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火炕仅仅是有温度的床么?只有冬天才会烧火炕吗?火炕只是用来睡觉的么?一方火炕曾让山西煤商获利连连,曾让见多识广的洋人赞叹不已,也曾经温暖了偌大一个紫禁城。关于火炕的故事,有很多。  相似文献   

2.
在中亚的古丝绸之路上,在流经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楚河两岸,分布着许多东干人村落。这些东干人,在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中国居民。后来,这一地区的政治隶属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尽管如此,直到今天,东干人的日常生活中仍保存着大量的中国风俗和习惯。如同中国北方农舍一样,东干人居住的院落都用高墙或栅栏圈起来,许多房屋的梁柱上有木雕作装饰,一些房间的墙壁上还镶有以中国民间故事为题材的版画。房间里一般都有火炕,火炕既是睡觉的地方,也是吃饭的地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整理考古发现的火炕遗迹,并与文献相结合来探讨火炕形制的演变、建筑材料的变化、功用以及起源等几个问题,阐明作为北方古代居民御寒的主要取暖设施--火炕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4.
人类与火     
人类与火贾卉人们常说“水火无情”,其实,火与人类有密切的联系和很深的感情。火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是人类的恩师。从古至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几乎一天也离不开火,现实生活中小到一根火柴,大到火炉、火炕、火车、火箭等等,都与火有极密切的关系。火有自己的性格。...  相似文献   

5.
火炕小考     
火炕,在北方很普遍。但它究竟源于何时何地,尚属悬案。炕字见诸文献很早,最初也无火炕之义。关于火炕的记载,出现的较晚,而且零散。记找较明显的是《旧唐书》卷一九九上《高丽传》:“其俗贫窭者多,冬月皆作长坑,下燃煴火以取暖?薄缎绿剖椤じ呃龃芬嘣?“窭民盛冬作长坑,煴火以取暖?薄俺た印毕匀皇侵富鹂?所以《辞源》认为在这个意义上“坑”“炕”二字是相通的。比两唐书还早的记载,见于《晋书》卷九十四:“公孙凤隐于昌黎之九城山谷,冬衣单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德惠市李春江遗址发掘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江遗址位于吉林省德惠市米沙子镇李春江屯,是一处单一文化堆积的遗址,时代在金代中期前后.遗址内发现有房址、灰坑等各类遗迹40余处,出土石器、陶器、瓷器、铁器、骨器、铜钱等各类遗物三百余件.房址均为带有取暖设施火炕的长方形建筑.灰坑形制各异,坑内包含物较少,往往夹杂大量红烧土颗粒.此外,遗址内还见有大量牛、马、猪、狗等家养动物骨骼遗存.该遗址的发掘为我们进一步认识金代物质文化及平民生存状况、经济形态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故宫武英殿浴德堂浴室建筑的始建年代和用途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焦点,但是相关的讨论多止于该建筑本身及其后部的烧水房、输水管等,而没能关注到在浴德堂浴室正下方的大型铸铁地面导热层,以及导热层下火灶及火炕道.本文立足于该建筑的建材、结构及其独特风格,根据浴室内壁使用的白瓷砖,浴室内部构件显示的从内部关插门闩的装置,烧水的灶、锅和输送热水导管,以及大型铸铁导热层和其下的火炕道,肯定该建筑的始建时代为元代,原始功用为浴室.作者同时对比了古代罗马浴室建筑,以及新疆发现的高昌回鹘王国时期的罗马风格的浴室资料,论证其建筑技术及所代表的浴室文化是在元代由高昌回鹘东传内地的,在明清江南一带浴室及城市文化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我的故乡在吉林四平,地处松辽平原中部腹地,冬天漫长而寒冷,经常是大雪封门,火炕往往成了家里最温暖的地方。家乡人习惯把过冬称为猫冬,至于猫冬如何解释,不用搜百度,也不用找民俗专家,看看东北火炕上趴着的懒猫就知道猫冬的含义。猫冬的日子,不适合出门,好在大家早早就为猫冬做了充足的准备,柴火垛的柴火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民居中,海草房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一样,以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人文内涵,并肩兀立于祖国的遗产宝库。以石为墙,海草为顶,木质的门窗,敦实的火炕,古朴而厚拙;世纪转身,日月轮回,海草房站立在海边,迎风浪,送日影,依然是旧模样。如今,它就像神奇而美妙的童话世界,正向人们诉说和印证着悠远的历史、厚重的乡情和温暖的记忆。  相似文献   

10.
古代印章见于著录的颇多,但多不明出土时间和地点,这就给考证带来一定困难。近几年来,洛阳博物馆收集了几批古代印章,这些印章多出土于洛阳附近,现选择一些官印作一报道。一、孟津出土的窖藏铜印 1972年3月,孟津县长华公社李窑大队第五生产队社员,在育红薯苗筑火炕时发现一窖铜印。在县文化馆的大力协助和贫下中农的积极支持下,我们对现场进行了调查。铜印是藏在距地表0.60米深的一个圆形坑内,放置散乱,没有任何包装。出土时有被无意丢失的,经过收集整理,总计七百九十七枚。这批印章的形制均为正方形,边长2.4—2.5、厚0.9厘米,鼻形钮,钮高1厘米,印的重量不一,印面阴刻篆文。按不同印文可归纳为六种:  相似文献   

