能演变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球化是当前世界发展的主流,全球化对城市的发展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生产要素在城市之间的流动加强。另一方面城市主导权力扩大。加剧了城市之间的竞争。由此带来城市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变化,促进了城市化、郊区化、绅士化等的发展。在此背景之下,全球城市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职能不断演变。其基本趋势是由生产性职能转向服务性职能。并且这种演变会伴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逐步由多元服务向单一的人居服务发展。本在对全球城市职能演变简单回顾的基础上。根据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探讨了全球化对城市职能演变的影响,并预测未来城市职能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鲁南区域城镇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代合治 《人文地理》1996,11(Z2):31-34
本文从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等3个方面,通过定量分析和比较研究,探讨了鲁南城镇体系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鲁南"双心"型的中心城市结构,提出了各类型城镇的发展方向和强化区域城镇体系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矿业城市生命周期与空间结构演进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矿业经济和城市发展生命周期判定的基础上,选取石油城市大庆、有色金属城市金昌、煤炭城市大同等典型矿业城市作为研究样本,梳理矿业城市发展生命周期,重点研究矿业城市空间结构有序化演进的一般规律。文章认为矿业城市经历"矿业经济-新型制造业-综合性"的完整发展过程,城市空间结构对应整体演进过程也呈现出"矿业经济的点状离散-新型制造业的分区极化-综合性城市的多组团圈层"的阶段性特征。在矿业经济时期内部又呈现"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转型期",且对应不同阶段在城市人口、职能、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呈现不同的特点。矿业城市空间演进整体上体现出"矿业经济是空间发展的初期主导,空间结构随城市职能的升级而演变,空间作用呈现集聚与分散的交替"的有序化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王录仓  任倩 《人文地理》2007,22(4):100-104
论文选择甘肃省86个县(市、区)的18项指标,应用SPSS统计软件和主成份分析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县域经济差异与经济中心有较好的空间耦合性。经济中心形成主要受工业化推进、资源开发、投资牵引的影响。但经济中心体系规模结构断裂明显,难以形成有效的分工协作关系;职能结构不合理;地理形铸作用强烈,团块-轴向分布态势明显;城市空间分布与主导产业分布格局一致。因此构建"一心一轴五大城市经济区",通过强化核心,培育重点,以线串点,以点促面,形成等级分明、分工合理、协调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带动全省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分形理论对陕西城市体系等级规模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邢海虹  刘科伟 《人文地理》2007,22(4):38-40,15
通过测算20年来陕西城市体系等级规模分布的分维值,得出结论:陕西省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符合分形特征;城市体系规模分布比较分散,人口分布呈不均衡态分布;整个城市体系的分形表现出中间层次的弱缺,存在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断层;城市体系等级差异虽有缓慢减小的趋势,但距离最优状态还很漫长。在对这些特征做出解释的基础上,认为应采取促进省内二级中心城市的发展、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加强城市体系的产业规划等措施促进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9.
皖江经济带城市空间演化态势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空间演化包括两个方面,即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扩展和城市建设用地的数量分配比例及空间结构演变。本文首先提出了皖江经济带城市用地扩展的时序特征、类型特点、景观表现和效益特征,并相应分析了其形成机制。然后就皖江经济带及各城市的城市用地结构变化程度、变动方向和类型、与城市职能的关系等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图们江地区国际性城市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城市体系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构建设想及管理原则,并初步估算了城市体系发展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及投资规模。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空间组织模式的结构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空间组织模式协同的视角,运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空间组织模式的结构与特征进行了探讨,以此为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认为:①长三角城市群实际上涵盖了7大都市圈,各都市圈之间的边界存在有许多重叠的部分;②根据上述结果与断裂点分析,城镇空间组织模式的结构实际上是由5大不同等级、不同范围、相互交叉、大圈套小圈、圈圈相扣的都市圈所构成的"多元圈层"结构,并由核心区内圈向外呈分指状发散性分布,核-缘拓展的特征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2.
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外向服务功能测度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1997年和2004年环渤海地区京津冀、辽中南、山东半岛三大城市群的人口、从业人员、GDP、人均GDP等指标,运用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城市流倾向度等模型,测度了三大城市群外向服务功能,并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较。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外向服务功能居环渤海地区首位,辽中南次之,山东半岛位居最后;与1997年相比,山东半岛、京津冀外向服务功能均呈上升态势,仅辽中南出现了小幅度下降;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三大城市群外向服务功能都弱于长三角,京津冀外向服务功能略强于珠三角,而辽中南和山东半岛则明显弱于珠三角。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职能特征及其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城市群职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地位和分工状况,体现着城市群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城市群的职能特征是对城市群职能的综合概括,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城市群的发展状态。笔者运用Morre回归分析法原理和因子分析方法,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职能主因子的解析,将它们的职能特征分别归结为:行政中枢和教育文化福利事业职能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最主要的职能,科研技术和社会服务职能、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金融职能是其比较突出的职能;制造业职能是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最主要职能,物流与交通枢纽职能,商业贸易职能、科教文化事业职能是其比较突出的职能。笔者围绕它们职能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它们的共同特征和主要差异,同时从它们的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历史基础、文化传统、形成机制以及发展状况等方面展开成因分析。最后,讨论了它们的职能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4.
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原城市群空间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原城市群3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1992-2012年DMSP-OLS夜间灯光遥感影像,借助MATLAB、ArcGIS等软件,提取了城市群建成区的空间范围,在此基础上,选取重心偏离轨迹、扩展度指标,并结合中原城市群规划中确定的“一核四轴四区”网络空间布局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聚散程度等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①1992-2012年,中原城市群建成区面积持续增长,由823.12 km2增加至2916.87 km2,其中,2004-2008年间建成区的年扩张强度最大;②中原城市群1992-2012年建成区重心迁移轨迹基本上呈“先东北后东南”的发展态势,东南方向建成区扩张速率最快,且城市群内部城市建设用地逐渐趋向于均衡化分布;③中原城市群的城市扩展度在1992-2012年间经历了“先减后增再减”的过程,整体上呈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中原城市群的聚集度不断增大,且东部地区聚集度的增长速度最快。太原-郑州-合肥发展轴和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建成区的斑块形状趋于不规则。北部地区的分离度较大,且保持不断增大趋势。整体来看,中原城市群的连结度较小,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基于遥感数据的中亚五国城市时空扩展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遥感与GIS技术,以1990年LandsatTM和2000年Landsat 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来源,提取中亚5国首都城市建设用地信息。计算1990年和2000年中亚5国首都城市的城市扩展强度、城市年扩展速率及城市形状紧凑度,对中亚地区五国城市扩展的时空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0年和2000年,中亚5国首都城市扩展强度指数和城市扩展速度差距较大,其中阿什哈巴德的扩展强度指数和城市扩展速度最大,分别为0.93、4.6,而最小的是杜尚别,分别只有0.001、2.6,二者相差悬殊。而紧凑度变化幅度不大,2000年,杜尚别、塔什干的紧凑度较大,分别为0.6、0.46,其城市结构更为紧凑,用地集约程度增大,而阿斯塔纳、比什凯克和阿什哈巴德城市结构相对较为松散。同时,中亚五国首都城市空间向外扩张、向内填充的强度、方向各不相同,从而呈现出各自的扩展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梳理不同种类的企业联系及其在构建城市网络中的优缺点,然后基于2013-2018年上市公司的大宗交易数据构建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网络,从企业间的资金联系分析城市网络及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2013-2018年,共有105个城市参与长江经济带城市网络的构建,资金进出量前10名城市约占资金总流量的70%.城市网络中大部...  相似文献   

17.
Research on the peri‐urban zones of African cities since the mid‐1980s has focused around three main themes, these being peri‐urban agriculture as a survival strategy, debates about the relative efficiencies of peri‐urban agriculture, and the question of production priorities. Drawing on recent evidence from Dar‐es‐Salaam in Tanzania,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a combination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 measures and the eased economic crisis in Tanzania has changed conditions, the result of which has been the increasing commodification of land in the peri‐urban zone during the 1990s. This has turned the peri‐urban zone more into a zone of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opportunity, rather than a zone of survival, with the result that the poorer urban groups are being increasingly excluded. A further complication concerns confusion arising out of current Tanzanian land law, and particularly the tensions between customary and statutory law.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东部城市密集区城市流强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在对现有城市流理论进行疏理的基础上提出强化城市流模型,依据城市流强度值的计算,将黑龙江省东部城市密集区的城市分为三级:城市流强度值较高的佳木斯,是该区域的集聚辐射中心,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流强度值中等的牡丹江,是区域次级集聚辐射中心,为次级区域性中心城市;鹤岗、双鸭山、鸡西、伊春、七台河等市有较低的城市流强度值,城市的集聚与辐射功能微弱,初步形成地方集聚辐射中心,仅为行政区中心。通过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分析,指出黑龙江省东部城市密集区目前存在城市流强度低、城市流强度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并运用本文提出的强化城市流模型给出区域强化城市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城市流强度描述了城市对外联系的强弱。是表征城市对外服务功能的量化指标。三个省份的实证检验明显地揭示出城市流与城市中心性具有特别强的相关性。本文以山东半岛、中原和关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通过城市流强度的计算与结构的分析,从城市流视角探讨城市群发展演化机理,揭示出城市群空间结构由简单的单核心结构到复杂的多核心结构的演化过程。文章根据城市流大小和及其产业分布情况,分析了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的二、三产业城市流强度与结构,得出城市群整体的对外服务特征,并据此提出改善和提高城市对外服务功能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那伟  刘继生 《人文地理》2007,22(5):50-54
等级规模结构是城市体系的三大结构之一,其特征可以反映出城市在不同规模层次中的分布状况及城市人口集中或分散的程度,有助于认识城市体系发展所处的阶段。通过统计数据计算分析,运用分形理论,发现吉林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满足位序-规模分布规律,城市规模分布的均衡程度较高,中小城市比较发育,首位城市垄断作用不突出,缺乏大城市。在吉林省城市体系动态变化过程中,等级规模结构相对稳定且不断趋于集中。在此基础上提出重点培育通化、延吉等大城市;继续扩大长春规模,发挥整体效益;加强交通网络建设;加快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