11.
鄂西火垅     
陈孝荣  穆林 《旅游》2009,(9):12-12
鄂西火垅是鄂西人的断肠娃,握在温暖的手心里呵护。一般是单独一间房,或置于偏厦,或置于私檐,或置于绕间。留一到二扇门。一扇门,通往屋外的开阔世界。一扇门,通往里屋的生活深处。置一户窗。窗户斗般大小,迎接户外光线。屋子方形,二十来个平方,够十来人围火而坐。半人以上的地方,包括楼板、楼索、窗户、火炕、炊壶、梭钩,以及墙上铁钉,都被慈祥的炊烟,抚摸得漆般黑亮,钻石般戴在人的心里。  相似文献   

12.
陈伟  佘俊英 《文物》2022,(4):40-60+1
开元寺南遗址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开元寺现址的南侧和西侧,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一处跨越晚唐至明清时期的古今重叠型城市遗址。201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遗址内的一座房址(编号F5)进行了发掘。F5清理部分平面呈长方形,地面式建筑,坐西朝东,面阔三间,北次间西部发现排水道,未发现门道、火炕、灶址等遗存,踩踏面上散落的器物较多且多成组堆积。出土器物丰富,质量上乘,包括瓷器、陶器、琉璃釉器、铜器、骨器、石器等,以瓷器为主,其中白釉熏炉和琉璃釉熏炉在正定乃至河北地区属首次发现。发掘情况表明,F5年代应为金代,性质初步推测为临街商铺。  相似文献   

13.
颜林 《巴蜀史志》2008,(1):59-60
国庆佳节期间,市上几位朋友应邀来到叙永,于是,我作为东道主兼“导游”陪同他们到水尾镇境内的“桫椤世界”画稿溪寻幽探奇。车到画稿溪,先在一家餐馆品尝苦笋炖土鸡、红烧大竹笋、清炖鲜竹笋、白油冬笋、炒玉兰片、凉拌苦竹笋、红油笋丝、竹笋泡菜、野生木耳炒肉片、野生竹荪鸡汤、油炒野生香菇、柴火炕腊肉、黑豆花等画稿溪独特的美味佳肴,然后进入画稿溪参观游览。  相似文献   

14.
满族是长白山区的主要民族,其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东北乃至对整个中华民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满族人的居住从穴居、半穴居一直到泥墙草房的满族老屋,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他们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一直到今天仍为包括其他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民族所采用。遍布在长白山区的满族草房,代表了本地区基本的民居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它既是满族居住习俗的载体,也是满族风情的主要表现形式。满族草房以草苫盖,以泥砌墙,火炕、锅灶、烟囱、门窗等独具特点,因其在长白山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所以一直延续至今。对满族草房有效的加以保护和利用,可以丰富长白山文化的内容,同时也是一项很具潜力的资源。  相似文献   

15.
丁金龙  陈军 《东南文化》2012,(4):59-70,132
2008年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以来,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在苏州地区西北部70余座山脉发现土墩300多座。土墩均分布在山脊上,有一山一墩、一山多墩以及一山数十墩,大多为西周中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按结构可分为石室土墩与土墩墓:前者为一墩一室,有军事、祭祀、居住、墓葬等多种用途;后者均为墓葬,大多为竖穴墓,有一墩一墓和一墩多墓。墓葬规模和出土文物显示,墓葬大多为吴(越)墓葬,亦有楚墓,其中吴国王陵中存在的盗掘与毁墓现象,应与越国和楚国的报复性挖掘有关。  相似文献   

16.
在四川汉代画像砖中,有一种以交媾为内容的画像砖,这种画像砖在成都平原上多有发现,其中以新都、彭州、德阳所发现的最具代表性。新都、彭州出土的画像砖画面相同,画面有两种。一种是:在一株茂密的大树下,一对男女正在交媾,其若有一人用手推男子的臀部,采桑女的竹筐抛在一旁。画面的左边为一男子,露出生殖器,树上有小鸟和猴子(见标题图)。  相似文献   

17.
这是1959年在河南郑州南关发掘的一座西汉晚期墓葬中发现的一套陶宅院。陶宅院共由六部分组成。前有门房,前壁偏右开一门,后壁有一门道,为宅院的门户所在。后为正房,悬山顶,下有台基,是宅院主人起居之所。右有高楼一座,当是宅院主人的活动处所。左有庑  相似文献   

18.
南宋铁钱背文探索陈鸿志南宋铁钱,大体可分两个体系,一为两淮铁钱,一为四川路铁钱。两者各具特色。两淮*铁钱以折二为主,小平为次。它承袭北宋遗风、制作工整、钱文秀丽。钱文有篆、隶、真,*并有“对钱”。形制上有顺读、旋读。有阔缘、狭缘。有广穿、狭穿,有通宝...  相似文献   

19.
1984年7月16日,西充县医药公司修建工地发现一铜器窖藏。这一铜器窖藏在距地表约1.8米深的一土坑内,共出土铜器二十五件,除锈蚀严重和残损的外,比较完整的尚有十三件。 夔龙纹鼎 一件。敞口,外折平沿,斜弧腹,圜底,沿口上有两耳。腹部有三对夔龙纹饰,间有雷纹,三足也为夔龙形。腹内有铭文,上为族徽,下二字为父乙。口径12.6,通高17.2厘米。(图一、二)  相似文献   

20.
《中原文物》2020,(1):4-30,F0002,F0003
大河口墓地M1034是一座东西向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葬具为一棺一椁,椁下有两根垫木,墓底中部有一腰坑,坑内殉狗一只。墓主头向西,仰身直肢,男性,年龄为18~19岁。随葬品共计691件套,种类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蚌贝器、骨牙器和漆木器等。其中青铜礼器有鼎3件,簋2件,青铜兵器有戈、矛、剑、镞等,陶器仅有陶鬲1件。墓葬年代为西周中期早段,墓主为霸国中等贵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